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最不能缺少的一位君主—秦孝公

秦国最不能缺少的一位君主—秦孝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624 更新时间:2024/1/15 11:46:22

要说这些君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谁最高,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自然是首推秦始皇。

但是如果是从秦国的角度来讲,最不能缺少的应该是秦孝公。

[var1]

因为秦孝公解决的是秦国的生存问题。

1. 秦孝公上位时秦国的情况有多严峻?

我们先看看秦孝公上位时所面临的情况。

秦孝公的老爹秦献公,因为父亲秦灵公死的时候他还小,因而被他的叔祖父秦简公夺位,被迫流亡魏国二十九年。

秦献公在魏国熬死了秦简公,秦简公的儿子秦惠公,直到秦惠公的儿子秦出公即位,年仅二岁,秦出公的母亲当权,倒行逆施,民怨四起。

秦献公此时归国,受到大臣们的支持,登上君主之位。

秦厉共公以来,秦国四代乱政,终于在秦献公手里终结,秦献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国国力有所恢复,对外战争中也两胜魏国,国家逐渐走向正轨。

[var1]

所以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面也写过,秦献公其实并没有穷兵黩武,是一个不错的君主。

但是秦献公并没有解决秦国的根本问题,秦献公在位的时候两败魏国,国力有所上涨,国家相对稳定。

但是这个国力上涨指的是与之前混乱的秦国相比,至少不再内斗了,君权稳定。

如果要和山东六国相比,秦国还是比较弱,属于落后地区,属于那种大家都懒得抢的地区。

要知道对敌人最大的尊重就是赶尽杀绝,对敌人最大的蔑视就是视而不见,不予理睬。

而此时的秦国就是属于被山东六国没有放在眼里的那种,因为河西之地此时还是在魏国手里,魏国沿着洛河修筑长城,秦国和魏国的交界不是黄河,而是洛河。

函谷关也在魏国手里,也就相当于你们家的门钥匙在被人手里,你怎么能睡得着。

[var1]

尤其是魏文侯在位的时候,重用李悝变法,一跃为一流强国,重用吴起为将,五万大军大破秦军五十万,那个时候正是秦国我们在上文中说到的秦惠公在位的时候。

秦国几乎有灭国之危,幸亏魏国的战略方向在中原地带,而不是秦国,否则秦国可能真的够呛。

有的朋友们会问,前面不是有个秦穆公吗?还是春秋五霸呢,据说相当厉害。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秦穆公称霸西戎,已经是两百多年前的事了。

从秦穆公到秦献公这中间两百余年,愣是没出一个有作为的明君。

秦孝公上位的时候,所面对的情况我们来看下史书是怎么说的。

《史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资治通鉴》: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中原各国把秦国当做夷狄一样对待,中原会盟也不让你来,就是不带你玩,你是夷狄,国家太弱,不配参加会盟。

秦孝公是一个很争气的君主,他即位以后,深以这种情况为耻,于是发愤图强,广修德政,想要搞一番大事。

但是很快秦孝公就碰到问题了,他无人可用,并不是指他手底下没人,手底下人虽然很多,但是没什么人才,孝公都看不上。

为什么呢?

因为人才都是往发达地区跑,就像今天全球的人才都往美国跑,没人去非洲。

所以秦国这个落后地区就成了文化荒漠,有才能的人人家就不来,你这太落后了,没有发展前途。

而且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官僚主义越严重,关系户越多,真正的人才也难以大展宏图。

但是秦孝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决定主动出击,发布了后来赫赫有名的《求贤令》。

[var1]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雄文的内容: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什么意思呢?

说是我们家祖上的秦穆公,很有本事,东边干翻晋国,以黄河为界,西边暴打戎狄,被周天子致伯,各个诸侯也都来恭贺,穆公给我们大秦立下基业,想想那段日子,就让人热血沸腾啊!

