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琼在唐朝功勋卓著,为何只排在凌烟阁最后,且爵位没有世袭?

秦琼在唐朝功勋卓著,为何只排在凌烟阁最后,且爵位没有世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489 更新时间:2024/3/11 19:22:02

秦琼在去世后的两件憋屈事:

1、凌烟阁排名排到最后一名。

2、自己的国公之位,没有传给儿子秦怀道,并非“世袭罔替”。

但这两件事是真的“憋屈”吗?

还是另有隐情?

大唐的开局,情况也是很复杂的,隋末时期天下群雄割据,还有北方的突厥势力渗入中原扶持割据武装,带着兵马从山西打到了长安的李家,虽然是登基当了皇帝,可事实上整个天下都还没拿下一小半。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像一匹黑马,不断挑战老牌枭雄,不断征战,不断获胜,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方势力,堪称“天才大本营”,不仅隋末的枭雄多出于此,后来李世民的功臣之榜“凌烟阁”,也有数人来自于此。

这个势力,正是“瓦岗军”。

瓦岗军虽然是起义军,从隋末的形式上来说,跟李家的势力是敌对的,可这里面所出的人才,全都是李世民后来心腹中的心腹,譬如程咬金、秦琼、魏征、李勣。

其中的秦琼和程咬金,在李世民的征战岁月里紧紧跟随李世民,既像是李世民的保镖,但也是李世民上阵时的亲密战友,甚至他们三人的故事,都被后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渲染得十分动人,“三人组”十分有名。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个人及其后代,当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是根本差不到哪里去的。

如程咬金,李世民即位后封其为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世袭普州刺史(后代都是名义上的普州刺史,刺史相当于如今的市长,也就是说程咬金的后人,都是“荣誉市长”),而程咬金的大儿子世袭了卢国公之位,次子和三子都分别受封“郡公”、“县公”,这等地位,实在很高。

可再看秦琼,这个说为李世民留血都流了几斗的男人,在离世之后,唯一记载的儿子秦怀道,却只是一个“县公”之位,一生平淡,和程咬金的后代比起来,反差极大。

而且还不仅如此,在贞观十七年二月末,唐太宗让人将他所认为帮他得到天下、治理天下的二十四位文臣武将列入功臣榜,仿照汉朝的麒麟阁,命名为“凌烟阁”,秦琼自然也在其中,但是作为李世民贴身之大将,却排到了最后一位。

从一件事上来看都还没什么,可若是两件事结合起来,就会让人有所联想、猜测了。

后人对此有所评价,认为秦琼这是被“冷落”了,被李世民排斥出圈子之外了,因此才会有这两种结果,而秦琼得到这种下场,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与他在“投靠李世民之前”、“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成为皇帝后”这三个阶段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关联。

秦琼被冷落的可能一:他是个“贰臣”。

即便没有隋末乱世,没有李世民,秦琼自己本身的出身也不差。

秦家虽然算不上是大世家,可秦琼的祖先自东汉的秦彭起,一直到北齐朝,都有在朝为官,其中官至太守的也有二三人。

在古代,能当上太守的不是最厉害的,厉害的是,后世子孙即便在不同朝代都仍旧能当上太守,这才是厉害之处,很显然,秦琼祖上都是这类人物。

秦琼父亲乃是北齐的官员,虽然官不大,但也给秦琼打了下基础,秦琼首次出仕,就是在隋朝,在隋朝将领来护儿手下任军官,所以来护儿乃是秦琼第一任“老板”,而来护儿对秦琼十分重视,多次评价秦琼此人就是一把锐利的刀,是个值得重视的猛将之才。

后来的事实证明,秦琼的确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可他却没有“殉主”的忠诚。

在讨伐瓦岗寨失败后,秦琼选择依附裴仁基,后来裴仁基又主张投降瓦岗寨,接受招揽,这就让秦琼兜兜转转,竟然加入了这个自己曾经征伐过的势力,成为了瓦岗寨的一员。

这却还不是终点,在瓦岗寨的岁月里,秦琼因为能力颇受重视,有一次还救过李密,所以李密也很青睐秦琼,可李密自己却越来越作死,与王世充发生了矛盾,被王世充击败,他只能逃跑投靠李渊,导致秦琼又跑了一任老板,又只能暂时投靠王世充了。

