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荆轲和陈胜,看秦代以法治国的固化

从荆轲和陈胜,看秦代以法治国的固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98 更新时间:2024/3/19 23:46:55

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韩非子·有度》:“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家反对“礼治”,主张“法治”的重要观点,对秦朝法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后世封建法制的重视也有着深远影响。

[var1]

1.商鞅变法

要提到中国古代的依法治国,不得不想到一个人了,这个人就是商鞅,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顺应了当时封建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这次改革,秦国在废除旧的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制度。

2.改革意义

这次改革使秦国得到了一个进步,也使经济飞速发展起来。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兵强马壮,更为以后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它的事迹朗朗上口,也足以为我们后人道也。

秦朝兴也法家败也法家,时代在不断变化,统治思想也应该随之变化,但秦朝却一味拘泥于“法治”而不懂得变通,在这一过程中,秦朝也因为过于恪守成规,而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比如:历史上的著名事件“ 荆轲刺秦王”和“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法治的“僵化”

如果说一开始秦朝的法治是改革创新,富有深远意义的,那么,随着世态的发展,秦朝的法制又有哪些弊端呢?为什么说这些会加速秦朝的灭亡呢?

[var1]

1.荆轲刺秦王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他从小便喜欢读书、击剑,为人更是侠肝义胆、慷慨仗义,随后在游历中到达燕国,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便直奔燕国而来,太子丹便决定派荆轲入秦朝行刺秦王,他在向秦王献图之时,拔出一把匕首,刺向秦王,虽然,最终荆轲刺杀秦王并没有成功,其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荆轲事件反映出了一个道理,一方面是因为荆轲和太子丹胆大无比,竟想通过这种方式行刺秦王;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这是秦国的制度问题,因为制度死板、固化,从而导致了当时的局面。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意思就是说,大臣们在殿上皆是不带武器的,即使当时在场,也是帮不了忙,而士兵不得传诏,不能入殿,否则即使救下了秦王 ,也是犯了刑法,事后可能还会受到处罚。

在商鞅变法之后,残酷严厉成为当时的标志,所有人都克法守法,深受法家文化的影响,生怕触犯到当时的法治,这也就形成了当时没有人敢去救秦王的状况,如果不是当时秦王拔出剑成功重伤荆轲,那么产生的后果将是,秦王当即死亡,秦朝统一六国的步伐也会被停止。

[var1]

荆轲事件显现出法治的僵化,这也示着人们:“事求曲当,则例不得直;尽善,故法不得全”。无论如何,法规都不应一堆条条框框,它应该是有温度、有威严,让人所信服的。秦代僵硬的法律,确实在一开始让秦朝从六国之中脱颖而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社会现状的不同,导致出现一系列无法挽救的问题。

僵化的法规不仅限制人的行为,还有思想。如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表面上来看是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实则是一种文化专制,又如“修筑长城”,极大地耗费了劳力和财力,强行征用40万人,从而民夫大量死亡等种种事件都可以表明秦王独断专制,秦国法制的严酷。

秦朝法制的“覆灭”

1.陈胜首义(农民起义军)

陈胜,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一提到陈胜,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想起陈胜吴广起义,在公元前209年,秦朝独断专行,秦王残暴不仁,阶级压迫极深,民不聊生,怨天载道,陈胜不甘心一直被压榨,联合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成为了当时反抗暴秦起义的先行兵;其后又占据了陈郡称王,建立起了当时的张楚政权。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var1]

可惜次年,陈胜被秦将章邯所击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在了芒砀山。这段起义时间很短,从起义到兵败到身亡,仅仅花费六个月时间,但是他们这场起义打开了当时反对秦朝暴政的大门,激发了更多义士的愤慨,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据《张家山汉简●奏献书》记载,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攸县的县令就因建议对战败的士兵“不以法论”而被认定犯“篡遂纵囚、死罪囚”之罪,“耐为鬼薪”。可想而知,面对如此残暴的刑法,势必会遭到人民的反抗,俗话说得好:“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当时的制度太过强硬,大家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唯有在陈胜的带领下揭竿而起,才能看到一线生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当数以万计的民众结合起来,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

秦朝灭亡原因

秦朝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靠的是法治,是改革,是超前于六国的思想,使秦朝迅速发展,再加上当时秦始皇好的决策力和领导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从而逐渐歼灭六国,可是秦朝仅仅短短的存活了两世,这是什么原因呢?