后来厉共公、躁公、简公、出公这些人搞得国家不宁,内乱搞不定,外战还老是败,被三晋(魏赵韩)夺走了我们秦国的河西之地,各个诸侯都看不起我们秦国,真是耻辱啊!

后来我老爹秦献公即位以后,安定了边境,迁都栎阳,还攻打魏国想夺回我们家的河西之地,恢复穆公的霸业,但是还没做到就过早离开了秦国人民。

我现在想到老爹的志向,这心里真是不是个滋味。

现在向天下招揽人才,如果有人能够献计强大我们秦国,我愿意给他高官厚禄,分给他土地。

其实这篇文章与其是说秦孝公想要以高官厚禄来吸引人才,不如说是秦孝公在展示自己的诚意。

我有大志向,想要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希望有能治天下的大才来帮助我,一起创下这震烁天下的伟业。

为了让天下士子看到自己的诚意,毫不掩饰,痛说国耻,以证求变之心,可谓是求贤若渴。

2. 商鞅变法强秦

此时在魏国的商鞅看到了这篇《求贤令》,于是就来到了秦国。

通过走秦孝公宠臣景监的门路,终于见到了秦孝公。

经过几次会见,商鞅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富国强兵之道说于秦孝公,最终因富国强兵之术征服秦孝公,随后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重农、重战、重刑。

通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轻罪重罚、设立县制等措施,最终使得秦国变成了战国时期的一流强国。

商鞅变法不是战国时期变法最早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晚的,不然秦国也不会一直被魏国暴打。

但是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也是最成功的。

实际上商鞅变法能够那么彻底和成功,反而恰恰是因为秦国相比山东六国更加落后。

因为落后,所以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就更坚决。

因为落后,所以秦孝公的权力足够高。

因为落后,所以旧贵族的势力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大。

《史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意思是新法实行了十年,秦国民众都很高兴,路不拾遗,山上没有盗贼,家家户户都能自给自足。

民众都不敢私斗了,在对外作战却很勇敢。

[var1]

《资治通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这里的“伯”通“霸”,春秋五霸实际上就是是“春秋五伯”,秦孝公在《求贤令》里面就说“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秦穆公逝世距离此时已有二百多年,若从秦穆公即位时算起,距此时已有三百余年。

秦国再一次登上了诸侯之巅,而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商鞅和秦孝公的功劳。

而且其实秦孝公的贡献其实比秦穆公更大,因为秦穆公是作为一个明君使得秦国强大,明君的强大不一定能延续,而制度是可以延续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苏秦提出合纵游说各国合纵抗秦的时候,秦孝公去世还不到十年,此时各国便已经自知不敌秦国,需要联合在一起才能抵抗秦国,可见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有多强盛。

秦孝公即位的时候接手的是一个“诸侯卑秦”的秦国,而他却把秦国变成了一个“诸侯来贺”的首屈一指的强国。

3. 秦孝公时期的对外战争

秦孝公时期,为了为商鞅变法创造一个稳固的环境,对外战争并不多。

但是秦孝公非常会找机会,和魏国打了几仗,基本上都是大获全胜,将河西之地收复不少。

秦孝公时期魏国是魏惠王在位,魏惠王看上了华北平原的富庶,的战略方向一直是在东部地区,对于秦国方面一直是以防守为主。

魏惠王还把都城从魏国西部的安邑给迁到了东部的大梁。

[var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要搞赵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围魏救赵”,魏惠王派庞涓率重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这个时候魏国西部空虚,秦孝公就来偷家了。

