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灾民饿的啃树皮,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饥荒过后灾民纷纷点赞

灾民饿的啃树皮,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饥荒过后灾民纷纷点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19 更新时间:2024/1/17 5:45:45

拨开历史的云烟,穿梭回封建王朝。众所周知,历朝历代,都难免会有天灾人祸导致百姓吃不上饭,轻者国力衰弱,重者社会动乱,为此朝廷可是费尽了心思派遣大臣进行赈灾。不同的人对待灾民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可是在北宋王朝,有一个人在明知灾民买不起米的情况下,依旧下令涨价,这究竟是有底气挽回大局还是彻底放弃,随波逐流?

而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北宋著名文豪,除了文采斐然,他还对未来的局势判断极其富有远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的上是他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饥荒百姓买不起米,范仲淹与一般常人做法不同,直接提高米价,却获得了当地百姓们的大力称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官为民,矢志不渝

范仲淹从小坚定了自己以后的道路,苦读及第,心中有着兼济天下的仁心。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小时候范仲淹虽家境贫寒,却阻止不了他读书的脚步。少年求学时,范仲淹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于是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他的的确确做到了“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出身贫寒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醴泉寺里,他发愤图强,翻遍所有可读之书,钻研儒家经典,立志做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

调任官职遇艰难

虽然心有远大抱负,奈何不受皇帝重用,范仲淹的官职生涯中屡屡被调任,若是仅仅是调任还好,偏偏在他调任期间还有水灾饥荒等待着他。

1021年,范仲淹被调任到泰州西溪成了盐仓监,身处黄海沿海,原来的堤坝早就失修多年,经常发生水患,于是范仲淹便组织工人修建堤坝,就是现在的范公堤;1034年,苏州地区一连接着几个月暴雨,江湖早就泛滥成灾,范仲淹便亲自实地考察,之后设计了引水方案规划,最后成功解决了这次洪涝灾害。

高龄仍心系百姓

1049年,宋仁宗皇佑元年,60岁的范仲淹刚被调到杭州任知府一职。名义上是调职,谁不知道这又是贬官,大部分人对他都是抱有一种同情看笑话的态度,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江浙一带遭遇大饥荒,据当时的记载不能自己供养自己的人卖掉自己给人为奴,若不是不得已,谁又愿意,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年灾情的严重程度。

而范仲淹所在地杭州,米商们看到灾情中米的价值,纷纷提高米价,一夜之间,米价飞速上涨,提高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钱,这对灾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封建社会的百姓生活温饱已是勉强,遇到灾荒本就储蓄不多,物价现在又这么昂贵,在当时很多人都因为买不起米饿死了。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政府的做法是有两种,一种是由当地的政府衙役放粮赈灾,一种是从周边的省份调集粮草,可是周边很多地方政府都早就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掏空了粮库,根本无力救援。

最后唯一的办法似乎只能是由官府出面压制粮价,然而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压制粮价,反而下令让本地的米商提高米价百分之50,由原来的一百二十文一斗,升为一百五十文一斗。这一行为令不少人费解,一时间看不懂他的操作的大臣听说了他的做法,纷纷上朝廷弹劾奏章。

按照那些大臣的思路:现在都是已经买不起米了,要是还提高米价,这不是把百姓往死里逼吗,万一要是有胆大的领着造反他们就没有安生日子可以过了,国家又怎么会安稳。然而民间风声与朝廷反对范仲淹派恰恰相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商人的理念一向是无利不起早,原来不光杭州的商人看到米价涨的如此之高觉得有利可图,其他地方的米商同样觉得可以。就这样全国各地的米商都被吸引纷纷赶了过来,生怕自己赚少了钱,大部分人都打着大赚一笔国难财的如意算盘。

一时间杭州的米粮迅速充实了起来,眼看着米的市场逐渐饱和。范仲淹又做了一个重要举措,开仓放粮,当时朝廷也是有赈灾粮食的,只不过被范仲淹先一步保管起来等待时机,这就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百姓看到粮仓开放了,就都去领赈灾粮食了,不着急购买大米了,这时候米商看着自家的米没有人买,来回的运费存储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米的受潮按照原价格很可能卖不出去硬生生放坏。毕竟南方的天气本就潮湿,这样的天气状况下米的保质期也就短。米商们只好都降低米价,杭州的米价又恢复了正常。

当地的百姓再去看先前范仲淹领导的政府贴出来的提高米价的告示,原来并不是要断绝他们生路的催命纸,相反是挽救他们生命的救命良方。于是那里的百姓都很感念范仲淹做出的决定。

文武双全扬万世

提起范仲淹,从小到大的教材读物上可谓是充斥着不少关于他的诗歌。《岳阳楼记》便是其中一篇,但这篇的背景你若是知道是在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你可否会大吃一惊?