一直到秦琼看不惯王世充的作为,才主动去投靠了李唐,被李渊安排在了李世民的手下。

看似秦琼因为骁勇很吃香,但是秦琼的“职业轨迹”几乎都是“污点”,他换过太多的上司了,在古代社会的思想上来看,秦琼这类人,总会让人有一种不自觉的“距离感”。

秦琼被冷落的可能二:玄武门事变没出什么力。

秦琼投奔李唐的时间是武德二年,自这个时间起,一直到虎牢关大战,秦琼可以说是李世民每一战,甚至每一天都带在身边的重要心腹将领,降服尉迟敬德,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这里面都有秦琼的影子。

而秦琼在李唐最大的功劳记载,也多是这两年发生的。

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后,李唐在中原地区,就已经没有什么强大的敌人了,而李唐内部也转为了权力内耗,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有明争暗斗,这场矛盾一直到武德九年彻底爆发,标志性事件是兄弟间你死我活的“玄武门事变”。

按照秦琼和李世民的交往来看,玄武门事变,秦琼理应是出场率最高的人才对,可惜的是,玄武门事变中,对秦琼的记载极少,只有寥寥一句话,证明秦琼也在场上,真正出了大力的武将,乃是尉迟敬德。

所以后人甚至怀疑,秦琼可能压根就没参与玄武门事变,之所以有那么一句记载,也是李世民念旧情添上去的。

其实这种可能性并不小,因为秦琼在天策府中,跟尉迟敬德等人不同,他当时的身份、爵位、官职,都是李渊直接安排的,算是直接承受李渊皇恩的,不管他有没有帮助李世民,在李世民和李渊也在明争暗斗的基础上,秦琼怎么做,都会得罪一方。

李世民或许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挑毛病,不过秦琼在玄武门事变这种“逼宫”的事件上,不怎么出力是绝对的事情了,假如他出力了,日后也只会落得一个“乱臣贼子”、“有负皇恩”的名声。

秦琼被冷落的可能三:李世民称帝后,几乎没有过征战的记录,被后来者追上。

武德九年末,李世民接受李渊的禅让,登基为帝,而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急于开辟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这个时期,很多文臣武将涌现出来。

其中武功方面,最经典的便是几次灭国之战,有李靖在贞观三年的北灭突厥,有后来侯君集的西征高昌,特别是侯君集的灭国之战,让侯君集这位“造反”被处死的人,还能上榜凌烟阁,而且排名比秦琼都高。

而本应该“大发神威”的秦琼却熄火了。

据历史记载,反而是李世民登基后,秦琼就开始“养老”了,他自己的解释是,因为年轻时候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大小战斗都有二百余场,光是流出来的血都有好几斛,所以身体怎么可能不生病,又怎么还可能继续披甲上阵。

所以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秦琼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反而地位是开始下降了,这种理由也是最无奈的,毕竟身体的原因,无人能够挽回和改变。

一边是贞观时代如火如荼的大进步,一边是秦琼开始步入养老生活,在贞观十二年秦琼去世后,李世民对秦琼的态度“冷淡”总好过“热忱”,如果对秦琼太好,那么那些在贞观年间拼了命的人又算什么回事?

所以这是秦琼的无奈。

从这三个阶段来说,秦琼在去世后被李世民这样对待,还真的是有可能的,而且李世民真的这样做了,都不算是“兔死狗烹”,就拿秦琼还能位列凌烟阁功臣榜上来说,这一点就已经很算厚待秦琼了。

但历史,终究是细节重要过猜测,有些细节的背后,也有人同意忽视的事实,比如秦琼在生前的爵位是“胡国公”,而历史对他儿子的记载,也仅有“秦怀道”,在表面上看来,秦怀道没有继承胡国公,可问题是,秦琼真的只有一个“儿子”而已吗?