秦孝公派军偷袭魏国,与魏军大战于元里,歼敌七千余人,并占领了河西重镇少梁。

同时秦孝公还派公孙壮伐韩,攻取了几座城池,插入魏韩交界地带。

魏惠王派庞涓围了邯郸以后,赵国向齐国求援。

公元前353年,齐国派孙膑、田忌救赵,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也称桂陵之战。

孙膑、田忌大败魏军先头部队,生擒庞涓。

但是此次庞涓带的兵力并不多,所以此次战役对魏国并不算伤筋动骨。

公元前352年,齐、卫、宋等国趁桂陵之战胜利,围攻魏国襄陵,魏国忙于东部战线。

秦孝公也趁机派商鞅攻打魏国,话说商鞅真是一个综合型人才,下马能治,上马能战,长驱直入直接打到了魏国原来的都城安邑。

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军打下魏国西北部重要战略据点固阳。

同年又向南取得武关,武关为入楚的重要通道,到了秦国手里,秦国就掌握了对楚国的主动权。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来又东取函谷关,取得东出的关键要塞。

从此,秦国进可以制中原,退可以守雄关之险,已有一统天下之基础。

公元前341年,魏国于马陵之战惨败于齐国,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var1]

此战齐军大败魏国主力,从此魏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这个时候,商鞅就劝秦孝公说:“魏国是咱们秦国的心腹之患,魏国强了就来搞我们老秦家,这次他马陵之战惨败,现在元气大伤,咱们趁他病要他命,也给他来个趁火打劫,把咱们河西之地搞回来。”

秦孝公心动了。

于是派商鞅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迎战,后世也多以此战来证明商鞅的人格之卑劣。

两军对垒期间,商鞅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说:“

我当初在魏国的时候,咱俩可是好哥们,现在却以敌人的身份相见,互相攻伐,我真是于心不忍啊!

不如咱们两个相见,一起痛痛快快喝几杯,然后订立盟约,两国罢兵言和,以安两国百姓之心。”

公子卬想了想觉得这样也挺好,于是去会盟,喝得正高的时候,上扬直接把刀斧手叫出来把公子卬给绑了。

公子卬蒙了,这也可以?

[var1]

要知道古代的人都是很重视自己所说的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尤其是大人物。

谁知商鞅不按常理出牌,这么不在乎自己身后之名。

魏军群龙无首,商鞅趁机攻击魏军,大破魏军。

魏惠王连续大败于齐国、秦国之手,魏惠王很害怕,于是就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求和。

魏惠王说:“公叔痤当年建议我用商鞅,如果不用就杀了商鞅,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他的话啊!”

[var1]

此时秦国很有可能基本掌握了黄河以西的南部地区,也就是河西关中平原的部分,北部的上郡地区应该还在魏国手里。

商鞅因为立此大功,封给他商於十五城,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们都叫他商鞅的原因。

终秦孝公一朝,已经基本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根基,国家富强,取武关、函谷关、河西南部之地,魏国已残,秦国正盛。

有很多朋友觉得秦孝公和商鞅只敢背后偷桃子,都是趁魏国被齐国打败后攻魏国,不敢正面刚魏国,实际上秦孝公这种策略是正确的。

带兵打仗太花钱了,若是能够以很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那何乐而不为?

正面刚对国家消耗太大,况且秦国正处于变法的关键时期,是国力的上升期,而魏国是国力下降期,没必要去和魏国硬刚。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直到秦孝公这一朝,秦国才真的有资格逐鹿中原,秦国才真的有能力睥睨天下。

秦国之强大,始于秦孝公,始于商鞅。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蒋琬鲜为人知的“东征计划”,为何会招致蜀汉群臣的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为什么不喜欢蒋琬,蒋琬是祁东人还是湘乡人,蒋琬墓

    在诸葛亮南征北伐期间,丞相府的大小事务实际上是由蒋琬来代理。每当诸葛亮出兵北伐,总是把筹集粮草和补充兵员等重要的事务交给蒋琬来做,说明诸葛亮对他的人品和才干都是十分信任的。诸葛亮还曾给后主刘禅上过一道密表,如果自己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在诸葛亮的信任和提拔下,蒋琬在蜀汉的政治地位也

