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有多聪明?临终让儿子给朱元璋一匣子,成功保全了家族安全

刘伯温有多聪明?临终让儿子给朱元璋一匣子,成功保全了家族安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00 更新时间:2024/2/8 14:12:13

长子刘琏泪眼模糊地对着父亲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谨遵父命,让刘伯温安心。紧接着,刘伯温把目光转向次子刘璟,对他说道:“为政的要求在于宽柔和刚猛的循环相济,缺一不可。在位者修养道德为重,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

次子刘璟也是频频点头,表示记下了父亲的话。刘伯温还虚弱地交代道:“自己本想在临终前把这些话记下,到时候上呈给朱元璋,奈何现在胡惟庸在,即使写了也枉费心神。一旦胡惟庸从丞相位置上下来,就可以把自己说的这番话如实汇报给朱元璋。”

虚弱的刘伯温拖着病体把遗言都交代清楚后,很快就撒手而去。长子刘琏按刘伯温遗愿,第一时间就把那个秘密的匣子呈给朱元璋,当真是一点都不敢耽误。

到底匣子里装的是什么宝贝呢?能让刘伯温临终前如此重视。其实,匣子里就是一本书,这是一本天文书。刘伯温一直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声名远扬,因此才被朱元璋礼聘为自己的谋臣。

刘伯温在辞世前除了交代要把这本天文书上呈给朱元璋外,还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万万不可学书中的任何知识。

靠着天文才学才得到朱元璋器重的刘伯温,为何不把自己的毕生绝学传授给自己的后代,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续光耀门楣呢?

缘由其实在朱元璋身上。刘伯温自打被朱元璋礼聘成为谋臣后,就针对当时的形势,给朱元璋提出了许多非常有用的提议。比如刘伯温提议朱元璋一定要避免两线作战,而是采取各个击破,保存实力,再徐徐图之,均被朱元璋采纳了。

刘伯温效命朱元璋后,先后参与了攻打陈友谅,围攻张士诚等战略部署,更是给朱元璋一统江山做了许多的前期铺垫工作。刘伯温建议一方面让朱元璋逐渐脱离“小明王”,自立势力,一方面又打着“大明”的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陈友谅在攻陷太平之后,就气势嚣张想要继续东向,这时朱元璋帐下就各说纷纭。有的建议朱元璋应该避其锋芒,有的建议朱元璋,目前势单力薄,可以选择投降。朱元璋犹豫不决,刘伯温则是一点意见都没提。

朱元璋见状,就把刘伯温叫到内室,问他有何看法?刘伯温建议:“那些主张投降的人都该杀了,以儆效尤。现如今陈友谅时志骄意满,我们大可诱敌入伏,重创陈友谅。再者,陈友谅兴师来犯,路途疲劳,我们以逸待劳,何患不克。”

刘伯温掷地有声的话瞬间让朱元璋乱成一团的思路瞬间明朗起来,危急关头,迷雾重重,刘伯温的提议很快就让朱元璋找到方向,团结军心民心,一同抗敌。

在刘伯温这个智囊多次出谋划策上,朱元璋完成了大败陈友谅,灭了张士诚,以及后来的伐元计划上,刘伯温都功不可没。

刘伯温作为大明的开国元勋,功不可没。但身在朝堂,便少不了互相倾轧。比如同样都是谋臣的李善长早就对刘伯温心怀愤恨,刘伯温的刚正不阿,和善于阿谀奉迎的李善长,两人的交集必然是相当不美好的。

恰逢李善长犯事了惹怒朱元璋,朱元璋想要重惩他,刘伯温就出来给李善长求情,表示李善长在众将中是个威望很高的,而且能会调和,且功劳颇高。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新的认识。后因朱元璋想换丞相,本有心把刘伯温推上丞相宝座,奈何刘伯温来了一句“我是个嫉恶如仇的”直接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此后就高老归乡。

回到故土的刘伯温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奈何朱元璋生性多疑,在一次刘伯温偶感风寒,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不料,喝了太医的药后,刘伯温病情加重了。回过味来的刘伯温明白了,这事都是朱元璋在背后指使的,当然不排除胡惟庸也从中作梗。

奈何现如今胡惟庸风光无两,退位隐居的刘伯温也奈何不了他,只能一步步地捱着,直到病重身危。病榻上的刘伯温清醒地认识到,朱元璋对自己的猜忌根源在于自己的毕生绝学。正是因为自己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才会被朱元璋礼聘。

现如今朱元璋已然对刘家虎视眈眈,一旦自己的后代继续传承自己的衣钵,等待刘家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了子孙后代,刘伯温决定在临终前把自己的毕生绝学献给朱元璋,同时也是在给朱元璋表态,刘家的后人断断不会继承他的衣钵。

