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只败了一场牧野之战,纣王为何就着急自尽?殷墟考古给出答案

只败了一场牧野之战,纣王为何就着急自尽?殷墟考古给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66 更新时间:2024/2/4 12:42:26

天之骄子,自负自大

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究其原因,我们还得走进纣王的一生……

商纣王名“帝辛”,是商朝最后的君王。据相关史料记载,帝辛从小就天资聪颖,十分聪慧,长大后的帝辛更是聪慧过人,能言善道,而且接受事物的能力很强,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在其当政期间,凭借自己的勇气与谋略,开拓了许多疆土。一度把殷商的国土面积扩展到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疆域的扩展,让中原文明也随之传播,殷商的生产力也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早期的商纣王在治国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在古代疆土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实力越强,不少帝王都有开疆扩土的雄心壮志。商纣王不仅开拓了许多疆土,而且他还大大提高了当时国家的生产力。

可是也正是因为这般的天赋异禀,让这位帝王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对权臣的谏议从不放在眼里,视自己是天之骄子,俯视众生,旁若无人,纵心所欲。

曾有位臣子向纣王进言说:“陛下,你对当今的局面怎么看?周对我们虎视眈眈,屡屡犯境,而东夷那边也是局势紧张,陛下若再不做措施,局面可就危险了!”纣王在听完这位臣子的进言后,大笑起来,说:“爱卿啊,真是杞人忧天,吾乃是天定之子,天选之人,所作所为皆得天命所授,大可不必忧心”。

每当有臣子上谏指出帝辛的做法不甚妥当时,这位天之骄子不仅不究其自身是否如臣子所说那般应当改进,而是十分愤怒,认为其是在挑战自己的君威,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人,怎会有错?便将此臣子处死。

当时,帝辛任用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他将其献给了帝辛,她不喜帝辛荒唐的行为,帝辛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给剁成了肉酱。得知此事的鄂侯,深觉帝辛的做法十分荒唐,便上书劝谏帝辛不应如此,但此举却惹得帝辛十分愤怒,帝辛下令将鄂侯处以脯刑给制成了肉干,手段极其残忍。令人闻风丧胆。

以为到此就结束了吗?事实上并没有,帝辛还将没怎么参与此事的姬昌也就是西伯侯给囚禁了起来,后来还是姬昌的僚臣们向帝辛献上了许多美女珍宝,帝辛才将西伯侯给放了出来。西伯侯仍心有余悸,便自请去戍边为帝辛开疆扩土。

长此以来,臣子们便变得胆小畏缩,即使有心想向陛下进言,却也害怕陛下降罪于己,不敢向这位严酷暴戾的君王上谏一点有关说其不是的劝言。帝辛也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狂妄自大。长此以往必成祸患。

昏庸无道,离心离德

若说谁是帝辛最爱的女子,那一定是妲己了,不管是电视剧里演的还是史书中记载的,都将帝辛对妲己的偏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都说“自古红颜多祸水”,有着倾国倾城之姿的妲己也不例外,她将商纣王迷得神魂颠倒。纣王对其更是言听计从,凡是妲己想要的商纣王都会为其得到,更是不允许任何人说美人的不是。

商纣王为讨美人欢心,让乐师涓制作了许多歌乐舞曲,每日同妲己在宫殿里嬉笑玩闹。并搜尽天下的奇珍异宝献给美人讨其欢心。妲己说什么,帝辛就做什么,无论何事,甚至朝堂之事也听从妲己之言。不少大臣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妲己是祸国妖后,干扰朝堂,若长此以往下去,我大商定要覆灭啊!

