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皇叔九个皇兄排在前面,老十刘彻凭啥最后能被汉景帝立为太子

一个皇叔九个皇兄排在前面,老十刘彻凭啥最后能被汉景帝立为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27 更新时间:2023/12/29 13:57:33

汉景帝趁着平叛七国的余威,把分布全国或观望、或蠢蠢欲动的诸侯王进行了清洗、整顿、调整、教育、安抚,将地方诸侯王这些割据势力隐藏的威胁和影响逐步清理,使得自己掌控的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和强化。

现在,他又可以继续他被打断的“文景之治”的光荣使命了。

其实,有很多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并不喜欢这种所谓的“盛世”。

因为史书上除了一些日食啦、地震啦、直径达一尺八寸的冰雹啦、出现彗星啦等等都是自然界的奇特现象。对于社会层面,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没有战争、没有洪涝灾害、没有卖儿卖女、也没有揭竿而起等等的记录很少。总之就是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记录的地方,有时候,一行字就是一年,平淡无聊极了。

所以,汉景帝在执政的最后十三年里,除了继续执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进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之外,就将目光移向了他的深宫大院,他要赶紧提前进行确立太子、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重大举措了。

说起来汉景帝现是哑巴吃黄连---嘴里苦、心里更苦啊!

想当初,汉文帝刚刚即位第一年,就有大臣请求他早立太子,而且因为他是汉文帝儿子里年龄最大、为人纯厚仁慈,就请求立他为太子,于是他以不到十岁的年龄就做了整整二十三年的太子。

还是想当初,当他被立为太子之后,他的奶奶薄太后为了能维持她们薄家的荣华富贵、锦绣前程长盛不衰,硬是逼着让他娶了一个薄氏女子为妃。当他成为汉景帝之后,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薄皇后。

等到汉景帝继位,薄太后也去世了,他就逐渐厌恶了这段“拉郎配”的政治、利益捆绑的婚姻,自然就开始冷落、疏远佳人、趁着她不能生孩子、最后干脆将皇后薄氏废黜,他想要过自己选择的幸福生活了。

不过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继位还没几年,还悬而未决的太子之位居然就被人给惦记上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的小弟弟梁王刘武,他背后的靠山就是他们共同的亲妈窦太后。

他的这个小弟弟,平时最受宠爱,封国内有四十多座城,封地是全国最肥沃富饶的土地。给他的赏赐多得说不清,府库中所藏的金钱接近了一百万万,珠玉宝器比京城还要多。

就在不久前、公元前154年十月,梁王刘武来长安朝见大哥汉景帝。这个时候,汉景帝没有考虑立太子的事,因为没有嫡子,现在多多少少也有十来个孩子,他现在还没确定最后选择谁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合适。

说来也是他嘴欠,当然这都是酒精惹得祸。有一次,在与梁王宴饮时,喝到兴头上,与弟弟喝出了最亲密的友谊,趁着浓浓的醉意,他居然表示等他百年之后,就把地位传给弟弟梁王!

弟弟梁王当时估计没喝醉,知道他这是说酒话,表示感谢,但还是知道很高兴,窦太后心里更高兴啊!如果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皇帝,那天底下到哪还能找到这样尊贵的妈妈呢?

好在母亲这边的表哥窦婴赶紧站出来,阻止了这场闹剧。

紧接着就发生了七国之乱的诸侯王联合起来造他的反,汉景帝手忙脚乱地好不容易才消灭了这些造反的诸侯王。

所以,汉景帝为防止夜长梦多,再发生别人觊觎太子之位,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精神,在公元前153年四月,就先立老大刘荣为皇太子,先堵住别人的嘴再说,同时也封其余的儿子为诸侯王,其中我们的汉武大帝刘彻被封为为胶东王。

说起这个胶东王刘彻,他的来历可真是不简单啊!

他从出生前就经历了一次次过山车似的命运轮盘大旋转,一路之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硬是凭着一次次人为的神操作,逐步走进汉王朝的殿堂。他出生以后那简直就是如有神助、贵人接连不断地涌现,一直把他送到皇太子的位置之上。

我们都知道,他的曾祖父是汉高祖刘邦;那他母亲那一支的祖上呢?

