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你不知道的春秋霸主,吴国到底凭什么登上历史舞台的?

你不知道的春秋霸主,吴国到底凭什么登上历史舞台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835 更新时间:2024/1/9 15:23:53

吴国,历史上记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它位于如今江苏、安徽两省境内,其中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其国都前期位于梅里,后搬迁至吴,也就是如今的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的诸侯国之一。

今天我们就讲讲吴国是如何登上这春秋的历史舞台的。

[var1]

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商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到第十二代时晋国灭掉了中原地区的虞国。又过了两代,夷蛮地带的吴国兴盛起来。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

公元前584年,楚国流亡在外的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国大将子反,逃到晋国,晋国派遣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并派出成建制的军队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让他儿子做吴国的行人之官,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并与晋国结盟,也由此开始逐步踏上了历史的舞台,与其他诸侯国,同时演绎这部春秋史著。

再讲申公之事,还要从公元前598年,楚国灭了陈国夏氏,将夏氏的母亲夏姬带回楚国说起。

[var1]

夏姬非常漂亮,即使不再年轻,也依然充满魅力,因此楚庄王想要纳夏姬为妻。这时,大臣申公巫臣劝说楚庄王不要纳夏姬,说楚庄王以惩罪为名攻打陈国。如果接纳了夏姬,就是以贪恋美色为名,很难得到诸侯的支持。于是,楚庄王接受了申公的劝说,拒绝娶夏姬为妻。

一年后,其他楚国重臣欲迎娶夏姬。这时,申公巫臣派人通知夏姬回娘家郑国,并说要娶她为妻,于是夏姬就去找郑国了。

过了一段时间,申公巫臣设法让夏姬留在郑国得到楚庄王的认可。不久,申公无臣去了郑国,在郑国娶了夏姬。

[var1]

申公巫臣如愿以偿,终于拥抱了美人,但这暴露了他劝楚庄王不要娶夏姬只是一己私心,深深得罪了他们。

后来,申公巫臣或因公事,或因私欲,将楚国的重臣狠狠得罪了个遍。睿智的楚庄王在位时,申公巫臣不担心他们的报复,但楚庄王死后,申公巫臣就不得不考虑离开楚国,以免遭到楚国重臣的报复。

公元前589年,晋、齐对峙之际,新楚王出兵北伐与晋国结盟的鲁、魏,并派申公巫臣访齐,宣布楚国出兵之日。

[var1]

申公巫臣知道他逃楚的时候到了。于是,他怀着与情人相会的心情,收拾了所有的家当,前往郑国。到了郑国后,他派副使把齐国出访的钱财带回楚国,而自己却与夏姬私奔。

他们本来是想私奔到齐国的,但是齐国又刚好巧不巧地输给了晋国,所以他们投奔了晋国。晋国大夫对他十分器重,为他说话,于是晋国君主将邢地封给申公巫臣。

楚国重臣知道后,请求楚王同意用重金贿赂晋国君臣,让他们不再使用申公巫臣。楚王却说,你不要这样。申公巫臣投靠晋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他忠心侍奉先帝,忠心足以盖过他其他的过错;贿赂晋国的君王和大臣,能阻止他们任命申公巫臣吗?但如果巫师对晋国没有用,晋国自然不会任用他,又何必花巨资贿赂他们呢?

[var1]

于是,楚国重臣没有直接报复申公巫臣,而是报复了他出身的世家。他们杀了那些与申公巫臣家族关系密切的贵族,以及瓜分了他们的家族。

为此,身在晋国的申公巫臣为此非常愤怒。他要报复。他对楚国太熟悉了,知道楚国以东的吴国将会是楚国的严重威胁。只要他帮助吴国优化军政管理模式,让吴国强大起来,楚国肯定会心生忌惮的。

不久,申公巫臣建议晋景公让他去吴国联系,一起对付楚国,晋景公同意了。吴王寿孟对申公巫臣的到来非常高兴,晋国与吴国开始建交。

[var1]

吴臣把先进的军事制度带到吴国,条件是吴国反楚。寿梦答应了,因为吴国要想强大,就必须要与楚国争夺地盘。现在吴国有了晋国的帮助,也就有了和楚国较量的资本。

于是,吴国开始进攻楚国和楚国附属的蛮族部落。尽管,楚国疲于奔命,而然他们却也没有挡住吴国的扩张。最后,吴国将附属于楚国的所有蛮夷部落据为己有。

从此,吴国强大起来,逐渐与中原诸国建交。楚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楚国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申公巫臣的报复。

按照常理,像吴越这样的小国,不应该进入春秋战国的主要历史阶段。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吴越、越越在春秋战国之交强势崛起,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主要历史舞台。

