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节度使为何成为唐帝国的乱源?在于帝国的扩张和制度的破坏

节度使为何成为唐帝国的乱源?在于帝国的扩张和制度的破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914 更新时间:2024/2/1 9:20:00

唐初的府兵制源自北魏,是与均田制相结合的。充当府兵的,平时在家乡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轮番到京师担任宿卫。遇有战事发生,则要应征作战,兵甲衣粮均自备;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当时全国共设折冲府六百多个,其中大多数都设在京城附近,关内一道就有二百多府,连同河东、河南三道共有五百多府,约占兵府总数的80%。

这些折冲府平时均归中央十二卫及东宫六率统率。这就形成了“重首轻足”,“居重驭轻”的格局,既避免了武将擅兵的弊病,也利于唐廷控制四方。

唐代的府兵

唐帝国早期,由于隋末各路军阀互相征战,出现了大量的荒田,所以对府兵的授田,当时是可以保证的,这样也保证了这些“平时耕种,战时出征”的战士们的经济基础。即使府兵的武器、装备、资粮一概自备,仍能保证他们的积极性,且当时府兵的社会地位也是受人尊重的。

但是,唐代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到了高宗统治后期及武则天统治时代,由于国家整体稳定,人口迅速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兼并不断加剧,朝廷贵族官僚、城乡豪绅富商们纷纷凭借其权势财力兼并土地。

这样,计口授田就逐渐难以实施,导致均田农户日益贫困,逃户日益增多。当破产农民达到一定规模而纷纷成为“佃户”的时候,均田制就被破坏了。

均田制的破坏,枯竭了府兵的来源。这些往日的府兵,既没有财力供应自己的军事装备,也丧失了参军的积极性。各折冲府开始是“宿卫不能给”,继而是“无兵可交”,以至“戎器、驮马、锅幕、糗粮并废矣”。

唐太宗李世民

另一方面,从唐太宗晚年起,边防战争频繁,规模日益扩大,戍边的兵额不断增加,瓜代的府兵不足,戍守的时间就愈来愈久。府兵的“平时耕种,战时出征”的时间节奏被打乱。而由于府兵为世兵,战争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难以得到补充。

因此,在唐中期,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就成了必然。高宗时就开始募兵,以补不足。武则天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团练)兵等办法,以解决兵源问题。

到唐玄宗时,与契丹、突厥、吐蕃、南诏不断发生战争,仅死于进攻南诏的前后就达二十万人。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于是只好停止上下鱼书(指征发兵马的凭证)。

这样从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到地方武装就全部为募兵所代替。从此,士兵成为职业的雇佣兵,武将专兵的局面就逐渐形成了。

唐早期以各级都督府作为一个区域的军事最高指挥机构,贞观十道原无军事将领统御。玄宗即位时,因奚、契丹等经常扰边,曾亲自巡边,“西自河陇,东及燕蓟、选将练卒”以加强边境防务。

唐朝的繁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

其时,玄宗将边境划为三个大区,以幽州都督宋景为左军大总管;并州长史薛纳为中军大总管;朔方大总管兵部尚书郭元振为右军大总管。

稍后,又在贞观十道划分的基础上,以边防为着眼,重划十二道,每道以大将统率各道边防军和关隘、要点,其主将有时称大总管,有时称大总督。

道的区域缩小了,但任务集中而突出了。此时的道,成了辖区军、守捉、城、镇等各地方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除此之外,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宗占高昌开始,边境时有扩展,因而先后建立过六个都护府,统一管理边境重要地域的军政事官,常以重臣任都护,权限极大。此种都护府制,为发展到以后的节度使创立了基础。其中,

唐朝的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占高昌,置西州(新疆吐鲁番东南),设都护府,后移治龟兹(新疆库车),统率龟兹、于阅、疏勒、焉耆四都督府,谓之四镇。终唐的统治,因与吐鲁番战争,几经存废,一度更名镇西。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该区域为吐番族所占领。

北庭都护府: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置庭州(新疆乌鲁木齐市),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置都护府,统治盐冶等十六个府、州、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治天山南北。

安北都护府: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平定薛延陀后,因就其原地和回统诸部,置燕然都护府,治金山(外蒙古科布多境),统率瀚海(外蒙古库伦)等六部督府及狼山等羁縻府州二十七。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改称安北都护府。武后时,东突厥强大,治所被迫移至今内蒙古境。肃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改名镇北。

单于都护府: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建立,治云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境),统云中等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所统皆在大漠以南。后与安北并属朔方节度使。