而从秦怀道的爵位“历城县公”中,反而能推敲出一些合理的事实。

秦怀道的“历城县公”,其实并不是初封的,最早被初封的历城县公,其实是秦怀道的爷爷,秦琼的父亲“秦爱”。

秦爱离世于大业十年,此时距离李家起事都还有数年时间,而秦琼在投奔了李唐后,被李渊十分重视,李渊不仅给秦琼算上了“十二转”功勋,让秦琼当上了上柱国,还给秦琼的父亲追封爵位,这个爵位正是历城县公。

按照继承来说,秦琼自己本应该是第二任唐朝的历城县公,可问题是,他自己本身就是国公爵位,不可能降低档次去袭爵县公,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秦琼除了以后要继承他的国公爵位的儿子外(一般都是嫡长子、长子),再找一个儿子继承秦爱的历城县公之位。

而恰好,秦琼的儿子秦怀道就是第二任历城县公,这也就意味着,秦怀道很有可能就根本不是秦琼的长子,也不是秦琼在礼法上可以传承国公之位的儿子,秦琼的国公之位,该继承的,另有其人。

所以这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史书记载不详细。

这种事情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唐朝贞观年间,这种以“功”为贵,字字珠玑的记史年代,已经算是“退休”的秦琼,的确不值得对其本人,以及他的家庭大书特书,要知道,在贞观年开始,秦琼除了贞观十二年记载的去世外,就几乎再没有痕迹了,他都是这样了,更别说他的儿子。

其实李世民也确实不需要做这种“区别对待”的事情。

李世民登基之后,他对于手底下的功臣都很看重,不管是黑马一匹、后来居上者,还是曾经的功臣,李世民都很厚待,他许诺众人,这些人的“爵位”给予后代是“世袭罔替”的,只要是没有绝嗣,那么传承就与大唐始终。

给出了承诺,李世民自然也不会把秦琼排除在外,毕竟他与秦琼没有仇怨,二人还曾经是柏壁之战、虎牢关之战中互相托付性命的亲密战友,他们的关系是君是臣,但也曾经是很亲切的战友。

秦琼以前的多次改换上司,那也是命运的无奈,这件事情多少有点芥蒂,可李世民把秦琼安排到凌烟阁最后一位就已经体现这种“惩戒”了,这件事情也不是必须得抓着不放的事情了。

那么关于秦琼的国公之位到底继承给了谁,又为何在历史上一点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原因或许有二。

一、继承秦琼国公之位的儿子,或许早逝了。

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

根据贞观朝的另一些功臣来看,他们自己的爵位在后代继承的过程中,假如后代不幸离世,那么就会断绝传承,甚至连史书都不会有记载,运气好的话,能在一些野史找到痕迹,正史却是没有痕迹。

历史并没有说秦怀道是秦琼长子,秦怀道具体是秦琼第几子,也没有记载,这意味着秦琼不是只有秦怀道一个儿子,而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就一个,或者说,能活下来,有被记载价值的,就这么一个。

因此,秦琼的国公之位其实传了,但可惜“绝嗣”了,也因为绝嗣了没有记载的价值,因此造成了看起来没有传下去的表象。

二、继承者没有“官身”,脱离了史料记载的圈子。

之所以秦怀道能被历史记录下来,那是因为秦怀道本身也是有“官”、“爵”、“勋”三种身份加身的人。

秦怀道当过参军,也当过县令,虽然做的官不够大,可在唐朝依旧有着他的痕迹存在,除此之外,秦怀道也被封为上柱国,这是军勋体系中最高等的官职,“策勋十二转”的上柱国,加上秦怀道的历城县公,秦怀道才被历史提及。

而反观唐初的其他“国公”的子嗣,若是没有和公主联姻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没有官职的,那的确是有可能被史书记载的痕迹为无,或许在他们自己的族谱中,才能找到这个人的存在,而秦琼的胡国公继任者,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结语

关于秦琼和李世民的“关系”变化,一直是唐初令人感到微妙的话题,因为秦琼这个人太传奇了,面对这样的一个秦琼,在乱世中陪着李世民大杀四方,却在李世民登上帝位后淡然退场,这其中究竟是人力的无奈还是阴谋,很难说清。

但微妙归微妙,至于李世民刻意不让秦琼的国公之位传承这个说法,确实太小看李世民了,假如秦琼真的做了什么事情得罪了李世民,李世民更愿意公开处理他,而不是在背后使刀子,最重要的是,秦琼的“胡国公”之位,是在他去世后,李世民改为追封的。