更多文章

  • 晚年的孙权,为何突然变了个人?陈寿:嫡庶不分,导致闺庭错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陈寿对孙权的评价,陈寿评赵云,陈寿万卷楼图片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他一生秉承父兄的遗志,招募江东贤人异士为己所用,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东吴的霸业,与同时期的曹操,刘备分庭抗礼,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秉承父兄的遗志孙权,是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的第二子,他的兄长是小霸王孙策,孩童时代的孙权才思敏捷,颇有慧根,因而被老父亲孙权寄予厚望,

  • “春秋第一影帝”郑厉公逃亡十七年后成功复国的一代枭雄(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第一影帝”郑厉公:逃亡十七年后成功复国的一代枭雄(上)君位之争——第五阶段,子亹被杀,子仪继位高渠弥的弑君事件,让两个人很兴奋,一个本国人,一个外国人。本国人是谁?自然是在栎邑等待机会的郑厉公子突。他在等着祭足回国后与高渠弥发生冲突,然而祭足回国之后风平浪静,他仿佛默认了既成事实,而高渠弥也很

  • 老艄公上联: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秀才下联,堪称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话说有一年,李调元要上京会试,四川人嘛,老话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路上带着书童,看着风光秀丽,郁郁葱葱的美景,心中甚是欢喜,每遇美景,总要停下来作诗一首,纪念自己到此一游的喜悦心情。[var1][var1]慢悠悠的着走,一天的傍晚,李调元跟书童就来到了一个渡

  • 吕岱为东吴全取交州,两位老寿星的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吕岱的故事,吕岱为什么说徐源是他的益友,三国志14吕岱

    士燮活到九十岁(古人算虚岁),吕岱活到九十六岁。吕岱为东吴全取交州的经过,就是这两位老寿星博弈的过程。大器晚成吕岱是徐州广陵郡海陵县人,就在长江入海口北岸。本来在郡县为吏,后来广陵乱,跨江来到江东。200年孙权掌事,已四十岁(由《三国志·吕岱传》推及)的吕岱主动前往投奔,被外任为吴县县丞。孙权一次亲

  • 刘备创业时年龄大,才是三国之一的蜀国最先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后期蜀国的历史,刘备的蜀国为什么国号是汉,三国时期刘备靠什么成功

    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小恶而为之这句话是刘备在弥留之际对其子刘禅的教诲,刘备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然而,翻开刘备的创业史,他真的很难,也可以说在创业的路上,几乎是充满了荆棘,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刘备影视形象刘备二十八岁那年,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两个伙伴,关羽和张飞。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张飞和他是同乡,

  • 李世民杀害亲弟李元吉后,霸占弟媳,还为弟弟生下一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626年6月,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将至此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与此同时,李世民还派部将率军将太子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以及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

  • 曹丕为何40岁就去世了?瞧瞧他整天干的事,能活到40岁已是幸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许多人在看历史时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的寿命还不如大臣长寿,历史上许多的权臣,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皇帝期间独揽大权,并非因为他们的政治能力有多高,而是他们大多能活到皇帝死后,比如李治时代的长孙无忌,汉宣帝时代的霍光,以及万历时代的张居正等,都是通过在前任皇帝累积的政治底蕴,然后在熬死前任皇帝之后,

  • 李冰冰最美的一个角色,《大明宫词》安乐公主,杀夫弑父疯癫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冰冰总资产有多少亿,李冰冰图雅的婚事完整版,大明宫词李冰冰

    太平公主自幼千娇百宠,被武则天捧在手心里长大。身为女儿她反而比哥哥们得到父母更多的溺爱和更温情的教育。她可以穿着自己奇思妙想出来的衣服,在皇宫中如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她可以用最刁钻的方式拒绝他族皇子求婚的请求,她也可以肆无忌惮的在书房坐在太子的位置上耍赖不起来。她是大唐最具有权势的公主,也是父母最贴

  • 刘邦刚去世,吕后的这一想法,差点毁了大汉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为什么没动吕后,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吕后与刘邦是什么关系

    后来在亭长这个职位上,刘邦押送徭役去咸阳,半路上出了差错,感觉自己罪责难逃,干脆,刘邦走上了起兵反秦的道路。此后,刘邦攻咸阳,入汉中,出关东,经历了几年的楚汉相争后,刘邦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汉王朝。皇后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在刘邦建立帝王伟业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们的儿子刘盈也

  • 古代最怕媳妇的3个名人,隋文帝上榜,第三个皇帝都拿他老婆没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历朝历代怕老婆的皇帝都有谁,古代怕老婆的六位历史名人

    文|韦爵爷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有些男人会怕老婆!可是你知道吗,古代虽然是男权社会,讲究的是男尊女卑,但是怕老婆的人也不少!而在中国古代,怕老婆也叫惧内或怕内人,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位史上最怕老婆的3位名人。1.王导王导出身琅琊王氏,乃东晋顶级士族,同时也是当时掌握国家实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