  • 汉高祖刘邦:村里人眼中的无业游民,却灭秦败楚,成了大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的祖上,往回倒几十上百辈儿,也只是平民,务农为生。但是在秦末大乱的背景下,刘邦起于微末,他却建立大汉王朝,更把他的名字写入历史,可与三皇五帝媲美而毫不逊色。刘邦凭什么能在秦末诸侯之战中脱颖而出呢?就连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都败给了他,甚至最终被被逼得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刘邦的辉煌,却是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之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连兄弟之间都会反目成仇,更何况同门师兄弟之间。孙膑和庞涓就是这样一对师兄弟,先是庞涓在孙膑的脸上刺字,这成了孙膑的奇耻大辱,后来孙膑立志复仇,直接将庞涓打的没有还手之力,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呢?师出同门的兄弟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庞涓和孙膑都拜鬼谷子为师,那么他们自然也算是好兄弟。在拜

  • 战国时楚国最大为何经常受人欺负?真实原因被吴起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楚国被打败几乎已经成为了其他国家判断强弱的标准了;他们认为,只要细节打败了楚国,自己的实力就已经达到了无敌的程度,而楚国也被当成了耻笑的对象。当时,一些小国打败了楚国,甚至都要把国家给灭了。楚国只能做小人,去向秦国求情,给秦国很多的财物,让秦国帮他们摆平其他的国家;幸亏秦国肯帮助他

  • 吕布被杀后,仗以称雄的方天画戟去哪里了,原来是被此人据为己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布死后方天画戟去哪了,新三国吕布的方天画戟,吕布把方天画戟放哪里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吕布都是公认的三国第一猛将,有着“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之称,甚至为了对付他,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这样的超一流高手,都不顾高手的脸面尊严而去进行围攻,然而在这六个战将围攻之下,吕布依然能够全身而退。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吕布拥有着赤兔马与方天画戟,正所谓“人中吕布,

  • 张仪穷困受辱因有这两个优点最后身居高位纵横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陷困险死有一次,张仪在楚国与楚国相国一起喝酒。突然,楚相声称自己的一块名贵玉佩丢了,众人寻找不得。楚相的一群门客仔细思量在场众人,都怀疑是张仪偷拿的。楚相虽然知道张仪的才华,但对此事也不表态。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var1]这时有门客大声说道:在座各位中

  • 奇才马谡遭遇街亭之败,诸葛亮真的将他处斩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为何让马谡守街亭,马谡丢街亭三维地图,街亭马谡

    街亭失利,马谡的防守责任大还是诸葛亮的领导责任大,后人也是各执一词;街亭失利后,马谡是生是死,未有定论。总而言之,街亭之败,马谡之死,都给世人留下无数的不解之谜。特别是马谡的结局,更是留下太多的遐想。马谡的结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在民间还流传马谡逃逸改名换姓后再回蜀国为官。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

  • 《大秦赋》公子傒做出错误决策,自此痛失大秦王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故事的起始是吕不韦(段奕宏)的奇货可居。不过,剧情省略了吕不韦和嬴异人(辛柏青)的相遇,直接从吕不韦带嬴异人逃离邯郸回秦国开始,并设计让嬴异人成为秦国太子安国君赢柱(冯晖)的嫡子。最开始,吕不韦故意让赵姬(朱珠)母子留在邯郸,以便为他和嬴异人逃出邯郸争取时间。虽然一路上惊险重重,还差点让赵军给杀了,

  •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就是单纯的命好,没太多复杂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燕国比韩国战略态势稍微好一点,北边是大漠和东北极寒之地,能开发的都开发了,实在没有空间。燕国南边是齐国和赵国,事实证明,哪怕五国灭齐后,燕国也没有拿下齐国的实力。同样,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国同样也打不过赵国,实力太弱又缺乏发展空间,实在没有办法。[var1]齐国看起来很强大,也确实很富

  • 孟子不为人知的一件事:回家后看到妻子双腿分开,便吵着要休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基本没有什么地位,所以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不过,要想休妻的话,那就需要有理由的,古人就有“七出三不去”只说。“七出”指的是: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包括: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所以古代想要休妻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但是对于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