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烟雨将近的日子里,我们走进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白塔公园的杭州市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绿植掩映下,一缕微光照在长桌上,光之下,是我们的主角——南宋青瓷。
南宋史,是一部最让人九曲回肠的朝代史。一方面,烽火征战给这个朝代所有故事都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另一方面,南宋经济、文化、科技都闪耀出前所未有的光辉……日前,杭州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计划9月底精彩亮相。这是被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之南宋临安城非常重要的宫阙遗址,它经历了四次发掘考古工作,随着考古专家们掘地三尺,透过历史的尘埃,杭城宋时记忆抽丝剥茧而来,800多年前的故事也陆续揭晓。
考古
四次发掘让这座传奇宫殿清晰起来
“我太爱修瓷了!经常晚上6点修到12点,中间跑着去一趟厕所,我一点都不知道外面下雨了!”一说起“修瓷这件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胡利红的情绪饱满又高昂。
“德寿宫是南宋非常重要的宫殿,除了皇城外,它是最重要的了。”胡利红说。
80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不想再理朝政,于是传位给他的养子赵昚(宋孝宗),自己则退居德寿宫做起“太上皇”;德寿宫的殿阁虽不及皇宫多,但后苑园林建筑的精美却超大内,仿佛再造了一个西湖,曾有大臣形容:“境趣自超尘世外,何须方土觅蓬瀛。”赵构在德寿宫住了25年,直到81岁去世,度过了他的晚年生活。
德寿宫四次发掘,拼凑起来,慢慢地让这座史料里记载的传奇宫殿清晰起来——
1984年,为了配合中河综合治理工程,“临安城”考古队在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内被向砖砌道路;2001年,为配合望江路拓宽工程,市文物考古所对望江路北侧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宫墙、南宫墙以及部分宫内建筑遗迹;2010年,市考古所发掘了德寿宫遗址近1000平方米,发现有西宫墙,一条为宫内园林引水的水渠,以及水闸、水池、水井等一系列遗迹……
南宋青瓷,是德寿宫考古发掘的收获之一。据统计,出土遗物共计6696件(组),其中陶瓷器5784件。大部分是瓷器残片,不乏充满生活气息的碗、茶具等文物。
修复
沉浸南宋风物醉心修复青瓷
“在青瓷的大家庭里,青中偏蓝的釉色,即为天青色。”作为资深古瓷修复者,胡利红尤其擅长南宋青瓷修复。
胡利红拿起桌上的一组由杯碟组成的南宋劝酒器,说:“你看看,那些部位被修复过?”
这哪有什么痕迹?“看看修复之前的照片吧!”照片一组组地看过去,原来修复前是如此的“支离破碎”。
关于瓷器的修复步骤与要诀,胡利红娓娓道来。目前,古陶瓷修复主要分为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展览修复。不同的修复目的,对于修复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在考古工作中,一般都是采用以石膏为主的研究修复。“而从破碎到完整,需经过清洗、拆解、拼补、着色、封护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胡利红以德寿宫出土的一件花盆为例,“因为残片太多,还是工地分批次送来的,光拼接就花了两个多星期。”
“对于残件相对完整的文物来说,除了清理拼接过程外,我们会用树脂瓷粉打底,将其塑造完整,然后再用专业的颜料调制出相似颜色……保护文物的真实性是最大的修复原则。”只见胡利红不慌不忙地穿戴好防护工具,拿起一件正在修复过程中的南宋青瓷仔细端详:“这件瓷片我已经做了三遍色了。在修复时,我感觉自己是穿越在南宋的,摸到瓷器的质感、温度,你会想象它们在工房里是怎样一种场景,它们是怎么样被做成胚?是怎样着色?釉面又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最后修复完成呈现的样子是最满足的时刻。“在我的手里,它从一个破碎状态变成今天的能到博物馆展览,能被千千万万名观众看见和感受,觉得真的太有意义了,这种满足和成就感是支持我们前行的动力。”胡利红强调道。值得一说的是,在日前举办的浙江省文物修复技能选拔活动(陶瓷金属类)大赛上,胡利红代表杭州出战,因其精湛的“修复功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接下来,她将代表浙江去参加全国比赛。
展陈
一批精心修复的南宋青瓷准备登场
“我是文物修复者。我沉浸在南宋风物中,我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挽回时光,再现一个个文物的芳华。”胡利红说。
随着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的精彩亮相,这些修复好的南宋青瓷正准备登场。届时,新老杭州城的交相辉映似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