事实上范仲淹的的确确是没有去过的,仅凭友人的一张洞庭晚秋图,便把岳阳楼记的大体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他本身的真实写照,尽管他被贬官,却依旧坚守本心,一心为民。

与传统诗人不同的是,范仲淹能文能武,既提的起毛笔挥毫洒墨,又拿的下刀剑战场厮杀。

受父亲官职影响,范仲淹在上任初始,也开始任司理参军等军职,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就得心应手处理好军队各个事项。

并且在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军队的改革。保障了军队士兵的基本需求,增强了战斗力,同时集中人力物力修建城墙堡垒,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他还为国家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青年将领,随时为他的隐退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也为日后镇守国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国家很快昌盛起来,再加上军队实力强劲,周边的国家基本上都不敢招惹,百姓过着和谐的生活。当时被范仲淹招降的西北边境都流传着关于范仲淹的传说,并评价他为“小范老儿心中有百万兵。”

公元1052年,范仲淹上任途中去世,时年六十四岁。朝廷对于他的贡献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天地会创始人陈近南的后人:成正白旗人,幼子是台湾省第一位进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电影《鹿鼎记》里的陈近南师傅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为大家介绍金庸先生小说《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传说中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后人情况。首先说,《鹿鼎记》中陈近南总舵主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郑成功麾下出色的谋士,郑成功之子郑经最信任的文官陈永华。郑成功曾称赞陈永华“乃今之卧龙也”,而郑经也把全

  • “狂儒”辜鸿铭犯众怒被赶出北大 疑胡适暗箱操作蔡元培无能为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辛亥革命后的晚清,街道上早就因“剪发易服”运动而失去了男士长辫的踪影,人人都要破除陈规陋习,但却因过分西化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陋习呢。正如辜鸿铭先生隐晦地表达:”心中无旧习,外在即使有辫子有何妨,但若是内心被另一种陋习所拘束,即使没了辫子也难逃心中的枷锁。“这位怪诞的奇才早已发现,当

  • 岳飞后人从不与这2个姓氏通婚,一个深仇大恨,另一个情深似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岳飞却因为被小人陷害,最终含恨而终。在岳飞死后,岳家留下了两条族规,那就是不得与这两个姓氏的人通婚。一个是因为有深仇大恨,另一个却是情深似海,这是怎么一回事?立志精忠报国这事儿还要从赵匡胤这儿说起,他在建立宋朝后,害怕历史重演。因为他是凭借手握重兵才上位的,所以他对此事很忌讳,于是就杯酒释兵权,

  • 如懿和令妃谁更受乾隆的宠爱?她们是乾隆心头的朱砂痣和白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魏佳氏被封为令贵妃。从这份地位不断上升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令妃是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的。魏佳氏容颜秀美,心地善良,乾隆帝之所以封她为令妃,是取“令”字在《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在古代汉语中有美好之意,皇帝听到和看到的都是魏佳氏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她才会得此封号。令妃和乾隆

  • 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让年轻妃子陪葬,只是为了防止戴绿帽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明朝啊,大家会想到。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一路走来也是万分艰苦,毕竟能从放牛娃干到皇帝的人。有人说为了能稳住江山,才恢复殉葬制,但他实施的制度在现在看来实在是过于残忍。史上著名的蓝玉案、胡惟庸案,个个是惨不忍睹,就连在他死后一招人神共愤的殉葬纸,他也搬了出来。朱元璋总

  • 乾隆和傅恒媳妇的野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组清朝宫廷服饰图片)乾隆作为大清最为知名的皇帝,在野史上十分有牌面。例如,乾隆是不是海宁陈家的孩子?亲生母亲真的是熹妃吗?一生最爱是富察皇后还是令妃?野史上的乾隆,从头到尾被质疑,甚至还流传着乾隆挚爱,是小舅子傅恒的妻子叶赫那拉氏,并且俩人生育一子福康安。傅恒的妻子,历史记载是叶赫那拉氏的姑娘。

  • 宋太宗的一次“败家投资”,却让大宋赚足了全世界的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太宗简介,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宋太宗雪中送炭的典故

    而一切的大宋富国梦的开始,皆是由一个男人,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投资”,让大宋走上了商旅兴国之路。这个男人就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也许他的一生在和他哥哥宋太祖相比,稍显逊色,但是纵观宋家王朝,他的的确确让大宋富了起来。宋太宗遍求南洋诸宝,宋朝开始富裕咱们现在都普遍流行网购,还可以进行海外淘

  • 红楼梦:袭人送给宝钗的7个投名状,都是什么?(2)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继续这个话题,袭人向薛宝钗递投名状。 第三个投名状是,让薛宝钗在宝玉房里绣鸳鸯。 王夫人因为袭人苦劝宝玉远离坏人,亲近好人,让宝玉搬出大观园,获得了王夫人的首肯。王夫人把宝玉交给了袭人,让袭人保全宝玉。也就是让袭人监视贾宝玉和林黛玉,避免他们有做鬼儿的事儿。王夫人投桃报李,提拔袭人为准姨娘。薛宝

  • 宋代一尼姑“阴阳双体”,祸害了上百人,真身被戳破后判斩立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宋尼姑奇案,尼姑刘月婷为什么杀人,九华山尼姑照片

    尼姑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都是善良淳朴,为他人着想,更重要的是尼姑庵中普遍都是女性,但是我们今天要为大家的介绍的尼姑,并非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尼姑。因为她的性别不仅仅不是女性,就连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令人厌恶至极的,她凭借着自己尼姑的身份,祸害了上百人,但幸运的是,这中披着羊皮的狼并没有逍遥法外,而是受到了相

  • 《天下长河》孝庄怒回康熙那番关于谣言成历史的话值得读史者警醒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电视剧《天下长河》中,当康熙陪自己非正式名义上的额娘溜马时,这个被顺治废掉、头脑有点不清醒的皇后大概是想起当年被顺治冷落,董鄂妃却获独宠的事来,于是忽地吃起醋来,说了句“姓董的那个小狐狸”。尽管国史馆中对顺治后宫的记录有限,顺治的妃嫔中姓董的也不止一人,但能获顺治专宠、令其他妃嫔甚至皇后妒忌的只有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