他的外婆叫臧儿,臧儿的爷爷就是当年(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燕王臧荼,也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封的七个异姓王之一。

只不过,臧荼刚被刘邦封为燕王,不只是因为不服还是也想当皇帝,他居然首先起兵反叛,结果被刘邦亲自带队给灭掉了。所以,他的子孙就从此衰败、流落民间。

他的外婆臧儿迫于生计,就嫁给了老百姓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下一个儿子王信、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儿姁。后来王仲死了,她又改嫁给长陵的老百姓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

到了汉文帝时,臧儿的大女儿王娡就嫁给金王孙为妻,还生下女儿金俗。本来,她们的这一生就要在这民间角落里默默无闻、野草一样地结束了。

谁知命运的轮盘就在这时被一个占卜算命的先生给打破,从此开始了神奇般的逆袭之旅。

话说有一天臧儿心神不宁,冥冥中感到有股神秘的东西在她心底乱碰乱撞。于是按照古代老百姓的惯例,他就找村子里的半仙去给儿女们算算未来的命运。结果算了几次,算命先生疑惑不解地对她说:怎么你的两个女儿都是应当是尊贵、还是贵不可言的命啊!

其实这是算命的惯用手法,算命先生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如果但凡遇到,你去算一卦,必定也是:阁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前途妙不可言之类的吉祥话。至于未来的兑现,还是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不过这一次算命先生的卦象正应了臧儿心底那神神秘秘、若有若无的离奇感应。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冲到金王孙家里,二话不说,把懵懵懂懂的王娡给抢了回来,连她的女儿也不要了。金王孙对这种“棒打鸳鸯”的无礼行为感到很愤怒,坚决不肯与妻子分手。但是,臧儿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连打带踹外加挠地就将他打发走了。

这时这出大剧最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也不只是动用了什么关系、花了多少钱,反正,臧儿就是把大女儿送进了太子刘的宫中。这个二婚的母亲臧儿居然主动地也把女儿拉进了二婚的队伍里面。

老话说:好女十八嫁。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个王娡都已经被她妈想办法给塞进来了,那剩下的就真要靠她自己的运气和造化了。

想想还真是奇怪:当朝堂堂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次居然娶进来一个二手媳妇?把一个老百姓家的媳妇硬是和皇宫大院搭上了线?太子的婚姻大事可不是儿戏呦?想必是臧儿花了大价钱、下了血本,也可能是这个王娡真的是花容月貌、美若天仙,一下子就把太子刘启的魂儿给勾走了。

看来,无论是什么世道、时代,西施、貂蝉都一定有上达天聪、纵横四海的魅力。今天也不例外。

不仅外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个王娡也是聪明过人的奇女子,看来见多识广就是水平高、办法多啊!

有一次当汉景帝与她卿卿我我的时候,她告诉汉景帝,当她怀着刘彻的时候,曾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

这就立刻显得鹤立鸡群、甩下汉景帝曾经喜欢的那些妃子们十八条街了。我觉得王娡之所以这么说,她不是迷信,也不是瞎编乱造,而是通过认真仔细观察汉景帝,针对他有迷信色彩的心理展开的针对性的争宠策略。这个今天人人都可以看穿、看破的说辞,在当时却起到了提前埋下“定时炸弹”的作用。估计这样的“定时炸弹”还不止一颗,到时候炸起来,汉景帝想不中招都难。

看到了吧,人家汉武帝的祖上不是皇帝就是燕王,都是厉害角色!他的姥姥厉害,母亲也绵里藏针,他自然骨子里也就具有雄才大略的基因,成为“千古一帝”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幼年时期的“千古一帝”刘彻还是个配角,连出场的戏份几乎都没有,冲到他前面战斗的是他的母亲。只是,这个时候,汉景帝已经立老大、栗姬的儿子为太子了,而且她现在也是势单力薄,光凭一个太阳入怀的说辞还是远远不够的。好在,这个时候,最后一个关键贵人出现了。

这个贵人不是别人,正是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

前面已经提到,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不喜欢这个木讷、笨拙的大儿子,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不止一次地希望汉景帝之后能将帝位传给他的弟弟梁王。好在现在汉景帝已经立太子了,所以,这件“争嫡”之事才算告一段落。

妈妈不疼姐姐疼啊!老大汉景帝的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公主,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你想啊?妈妈不喜欢,看自己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如果身边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姐姐撑着,那经过残酷考验的友谊自然是好上加好。