安东都护府: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攻占百济(南朝鲜西部),即以其地分设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兵守之。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继续占领高丽大部,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由于高丽人民的反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移治所于辽东故城(辽宁辽阳),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再移平州(河北庐龙)。

安南都护府:唐建国时,其前代已占有交趾(越南),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为安南都护,治所交州(越南河内),统境内各羁縻州。

唐朝的官兵

都护府所辖多为就地招募的地方军、边防军,有大的征战,由朝廷派遣以府兵为骨干的军队参战。地方军(边防军)大的为军,次为守捉、镇,将兵人数由其驻守地区(地点)的重要性而定,一般冠以名号(地名或代号)。

高宗永微年代以后,一方的都督带使持节的,开始命之为“节度使”,但还没有作为正式官制。以后“都督”、“节度”之名,参差互见。

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2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已成为正式官职了。自此以后,直到玄宗开元年代(公元741年前),重要镇城都设置节度使。

天宝初年,玄宗在边境设立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节度使,岭南五府、长乐二经略使,东莱、东牟二守捉。

由于边防战争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边防大将由原来单纯执行军事任务而变为兼管辖区内的屯田、度支、安抚、视察等工作。在其所辖的地区内不仅是最高军事长官,还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节度使制的实行,使边防守成部队由原来的地方军(州兵等)、边防军(守捉、边防城、镇兵)、府兵相配合的办法,改为就地招募。因而,将可专兵,逐渐变为将帅私人的军队,其数量加起来要比朝廷直接掌握的军队多几倍。

当时,唐王朝分布在全国的军队共有五十七万人,而在各节度使指挥下的兵力就有四十九万人,约占全国总兵力的86%。唐王朝在广大的内地所能直接控制的兵力只有八万人,约占总兵力的14%。

兵力配置的内外比例为内一外六,而且在军队质量上,又是精兵猛将多聚于西北,一反唐太宗时“重首轻足”、“居重驭轻”的战略配置,而成为“内轻外重”了。唐初那种集关中兵可以控制四方的形势不复存在,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

造成这种形势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朝廷对边将的久任。自初唐兴盛以来,边防将帅都任用素有重望的名臣,而且都是“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通常是“三年一易,收其兵权”。

唐朝的节度使

其中功名显著的,往往入为宰相,如李靖、徐世勋,刘仁轨娄师德,开元以后的宋璟、郭元振、张说、肖嵩、李适之等等。以免其权力过重,形成尾大不掉。对于蕃将,虽才略如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也不专大将之任,并都派大臣为使、加以控制。

可是到了玄宗开元时期,由于玄宗好战喜功,担任边防将帅者常数十年不换,开始“久任”;皇子如庆、忠诸王,宰相如萧嵩牛仙客,开始“遥领”;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开始“兼统”。这样,唐初防止边将擅权的一套制度,已破坏殆尽。

李林甫为相,想久专朝政,杜绝边帅入相的途境。由于深知少数民族的将领不识汉文,无法做宰相,故主张用少数民族的将领为边防将帅,以确保他宰相的位置。李林甫以“胡人不知书”为借口,对唐玄宗上奏说:

“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从事农耕、卑贱之意)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

唐玄宗既求边功,又怕边帅与廷臣结党,李林甫的建议正合其意。因此,多重用蕃将为边防将帅,如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安禄山等。对安禄山更是让他身兼数职,宠幸有加。且常久任,多至十几年不变动。这样就为安禄山发动叛乱铺平了道路。

唐玄宗

开元之前,每年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以后,边将自行增兵,要朝廷供给衣、粮,每年用衣(布)千二十五匹,粮百九十万斛,于是朝廷困乏,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加严重,形成地方与中央对抗、脱离,成为国中之国。割据的节度使,一部分是安、史旧将,一部分是在平“安史之乱”中发展起来的藩镇。这些藩镇,或父子相传,或拥兵自立,除与朝廷抗争外,相互间也战乱不止。

宪宗时曾一度平定藩镇,但终因政治腐败,未能扭转藩镇割据局面。唐末爆发了黄巢农民大起义,起义虽告失败,但更促使唐分裂割据形势的加深。大的割据势力由节度使转而称王,各王又互相兼并,自行称帝,终于导致唐的灭亡,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局面。

