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迁都之后,为何不撤销南京六部,而且官员俸禄依旧从南京发?

朱棣迁都之后,为何不撤销南京六部,而且官员俸禄依旧从南京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20 更新时间:2024/1/19 12:31:02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为什么朱棣在登基之后,还要选择搬到北京去呢?这主要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考量。明朝在朱棣时期,虽然说是相当强盛的,但是此时的北方,依然存在着不少游牧民,专门侵扰边境,影响明朝的经济。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之下,要是还是定都在南京,那北方边境传来的情报早就过时了。然而要给边境的将军们放权的话,朱棣更加不放心。毕竟朱棣是怎么样登上皇位的,在《明史》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了,他又怎么会让人走上自己的老路呢?

再加上朱棣原先起兵,就是在北京的。北京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个熟悉的地方,也算是一个有福气的地方。况且在战略意义上,北京能够威慑西北方,南下又可以回到中原之地休养生息,可以说是非重要的地理位置了。

但是因为北京靠近北方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重要官员们,也受到了蒙古的威胁。所以在朱棣看来,北京虽然是都城,但是并不是一定要守住的地方。如果战事不利的话,那么他们可以随时回到南京,继续统治中原。那么南京原先的六部行政制度,自然是不可撤销的。然而随着明朝的稳定,蒙古不再具有威胁,自然朱棣也愿意安然定居在北京。

那么为什么到了局势和平的时候,明朝还不愿意将南京的行政部门撤销掉呢?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军事上的考量了。这是因为在明朝时期,南方还算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好地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为明朝贡献了将近四分之三的经济收入,使得明朝在短时间内,就走了富强。而南京作为陪都,自然在管理上,有着非常重的意义。

并且随着战事平定,北方逐渐平稳了。朱棣也有不少精力,能够放在了内政管理上。而最主要的事,就是培育新进的人才,让老臣们安然地退休。但是这个时候,总不能让这些人还留在北京吧?所以在局势平稳之后,南京的六部制度,就成为了这些老官员最好的去处。让他们能够得到尊重的同时,又不至于让他们在朱棣的朝廷中碍手碍脚。而且在让这些官员前往南京养老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帮忙看管南方的动静。

毕竟江南已经成为了经济和化的中心,即使想要重新发展北方的北京,也不能将南方丢掉。所以南京六部能够保留下来,就是为了在地理位置上,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船运和粮食运输。在战略意义上,就是为了避免天高皇帝远,江南的官员借着地理上交通不便,在背地里给朱棣和后世统治者使绊子。可见在江南一带,南京六部制度的存在,的确还是有着自己的优势的。

只不过可惜的是,虽然说朱棣为了种种考虑,没有将南京的六部机构取消。但是他却没能预料到,这个制度会在数百年后毁了明朝。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六部的制度,还有南京北京两地之间的距离上。六部虽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是此时在南京的,都是些已经失势的官员和养老的人,他们在能力上自然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人逐渐无法负担起南京的任务,让明朝的发展开始被打乱了。

上文也说道过,南京的六个部门专门负责江南一带的管理,这个管理自然也包括了经济和交通。然而江南一带,就有了明朝整年的四分之三的收入。在河运运力不足的情况之下,运力只能够勉强维持国家必需和士兵们的需要,一般的官员们只能够靠自己,从北京走到南京去领取俸禄。要不然,就只能让人送来给自己了。

结果两地之间路途漫漫,费时费力的同时还费力,最后钱没拿到多少,反而还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这个制度造成了明朝官员的贫穷,而为了保持自己的生计,不少官员也只好在背地里贪污受贿,反而造成了明朝的腐败和没落。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倒霉的太监,净身之后昏迷了3天,醒来之后发现大清被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时期最著名的太监,清朝灭亡后的太监下场,清朝最可怕的太监

    这个人就是孙耀庭,他是中国最后一名太监,他的经历可谓见证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他家有4个弟兄,但是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日子十分贫苦,后来他的父母甚至沦为乞丐。迫于生计,孙家早想把孙耀庭送去当太监。几年后,军阀袁世凯演出了称帝丑剧。此剧虽然顷刻散场,但封建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神州大地,住在养心殿的

  • 朱元璋剥橘子给儿子吃,马皇后知道后却大惊失色:你爹要杀你快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34位功臣名录,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朱元璋和陈友谅