识趣的刘伯温,就这样逐渐减少了朱元璋对刘家的猜忌,保全了刘家后代的安稳现世。一个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刘伯温,面对帝王的猜忌也不得不委屈求全,足以可见效命于帝王之下,除了斗智外,还要懂得圆滑处世,才是明哲保身的生存之根本。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琼为何不参与玄武门之战?魏征:这个人不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这样简单粗暴的逼退自己的亲爹而坐上皇帝的宝座,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自然离不开手下人的帮助和支持。而帮助李世民完成这一场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助手却不是李世民最亲近最厉害的武将秦琼,而是尉迟敬德。秦琼算是李世民非常信赖的一名武将,在没有发生这场变动之前,李世民一直都很信任秦琼,然而秦琼在这场纷争中似乎都没

  • 秦琼在唐朝功勋卓著,为何只排在凌烟阁最后,且爵位没有世袭?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秦琼在去世后的两件憋屈事:1、凌烟阁排名排到最后一名。2、自己的国公之位,没有传给儿子秦怀道,并非“世袭罔替”。但这两件事是真的“憋屈”吗?还是另有隐情?大唐的开局,情况也是很复杂的,隋末时期天下群雄割据,还有北方的突厥势力渗入中原扶持割据武装,带着兵马从山西打到了长安的李家,虽然是登基当了皇帝,可

  • 明朝四大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背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谨慎挑选自己身边的亲卫成立了锦衣卫,主要负责收集情报、掌管刑狱,具有侦察、逮捕、审问等权利,且直属于皇帝管理,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罪犯,并且不用公开对罪犯的审问过程,可谓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组织机构。但是时间长了,朱元璋发现锦衣卫的存在已经越来越背离成立的初衷了,最开始只

  • 明朝有一种“朝天女”,世袭官职,享尽荣华,为何却闻者色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你明白了朝天女是什么意思呢,就会知道为何闻者色变。这是明朝殉葬的宫中女子。那明朝的宫廷女子,也是悲哀的居多,有人怨恨悲哀年华易逝,盼望帝王的宠爱,有人天天提心吊胆,伴君如伴虎,害怕一着不慎丢了脑袋,有人为自己一生没有自由而终日郁闷,毕竟一入宫门就深似海了啊,这里面悲惨的事多着呢,哪里还有自由与

  • 历史上的李建成是否被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和弟弟李元吉密谋想害死李世民。可是两人的秘密居然泄露了,他们的计划让李世民得知,再加上李建成曾经让自己喝了毒酒,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李世民于公元626年7月2日,在太极宫的玄武门反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又逼宫老爹李渊让位,自己做了皇帝。那么作为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他的能力如何?是否

  •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治不了大臣?而清朝皇帝可以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最有名的是明朝海瑞,海瑞是个大清官,可是偏偏他生活的时代不好,靠藩王上位的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晚年宠信炼丹,不理朝政,天天在西苑专心设坛求福。地方的总督和巡抚等官员争着向皇帝进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实际上都是为了讨好皇帝。一些正直的大臣像杨最、杨爵等人上书劝诫嘉靖皇帝,都被嘉靖皇帝治罪了。在这样的情

  •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这42天他都干了啥?四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个道理反过来也说,也是通畅的。当一个人是处在优势地位的一方时,若是他因此而疏忽大意,往往也很容易把本来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局面转安为危。这就是骄兵必败的道理,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胜枚举。闯王入关一团乱麻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是乞儿出身,从身无分文到称霸天下,这其中遇到的艰辛险阻数不胜数,他常常面

  •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而刘邦,朱元璋将功臣斩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三位开国之君的处事方法并不相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却能善待所有的开国功臣,建菱渊阁供奉24位有功之臣,一直到老年都能跟群臣众将和平相处,共享太平,治国安民!而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却在建国登基称帝后,对跟着自已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大肆杀戮,尤其是朱元璋,一生前前后后杀了几十年,无数

  • 南宋灭亡之后,赵氏皇族最终结局如何?两千字看懂赵氏子孙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葩的现象,这事其实比较复杂。话说当年北宋初期的时候,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比较早,而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年幼。所以,赵匡胤去世之后,北宋的皇位就传到了赵匡胤的弟弟,也就是赵光义手里。后来,赵光义也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子孙,反倒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

  • 诸葛亮一直忌讳魏征,因为他脑后有反骨?其实是刘备对他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而魏延这次也并没有让他自己失望,他心想事成地把诸葛亮的灯弄灭了,这样的话,诸葛亮就死去了。诸葛亮是多么聪明的,而且他还有观天象的本事,他其实早就看出来魏延要造反,所以即使在诸葛亮最后生命垂危的时候,他还是把一些计策给了其他人,让其他人帮助他把魏延杀死。而魏延其实死的也并没有那么奇怪,那是因为魏延和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