“牝鸡司晨”这一典故也是因商纣王和妲己而来,牝鸡司晨原意是母鸡代替公鸡报晓,指的就是妲己一介妇人却代替商纣王干预朝政。

据《列女传》记载,比干向帝辛劝谏说妲己是祸国妖后,干涉朝政,陛下不应再宠幸此妖女,而是应将其处死,帝辛听后大怒,认为比干才是口出妖言,竟敢说爱妃的不是。此时,妲己覆在帝辛的耳边悄悄说:“大王,妲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不知何貌,妾好想看看啊,不知大王可否满足妾这一小小的愿望”。

于是帝辛便命人将比干的胸剖开取出了心,献给妲己。这便是“七窍之心”典故的由来。

重臣比干被杀后,箕子听闻事情来龙去脉后很害怕,担心纣王也会像对待比干一样杀了自己,便假装疯癫去宫外给一户人家当奴隶,想要借此离开纣王,以躲避一死。纣王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了起来。听闻此事后的太师、少师也不敢再待在帝辛的身边了,连夜逃到了周国。

后来,帝辛授以费仲官职,重用他。让费仲来管理国家政事,而费仲是一个自私自利,谄媚至极,贪财贪利,阿谀奉承的小人。自己则去和美人天天嬉戏玩闹。费仲就每天为非作歹,人们听到费仲的名字就紧咬牙根,愤愤不满。

由此可见妲己在纣王心里的地位十分地高,为了更讨美人的欢心,纣王要为其建一座奢华的宫殿,便下令大量征收苦力,凡是青年劳力一律被强制征收,青年劳力征完后,便征老年少年,哪怕是年逾半百的老人和黄口小儿也要被强制征去做苦力,一时间怨言载道,哀苦连连。

在矿场,士兵用鞭子抽打着担着满筐土石的老人让其快点。不少老人孩子死在抽打之下,百姓对纣王是敢怒不敢言,每天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整日期盼着上天能派来一位救世者来拯救自己,处罚这位昏庸无道的纣王。

臣子百姓寒心,死的死,散的散,逃的逃,帝辛身边再无忠胆之人,有的只有那些谄媚小人,皇宫整日歌舞升平,纵使已四面楚歌,也旁若无闻。就这样,离心离德,帝辛一步步让自己沦为了孤岛上的独自一人。商朝进入了末期……

牧野之战,商朝覆灭

周武王得知帝辛的统治集团已经瓦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认为时机已到,便率领诸侯讨伐帝辛。《中国史稿》称,此时帝辛正以其主力对东夷采取军事行动,而这也给武王伐商创造了机会。

帝辛二十九年(约前1047年),周武王出师伐商,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与其交锋。周历二月二十二日,商朝战败。帝辛出逃,逃到鹿宫,穿上宝玉衣,跳于火中自尽。适逢周武王赶到,将其头颅砍下,枭首示众。后处死妲己,释放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让帝辛之子武庚继位,从此商成为了周的属国。

后人看牧野之战时,有许多疑问。为何商纣王只是打了一仗战败后,便自尽了?

从地理位置来看牧野之战发生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也就是新乡市附近,而当时殷商的都城在朝歌也就是现在的鹤壁市附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古代来说还是相距有一段距离的。完全是可以再设立一道防线,再打一仗的。

从兵力上来说,殷商当时的兵力应是胜于周的,牧野之战是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之战。并且当时的殷商是非常繁荣富强的。

据考古发现,在鹿台遗址附近的“刘庄遗址”,发掘出了许多商代和西周的墓葬,足足有338座!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器物近400件,这一庞大的数量在考古史上十分惊人,由此可见,当时商朝首都朝歌的繁华程度。

就算牧野之战战败,帝辛也有足够的财力和兵力,完全可以在朝歌设立最后的防线。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一死。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天之骄子”放弃抵抗,但求一死?