所以秦琼的胡国公之位看似“断绝”,李世民才是这个历史记载模糊的受害者,总被人以为是他下了圈套,把秦琼的胡国公之位给摘了。

但事实上李世民的胸襟还是自古帝王鲜有的,当他念着旧情把秦琼列入凌烟阁的一刻,那就注定他有善待秦家的决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四大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背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谨慎挑选自己身边的亲卫成立了锦衣卫,主要负责收集情报、掌管刑狱,具有侦察、逮捕、审问等权利,且直属于皇帝管理,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罪犯,并且不用公开对罪犯的审问过程,可谓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组织机构。但是时间长了,朱元璋发现锦衣卫的存在已经越来越背离成立的初衷了,最开始只

  • 明朝有一种“朝天女”,世袭官职,享尽荣华,为何却闻者色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你明白了朝天女是什么意思呢,就会知道为何闻者色变。这是明朝殉葬的宫中女子。那明朝的宫廷女子,也是悲哀的居多,有人怨恨悲哀年华易逝,盼望帝王的宠爱,有人天天提心吊胆,伴君如伴虎,害怕一着不慎丢了脑袋,有人为自己一生没有自由而终日郁闷,毕竟一入宫门就深似海了啊,这里面悲惨的事多着呢,哪里还有自由与

  • 历史上的李建成是否被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和弟弟李元吉密谋想害死李世民。可是两人的秘密居然泄露了,他们的计划让李世民得知,再加上李建成曾经让自己喝了毒酒,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李世民于公元626年7月2日,在太极宫的玄武门反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又逼宫老爹李渊让位,自己做了皇帝。那么作为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他的能力如何?是否

  •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治不了大臣?而清朝皇帝可以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最有名的是明朝海瑞,海瑞是个大清官,可是偏偏他生活的时代不好,靠藩王上位的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晚年宠信炼丹,不理朝政,天天在西苑专心设坛求福。地方的总督和巡抚等官员争着向皇帝进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实际上都是为了讨好皇帝。一些正直的大臣像杨最、杨爵等人上书劝诫嘉靖皇帝,都被嘉靖皇帝治罪了。在这样的情

  •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他都干了啥?四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个道理反过来也说,也是通畅的。当一个人是处在优势地位的一方时,若是他因此而疏忽大意,往往也很容易把本来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局面转安为危。这就是骄兵必败的道理,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胜枚举。闯王入关一团乱麻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是乞儿出身,从身无分文到称霸天下,这其中遇到的艰辛险阻数不胜数,他常常面

  •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而刘邦,朱元璋将功臣斩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三位开国之君的处事方法并不相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却能善待所有的开国功臣,建菱渊阁供奉24位有功之臣,一直到老年都能跟群臣众将和平相处,共享太平,治国安民!而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却在建国登基称帝后,对跟着自已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大肆杀戮,尤其是朱元璋,一生前前后后杀了几十年,无数

  • 南宋灭亡之后,赵氏皇族最终结局如何?两千字看懂赵氏子孙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葩的现象,这事其实比较复杂。话说当年北宋初期的时候,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比较早,而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年幼。所以,赵匡胤去世之后,北宋的皇位就传到了赵匡胤的弟弟,也就是赵光义手里。后来,赵光义也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子孙,反倒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

  • 诸葛亮一直忌讳魏征,因为他脑后有反骨?其实是刘备对他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而魏延这次也并没有让他自己失望,他心想事成地把诸葛亮的灯弄灭了,这样的话,诸葛亮就死去了。诸葛亮是多么聪明的,而且他还有观天象的本事,他其实早就看出来魏延要造反,所以即使在诸葛亮最后生命垂危的时候,他还是把一些计策给了其他人,让其他人帮助他把魏延杀死。而魏延其实死的也并没有那么奇怪,那是因为魏延和杨

  • 明史第一悬案:建文帝的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建文帝大家都了解,朱元璋的孙子,可惜他爸朱标英年早逝,让他幼年就要熟悉宫廷政务。建文帝生性温和,与其父相似,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他温和儒雅的性格也为他日后“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背景:朱棣早年随父亲东征西讨,为大明王朝的四

  • 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谈起崇祯皇帝朱由检之前,笔者先摘录两句话,一句来自网络—明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第二句是崇祯皇帝自述,崇祯在自缢殉国前也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一、明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细数古代封建王朝自秦开始,鲜有国祚超过三百年的。(不算夏商周,新朝、武周亦不在此列)(一)自秦开始,一统王朝大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