藩镇战乱

综上所述,唐统治者在军事上的失败,在于节度使制度的实行形成了分裂割据,以致府兵制被破坏,朝廷对军队失去控制。此外,在其表面上能统御的军队中,又以宦官当权,军中都有宦官监军,其权力往往超过统帅,致使军令不统一,将帅和朝廷离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兵道争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水浒传》中关胜为何能压林冲成为五虎上将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其一,老祖宗的原因。关胜的老祖宗是关羽,昔日关羽被封为义勇武安王,而且又被封为伏魔大帝。这样的人自然很牛,作为他的后人也牛,想当年关羽就是东汉末年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自然靠着祖辈的荫庇,关胜也可以作为梁山五虎将之首。古代传统文化中,一直宣扬忠孝节义,忠臣良将,也能说为了统治需要,关羽刚好满足这种神化

  • 南北朝时期的奢靡之风有多可怕,士族门阀攀比斗富,腐败习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10大门阀排名,如何评价士族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门阀

    可当时的江南土著士族依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江南名士纪瞻在乌衣巷立宅,馆池竹木,比建康皇官就还优美。东晋的武将在战乱中抢夺财产,暴富一-时。陶侃出身寒素小吏,家中贫困,以至于母亲断发换酒肉待客。陶侃后来在战乱中发迹,继王敦之后为八州都督,在对北方少族政权的作战及平定内部叛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生活奢

  • 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撑多少年?起码这几点能让你信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从整个国家的大局来看,宽和的行政对初建30多年的大明王朝来说,可能是弊大于利。首先我表明我的态度朱允炆不会创造一个盛世,我的理由如下:1:首先我们来看靖难之变,朱允炆的削藩略显轻薄,这里轻薄不是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对,而不是时机不到。再加上建文帝在此次战役中,不断的判断出错,可以这样说,建文帝有造

  • 南唐地跨千里,灭楚吞闽,为什么不能像宋朝一样完成统一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唐灭闽之后的形势图,三枪定南唐全集,南唐

    而全国能重回统一,也绝对不只是赵匡胤与赵光义二人的努力。在北宋建立之前,这种趋势其实就已经酝酿了。像五代中的后唐与后周,其实都是有实力、有机遇来完成统一大业的。但是,这两个朝代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后唐,后唐建立之初实力非常强大,西平前蜀,就证明后唐是有能力终结乱世的。但可惜李存勖后期逐渐不作为,

  • 嘉靖万历两位皇帝,为何数十年不上朝?原因有三,实在没必要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和嘉靖两位皇帝长期统治大明江山,你可以看到他们俩在位时的政治轨迹都如此相似,前期励精图治,后期碌碌无为,两位皇帝还都做了同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数十年不上朝议政,这对皇帝来说是不敢想象的,试想一个人长期不在岗位上呆着,那这份工作还能保得住吗?事实朱厚熜和朱翊钧两人都保住了工作,而且还做的很久

  • 南宋抗金旗帜张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H天涯倦客2022-11-21 00:16新疆历史领域创作者已关注提起南宋抗金的人物,最多提及的是,岳飞与韩世忠,还有就是在南宋词坛重量级人物辛弃疾与陆游。其实南宋初年抗金的旗帜是三度摆相的张浚。而岳飞与韩世忠是他的手下,而陆游与张浚的儿子南宋理学家张试是朋友,也拜访过这位抗金宿将。张浚是四川

  • 二十三年夫妻情,唐太宗与文德皇后的子女有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嫁给了李世民。之后李世民支持自己的老爹唐国公李渊起兵,推翻隋朝建立新的国度。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两个人共同度过了23个春秋,我们也从历史文献中知道他们两个的感情十分深厚。23年的时间他们共同孕育了7个子女,三男四女。这样多的子女,在历代皇宫中是非常罕见得。那么,他们的子女结局都是

  • 岳飞 | 满江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满江红·写怀岳飞 〔宋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注释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 南北朝之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坏了历朝历代篡位的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北朝皇帝列表刘裕,刘宋和刘裕的关系,南朝宋刘裕怎么死的

    血染疆场将前朝天子,前朝皇族灭门,自从汉代到刘裕所处时代,是史无前例的。前朝也有逼迫皇帝退位或者禅位的,例如王莽篡夺汉氏江山,但是他对西汉宗室成员并没有迫害,更没有赶尽杀绝,曹丕篡夺东汉汉天下,对于退位的汉献帝也是给予很高的待遇和礼遇,没有迫害,就连晋武帝对三国末代皇帝,都进行了善待,并且善待三国末

  • 朱标在世时,为何朱棣不敢跟他争夺太子之位?看看朱标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这首诗出自著名诗人杜甫,描述的意思是总有些人明明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然而还未等实现就先身死,让身边之人每每想到不禁痛哭流涕的惋惜。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几个令人遗憾的太子了,除却秦朝的扶苏公子,那么便一定是明朝的太子朱标了。他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