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倒戈”,由于内部的离心离德,在《吕氏春秋》中就曾记载在牧野之战开始之前,周武王曾暗地里偷偷与胶鬲密会,胶鬲是当时商朝牧野之战的将领之一,两人当时约定好了在甲子之日发起进攻里应外合,再结合当时周军哪怕天降大雨也要前进,并且确实在甲子日时抵达了朝野,这也能说明他们之间的确可能有这个约定。

这说明早在牧野之战开战之前,商朝的将领胶鬲便已倒戈了周武王,二者早已秘密谋定了攻打的计划,二者里应外合站在了统一战线上。其实这也不怪胶鬲的叛变,实在是商纣王太令人寒心,几乎所有的忠臣都落得个身死下场。这也让胶鬲彻底看清了商纣王实在非明君,不愿再追随于他。

除此之外,由于帝辛为兴建奢华宫殿大量征收苦力,不少百姓被迫沦为奴隶,奴隶和战俘最后也在大战时倒戈于周。也与周里应外合,导致在这场实力悬殊对战中,兵力4.5万与17万的对战中,优胜方竟是兵力少的一方,4.5万战胜了17万,周武王战胜了帝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二是“战略失误”,据考古发现,牧野之战的遗址所处于平原,地势开阔平坦,要知道周军奔袭千里而来与殷商对战,士兵们在经历了长途跋涉后肯定是疲乏至极,而且周军的粮草由于路途遥远,运输上也极其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周军肯定是想速战速决。

牧野平原开阔且平坦而朝歌占据地理位置优势,城墙坚固,高山雄踞,乘高据险,若在朝歌与周开战必是上上之策,殷商定可以防守得当,通过拖延时间,耗尽周军的粮草从而使得周军溃败。可是帝辛却选择在平坦宽广的牧野与周武王开战。战略上出现严重失误。

相比于帝辛,周武王在战略上可谓是指挥得当。曾经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上有一段铭文“吴征商为甲子朝,岁鼎克,闻风又上”说的大概是周军在刚刚抵达牧野的黎明时刻就发起进攻。要知道在商周时期是有下战书的传统的,一般是约好地点和时间双方再打仗的。而周武王此举要的便是打帝辛一个措手不及。事实也的确如此。

有道之: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威。”这里所说的“道”,便是人心的向背,失去了人心,那战争最后的结局便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预测,必定是以失败告终。

帝辛在牧野之战战败后,也看清了之前注定失败的局势,失去了民心,军队的惨败。昭示着商朝已走向了末尾,时代过去了,商要灭亡了。于是帝辛在牧野之战战败后,便选择了自尽。

总结

商纣王之死,商朝的覆灭,究其原因各位是怎么看的呢?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在纣王本身,并不是说是周武王占尽天时地利。如果不是商纣王的自负自傲,昏庸无道,严苛残暴。斩杀劝谏的臣子,剖胸取心供妃子一笑,让臣子寒心,百姓失望,小人得志。他也不会最后落得个身死鹿宫的下场。

若是他可以虚心听取群臣的谏议,爱民如子,做事不再那么极端那结局便不会如此了。

治国之道便藏在其中,每场战争的背后除了惨痛的伤亡背后蕴含的是深刻的道理,只有被百姓认可的带领,才能长久。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被颜良文丑击败,与关羽战平的徐晃,在曹营前期七勇将中应该排第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说是“三国二十四勇将”而非“二十四名将”,是因为勇将和名将还是有差距的,这二十四人中,即使是战功赫赫的关羽张辽,可能也不如灭蜀的邓艾、火烧赤壁的周瑜、火烧夷陵的陆逊。抛开正史不提,咱们今天只以《三国演义》为依据,看看跟关羽大战八十回合后略占上风的徐晃算不算三国一流高手,排在他前面和后面的曹营前

  • 希腊的社会组织形式有哪些?对后期希腊奴隶制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文 | 文渊说史编辑 | 文渊说史在8世纪后期,阿提卡的酋长们用三个被称为集体执政官的市政官员取代了最高的行政官员,即“领导人”,他们把领导角色分给了自己。其中一个执政官,叫做巴西利鲁斯,管理着城市对城邦的崇拜,并审判有关崇拜财产和其他宗教事务的诉讼。政治官指挥军队,审判涉及非公民的争端。最负盛名的

  • 曹操喜欢吞唾液来养生?专家:经常咽口水有4个好处,不妨了解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养生的秘诀,曹操吃过哪些苦,曹操小时候吃的什么