其实这个长公主本来跟王娡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她的目标是太子刘荣。她有一个女儿阿娇,妈妈都疼爱自己的女儿(辅导作业的时候例外),考虑到女儿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当然此时也没有近亲结婚的禁忌。她就想让自己的女儿阿娇能嫁给当朝太子刘荣为妻,这以后刘荣登上皇位,阿娇不就是妥妥的皇后,命运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一听马上就严词拒绝、态度十分坚决。她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仗着是汉景帝的姐姐就在宫里为所欲为的坏女人,看看她都干了些什么事啊?整天就忙着给汉景帝寻找、推荐美女,最近汉景帝都忙到不来看自己、让自己独守空房、自怨自艾、愤恨不已,她现在恨死这个长公主了。

现在长公主居然舔着脸想和自己结亲家?你想得美!我的儿子是皇太子!我是绝不可能同意这门亲事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在栗姬这里碰了一鼻子灰正往回走的长公主正好碰到王娡,心想如果女儿能嫁给诸侯王当个王后也不错啊?就随口问了一下王娡,谁知道王娡连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下来了。

为什么王娡会这么痛快答应呢?

因为她太清楚自己目前的窘况了:现在已经有太子了,儿子只是胶东王,前面还排着小十个哥哥,自己又宫中无人、势单力薄,现在要是能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以后如果能找到机会,来个咸鱼翻身,把一副烂牌打成满贯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所以,两个各有所图、彼此利用的心机女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组成了政治联盟。

你想啊,当初长公主可是奔着皇后宝座去的,现在被栗姬撅回来变成胶东王后了,她哪能善罢甘休呢?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和王娡一起开始设计满心喜悦、毫无防备的栗姬。

从此以后,长公主每天来到皇宫就为一件事,那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而称赞王娡的美德。这边王娡也按照长公主和汉景帝交流的心得配合剧情表演,这样汉景帝就忽然发现王娡不但越来越贤惠,而且还越发惹人喜爱,当然还有以前王娡曾对他说过梦日入怀的祥瑞符兆,汉景帝不能不动心。他现在已经越来越疏远、有些怨恨栗姬了。

这中间有两个小插曲,《资治通鉴》里没有记载,可是民间早已传的沸沸扬扬。

一个是成语“金屋藏娇”的出处,说的是四岁的刘彻在面对他的姑姑长公主问他愿不愿意娶他的表姐阿娇时,四岁的刘彻居然喜笑颜开、手舞足蹈地回答说如果能娶阿娇,他就把她藏进黄金盖成的屋子里。长公主大喜,于是决定倾尽全力帮助刘彻争取到太子之位。

这个故事出自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所以,严谨的司马光就没有把它录入进来。

另一个就是,有一次汉景帝被发病危通知书,他就嘱咐栗姬,希望她能妥善照顾他留下来的这十几个皇子。结果栗姬不仅没答应,还出言不逊,让汉景帝大失所望、愤怒异常,非常担心栗姬成为第二个吕后,于是下了废黜太子之心。

当然,这样的稗官野史,司马光也没敢录用。

所以现在,对于要不要更换没什么过错的太子,汉景帝还是犹豫不决、难以定夺。

看看火候差不多了,隐忍不发的王娡终于看准时机、果断出手了。

王娡知道汉景帝现在已经开始怨恨栗姬了,就决定乘热打铁、再添一把柴,她暗中派人去催促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让大行请求汉景帝立栗姬为皇后。景帝大怒,就把大行问罪处死了。

于是在公元前150年十一月,汉景帝终于决定废掉太子刘荣,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遭遇如此晴天霹雳、愤恨而死。

五个月后,汉景帝立王娡为皇后,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这场汉景帝时期上演的争夺太子之位的大戏,终于以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而落下帷幕。

不过历史还有更神奇的一幕。

我们知道,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胶东王刘彻最后成为太子,成为我们今天心目中的“千古一帝”汉武帝。

但是,他的这十个哥哥当中,六哥长沙王刘发,当时没什么名气和作为。但是一百五十年后,他的后代里就出现了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

九哥中山靖王刘胜,三百五十年后,三国时期创立蜀汉的皇叔刘备就号称是他的后代。

我就纳了闷了?族谱往上都已经论到汉景帝儿子这一辈儿了,咋不再咬咬牙往上努努劲,不就都是汉景帝的子孙,根红苗正、皇权天授、名正言顺可以继承大统,那岂不是更好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相士给曹丕算命说能活80,结果他40岁就死了,临终前:算得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丕临死前的三个预兆,曹丕典型故事,历史曹丕八字

    最开始接触到的三国演义是在电视上,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给 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基本都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吕布等这些大将,但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曹丕,他是个迷信的人。曾经曹丕找相士给自己算命,相士不敢告诉曹丕真相,只告诉他能活到八十岁,结果曹丕四十岁就去世了,最后反倒说相士算得准。三国的能人异士在三国