[var1]

1.秦朝法制的弊端

从上面的两个真实故事都可以看出,制度弊端日益凸显的秦朝,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亡于“法治”的僵化,秦国的法治把形式主义当成全部,把极端性片面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分的死板与生硬,极大的压迫了底层人民,没有以民为主,反而是以权为主,也根本无法守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十分看重刑法的秦朝,短短二世而亡。虽崇尚法家,但是偏重于法家的严峻刑法,没有吸收法家的“去刑”、“重赏”。法家公孙鞅的“重刑主义”在秦国后来的政治实践中逐渐演变成“重罚轻赏”。法家韩非也极力鼓吹“重罚少赏”,法家着重强调帝王权力的重要性,人民包括一些臣子都无法保全自己的权益,长期积怨下去,秦朝便最终惹得众怒,直至灭亡。

2.秦法的意义

其实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为起点,秦国那些年一直呈现出逐步壮大的局面,实现大一统的时候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其实一统六国只是在领土上一统了六国,这六国的人们并不服从秦国的管制。秦国只是通过武力,从而征服了六国,但是在真正意义上并没有统治六国。再加上秦二世的暴政变本加厉,这才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后来,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人民融为一体,才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var1]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秦国崇尚法家,以法治国,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历朝历代的法律制度,很大一部分都是借鉴秦法。为历史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一步,也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的历史,所以说,秦朝的法治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

总得来说,一开始,在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一百六十年上下,中国走进了相对完整的古典法治社会,我们从头来看,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态,让权力不再分散,将权力收归君王和法律,起到了一个约束作用,从而依法治国,快速发展。

本意是好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如果没有当时的商鞅变法也不会有后来的秦国大一统,但是,在秦始皇时期,秦朝法治已经到了一个“僵化”的状态,弊端已经显露了出来,但当时的秦朝并没有改进,反而我行我素,到达秦二世期间,制度愈发充满压迫性,人民的怨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涨,从而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韩非子·有度》

《史记.刺客列传》

《晋书·刑法志》

《张家山汉简●奏献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杜粉称许敏要做武则天,解读许敏发文真实含义才知道,无知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这句话说得模棱两可,好像说了又没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该网友还晒出了几张相似画面的截图,上面是武则天的陵园。而且,通过该杜粉的文章内容也能看出,他根本就没有看懂许敏文章中的含义,正是因为看不懂,才会单独从这个照片下手,但找到的照片还不是许敏发出来的地点照片,而是拿出了相近的武则天陵园,用以混淆视听

  • 被曹丕逼死的3位魏国猛将,如果他们3人没死,司马懿根本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丕临死前对司马懿的话,曹丕为什么要杀司马懿,司马懿杀曹丕

    相信很多人对于《三国演义》都不会陌生,作为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大家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历史名人,像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以及一些传奇典故,像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水淹七军等等。在三国中后期,蜀汉、东吴、曹魏这个3个政权从诸侯之中脱颖而出,成了当时最大的3个势力。而在这3个势力

  •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对爱情的忠贞?搞笑,这是元稹求心安的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稹最经典的10首古诗,菊花唐诗元稹注音版,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赏析

    其实我们都错了,这位元稹可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的一位痴情男子,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渣男,就连官运仕途都是靠女人才得到的。元稹此人其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唐朝时与白居易齐名。而且这位大哥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是北魏孝文帝的后裔。15岁时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官运亨通从校书郎一路升到了丞相,虽然有十足的才华

  • 30多岁的李世民为何娶60岁老阿姨,只因看中她的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关于李世民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记载,就是他引起的已经10年60多岁的前朝皇后“肖皇后”。在中国来讲英雄爱美人,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为什么会对这一个60多岁的老阿姨情有独钟呢?众所周知在大汉帝国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了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直到隋朝的建立,中华民族才再一次走上统一

  • 晋朝的统一仅有155年,为何如此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晋朝的统治存在了155年,其中分为东晋和西晋,这两个朝代的统治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东汉末年之后,晋朝建立,如果说历史上的大部分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大多都是几百年,晋朝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就显得非常引人注目,深究其短命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第一, 名不正言不顺

  • 为什么西晋的建国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灭亡时,皇帝被抓去给人刷马桶,皇后更是被人抢走当做小妾,堂堂一国之母尚且被如此对待,其他王公贵族更是被打压的惨无人道。作为首都的长安和洛阳,也是被摧毁得一干二净,更可怕的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几乎被屠杀干净,即便是活下来,也成为了地位最低下的奴隶。如果早知道会成为亡国奴,恐怕西晋的君王们便不会

  • 王昌龄这首诗,戳中很多无知少女的心,不愧为了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王昌龄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

  • 李白最狂的一句诗,被无数人引用,网友:论狂只服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此外,李白15岁接触道家思想,喜欢上剑术,在剑术上的造诣非同一般,放眼整个大唐,仅次于裴旻,居于第二,所以,李白不仅有着“诗仙”、“谪仙人”的称号,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号,那就是“剑仙”。李白一生作诗千余首,《静夜思》、《行路难》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今天要说的,是李白最狂的一句诗,直击人的内心

  • 李世民打了胜仗,皇帝李渊派妃子慰问,埋下杀兄夺位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7月2日,也就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明在长安城的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发动政权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夺得太子之位,后继任皇位。中国唐朝时期的版图像这种夺权事件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纵观史料,涉及此次事件的描述中,主角大多是李世民、李渊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攻打李建成时,李渊是什么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如何评价李渊从干事创业的角度来说,李渊是个非常成功的人士,开创享国二百八十九的大唐盛世,将华夏文明带入全新的历史高度。若从家庭和睦的角度来看,李渊又是个相当失败的父亲,自己尚在人世,两个儿子变为太子储君之位而自相残杀。由于李渊疏于管教,引发历史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以次子的身份成功实现翻盘,太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