    据说,这个皇甫隆是当时的一位太守,拜了一位道术高强的能人为师傅,得了一套延年益寿的药方,从而那以后,他头发不白,牙齿不掉,最终活了300多岁,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确切历史记载。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个皇甫隆说的“玉泉”是什么东西?其实这里指的玉泉就是人的唾液,每天吞咽自己的唾液就可以起到养生、延

  • 印第安人是否是殷商后裔,无须质疑这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种津津乐道的说法认为印第安人是中国的殷商后裔,当年武王伐纣时,殷商大将侯悠喜带领十万大军征讨东夷来不及回援。殷商灭亡后,这十万人也从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当时这些人横渡太平洋来到了美洲,他们就是现在印第安人的祖先。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无法解释文明的差距,殷商已经是成熟的青铜器时代,然而几千年后欧

  • 一块绝美“大玉璧”,牵出小山村无名荒冢,墓主疑似东汉皇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玉璧古墓全景图,保存最完好三大汉墓,米脂汉代画像石墓

    1982年,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村发生件稀奇事!一个小孩用绳子拖着一块巨大的白玉当玩具乱窜,惹来不少人关注……见到这种事情,有心之人便告知了青州市博物馆,说是马家冢子村有“情况”!这“马家冢子村”,听名字就知道大有来头。冢子,就是大坟头的意思。这村的名字就取了个“马家大坟头”的意思,可不就是有

  • 商朝被灭亡后,有一人逃到了海外,建立了一个国家,延续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朝为什么是恐怖王朝,商朝是什么制度,商朝世系

    但商朝有一个传奇人物,他在王朝灭亡后逃到了海外,并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今天仍然存在。商纣王是作为嫡子继承的王位,但他的性格很残忍,在他的统治下,人们生活得非常艰苦,许多人渴望推翻商朝的统治。随后周武王率领大军讨伐纣王此时商朝已经疲惫不堪,无法组织有效地抵抗。最后,纣王只能和妃子,一起葬身火海,这

  • 一场没胜利者的战役,让曹魏失去统一三国的机会,司马家篡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有的,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不止对战双方都失败了,连旁边站着的吃瓜观众也失败了。夷陵之战为什么会爆发?原因是关羽死了。关羽为什么会死?因为他大骂孙权是犬!关羽为什么会大骂孙权是犬?因为孙权想和关羽结亲家!孙权为什么想和关羽结亲家?因为刘备入蜀后关羽独立于荆州,荆州和孙吴接壤,孙权希望借联

  • 一吕二赵三典韦?此话欠妥,因为曹魏阵营里还有比典韦更强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典韦猛是猛,但武力值不会超过许褚,就聪明劲来说可能也比不上许褚。有对比,许褚可以安然把曹操救出,而典韦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说明他对严酷战场的适应性不突出。没有典型战例,又死的那么早,把他排太靠前无说服力。 死的早战绩肯定少,这没办法的。而且正史典韦就是这么死的,小说也没办法改动太多。前面说了体损原因

  • 一吕二赵三典韦,排名在关羽之前的典韦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典韦是陈留人,容貌魁梧,勇力过人,善使两支重八十斤铁戟,挟之上马,运使如飞。早年曾为友报仇杀人,提头直出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后来投军张邈,因与帐下人不和,手杀数十人,逃窜山中。夏侯惇在山中射猎,正遇典韦逐虎过涧,感其勇,因收于军中。一次曹操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典韦喝退众人,

  • 一口气封了27个诸侯王,为何司马炎却不知道其中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司马炎,司马炎对晋朝的贡献,司马炎怎么当上皇帝

    西晋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几乎在上述每一个方面都扭转了历史,把最坏的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这些昏庸的举措不仅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统一秩序,也为周边少数民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比如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就开始封诸侯。他在位期间,一口气封了多达27个诸侯王。更重要的是,诸侯王封了,军事、经济、政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