  • 一定程度上,孔子是因违背历史潮流,而得不到春秋各诸侯国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1)而面对外族袭扰的局面,周懿王领导的周王朝,竟然是无动于衷,不思进取,仅是被迫将都城迁犬丘。最终,许多诸侯国都对周王朝的做法,颇有微词,并认为周王朝已经大不如从前,纷纷发展自己的实力。(2)自此,周王朝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恶劣环境,还要面对日趋危险的内部矛盾。显然,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内外交困”

  • 韩复榘夫人给张宗昌让座,却因一句话,张宗昌几天后被韩派人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镇压逐渐觉醒的国人,清朝竟然默许了各地军阀的存在!当清朝覆灭后,这些各个省份的军阀便开始争权夺势,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混战的局面。[var1]当时统领山东的老军阀名叫张宗昌,他的名声比较臭,常常将山东省的各个报社、新闻出版社的人叫到府上训话。不准他们批判社会,写一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话,也不准人民群

  • 他堪称“最敬业”盗墓贼,在古墓上建房子,20年搬空范增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范增墓挖掘全过程,史上最牛的盗墓人,中国最牛盗墓祖师爷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南派三叔所撰写的《盗墓笔记》一书,而且在近年来还拍摄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影视剧等等,这让盗墓这个行业重新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盗墓之中很多的讲究和说法,不过这种行为并不提倡,因为这是违法犯罪,违背道德的一种行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都极力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 天将建诸、君其礼焉——流亡在外十九年,终成大业的晋文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晋文公传奇国语20集,晋文公悲惨下场,晋文公乞食得土

    重耳渡河返回晋国之后,在新绛的晋怀公才得到了消息;大惊失色之下,晋怀公急忙命亲信、晋国大夫吕省(吕甥)、郤芮等人率领军队前去阻挡、抵抗伯父重耳一行。但吕省的军队还在半途中时,晋国靠近晋、秦边境区域的令狐(山西临猗)、桑泉(临猗临晋镇)、臼衰(山西运城解州)等地守军和邑内国人们就纷纷放弃对国君的支持,

  • 三国历史因《三国演义》变得扑朔迷离,那就跟随吕思勉还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如果不太过较真儿,那么完全可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之中,感受着三国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但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历史的真实,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想了解真实的历史,那就必然走进历史学家的著作,看他们经过考据、经过学术分析之后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这才是用历史的态度去审视过去的人物,才是一种把历史与文学彻底区的

  • 论荀彧之死:他到底是曹操的鹰犬,还是大汉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荀彧有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他是不是忠于汉朝,因为他最后反对曹操走向称帝的举动被逼死了,许多人就会想,他是为了扶持汉朝才扶持曹操,还是单纯就是曹操的党羽反对称帝也只是为了曹操的长远利益。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南征孙权,他让荀彧到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劳军,荀彧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 当时楚国的能力比秦国还强劲,为什么最终未能统一六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在一匡天下的过程中,楚国一直都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当时,秦始皇近乎派出了全国的军队,才彻底的荡平楚国,这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是极其罕见的。但是,我们回顾楚国这八百年的国祚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楚国是最早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诸侯国,尤其是在疆域上,楚国在战国时期兼并越国后,国力更是达到了顶峰。

  • 在整个三国,郭嘉敢说第一,没有人敢说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不是开玩笑,如果你们去了解郭嘉郭奉教的事迹,你就会发现,太厉害了。郭嘉死的那一年,诸葛亮出山,很多史学家都说过这句话:“如果老天爷想帮曹操,郭嘉只需要再多活十年,天下归曹,”那不是开玩笑的。郭嘉郭奉孝才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曹操有无数个文臣武将,但是郭嘉郭奉孝排第一。赤壁大战,曹公大败,曹公就说了一句

  • 为啥说商鞅和汉武帝对于民生来说分数直接可以扣到负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和汉武帝身上体现出哪些精神,孙膑评价商鞅,商鞅五马分尸

    大家都听秦始皇一扫七国吧!有人说:“秦始皇的功绩是千秋万代的!”因为没有秦始皇,中华彼时四分五裂,山河破碎。而且秦始皇一生都在为统一中华而奋斗。而秦始皇依偎的秦国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些离不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确实是成功了,我不否认他的功绩。但是,成功地原因之一就是剥夺了我们的灵魂------自由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