    在历史上的众多帝王中,最有争议的可能就是朱元璋了。作为一个开国帝王,他前半生四处征战,历经艰辛,才开创了大明王朝。作为父亲,朱元璋虽然严厉,但也有父亲慈爱的一面,尤其对于长子朱标,更是寄予厚望,可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变得比以前更加凶残。有一次,朱元璋给儿子朱棣剥橘子,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马皇

  • 曾国藩:聪明人从不说的6句话,早点知道,小心祸从口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聪明人从来这不说六句话,到底是哪六句呢?这第一句是“人活着,少说直话”,这一看就很明白了,直白的话真的会令人讨厌,哪怕是真话,也是会招人烦感的,这种就叫出力还不讨好,所以直话能少说就少说,哪怕委婉一点的说出来,只要不伤人与人之间的和气。第二句呢“人活着,少说胡话”,胡话那

  • 宦官当道:明朝太监是如何走上权力的巅峰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历史中,出了很多有名的太监,如秦朝的赵高、东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大唐的高力士、明朝下西洋的郑和、刘瑾、魏忠贤等。对于皇权来讲,太监只不过是有情感的工具而已,或者说是工具人。中国历朝历代大多借鉴赵高乱政亡国的教训,都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干政。但是明朝却是个例外,明朝太监不但有权,还擅权专权,甚至把

  • 嘉庆帝在避暑山庄暴亡,是遭雷劈,还是被和珅党羽刺杀身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文|历史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颙琰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驾崩,终年61岁。本来嘉庆帝身体很好,是一个身体强壮之人。要知道,在清朝末期之前,皇室都是非常重视骑射功夫的,清初的皇帝都是能征善战的,嘉庆帝也不差,他在遗诏中还这样说:“朕体素壮,未尝疾病。”这其实是大实话,嘉庆帝的身体的确不错,他自

  • 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汗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孛端察儿征服了由统急里忽鲁过来的十几户百姓,有了自己的奴隶,往下又传了三代到土敦蔑年。孛端察儿的孙子土敦蔑年娶了名曰莫拏伦的女子为妻,生下七子,土敦蔑年去世后,他的七个儿子都取了妻子,但按照当时蒙古的传统,他的七个儿子都以女婿的资格去了女方的部落,这样,土敦蔑年的部落由其寡妻莫拏伦一人继承,她获得巨

  • 清末老照片:原来满清贵妇就长这样?没想到最美的是慈禧妹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18岁真实长相,晚清真实老照片不同阶层的女性,晚清慈禧真实影像

    看过这张照片的人肯定都惊叹一声“清朝皇帝的女人就长这样?太磕碜了吧!?”皇帝的女人都长这样,那王公大臣们的老婆长啥样呢?今天我们来看看满清王朝的贵妇们都长啥样?满清王朝的贵妇们颜值究竟是怎样一个水平!上边这张照片中坐着的妇女是晚清裱糊匠——李鸿章的夫人,enm……客观讲,李鸿章夫人的颜值并不高,但是

  • 崇祯有多狠?他连续发了六道罪己诏,韩国人祖先用他年号两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国春联用崇祯年号,崇祯二十四幅画图片,魏忠贤为何斗不过17岁的崇祯

    至高无上的皇权。(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这样至尊无敌的人,从来都是无比光辉灿烂的形象,至少,这个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一定就是那个最光明正确且伟大的形象,且没有之一。所以,皇帝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犯错的,就算是有些事情真的错了,皇帝和他的追随者也一定不会承认,因为,皇权总是至高无上的,他必须要维护这个尊

  • 和珅派人到衡水偷一样东西,东西偷成了,却把和珅气个半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和珅被坑了二十箱金子,纪晓岚和珅经典片段和珅当和尚,和珅妹妹被杀和珅报复

    客栈掌柜的见多识广,一看就知道这两位不是善茬,于是吩咐伙计们要好好伺候,千万不要让人家挑出刺来。客栈掌柜的眼光果然不错,这两位还真大有来头,刘老板本名刘全,是乾隆皇上眼前红人和珅的管家,冯光则是和珅的贴身侍卫之一。两个人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给和珅做一件事——盗取旧城宝云寺里的千年不死草。这千年不死草

  • 理性分析:刘伯温到底死于谁之手 是朱元璋 还是胡惟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但这样一位亦官亦民亦仙亦鬼的传说中的人物之死却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据说,刘伯温在京中病重之时,胡惟庸曾特地带了医生去为他诊治。他们回去后,刘伯温服了这个医生开的药,从此更是一病不起,药石无效,不久就病重而死。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刘伯温功高震主,受到朱元璋的猜疑,于是授意胡惟庸害死了他。事实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