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荀彧有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他是不是忠于汉朝,因为他最后反对曹操走向称帝的举动被逼死了,许多人就会想,他是为了扶持汉朝才扶持曹操,还是单纯就是曹操的党羽反对称帝也只是为了曹操的长远利益。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南征孙权,他让荀彧到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劳军,荀彧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神秘的去世,享年五十岁。
关于荀彧的死,一直有两种说法。
荀彧剧照
一是自已忧郁而死。是在《三国志》荀彧本传写的,“以忧薨”,意思是荀彧自己得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而死。
还有一种是被曹操逼死。在《魏氏春秋》荀彧本传里写的,有一天荀彧收到一个曹操送的食盒,他打开一看空空也,心里马上明白的主子的心意,于是沐浴更衣,服毒而死。
不管是哪种说法,总之荀彧之死和曹操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荀彧为什么是曹操最为倚重的第一谋士。或者荀彧对于曹操意味着什么。
第一、定战略
对于曹操来说,荀彧早已超越了谋士的角色。一般的谋士只不过是给君主出出主意,帮助君主完成理想和目标。
但荀彧和诸葛亮一样,不光是给君主出主意,他还要给君主建立国家战略,建立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或者他们会选择和自己理想、主张和目标一致的君主。
曹操剧照
就像诸葛亮为刘备定的战略《隆中对》先三分天下再一统一样,荀彧为曹操定的三大国家战略为:
一、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建立声望。(奉主上以从民望)
二、秉承公正、公立以降服天下豪强。(秉至公以服雄杰)
三、弘扬正义以招揽天下英雄。(扶弘义以致英俊)
显然,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汉室。在他看来,曹操就是他要找的人,曹操不但有这个能力,也有和他一样的理想和抱负。
第二、拉人才
荀彧通过他的人脉网毫无保留的向曹操举荐人才。
东汉中期以后,品评人物之风兴起,这种风气实际上是散居各地的清流豪族。一县、一郡、一州乃至全天下的范围内,通过加入舆论场来结成联盟,抵抗皇帝和宦官的暴政,倒逼朝廷按照民间的意愿选官。越发达的地方,联盟范围越大。
颍川、汝南、南阳就是东汉最发达的地方,这里的士族呢,引领的就是天下级的联盟。荀彧就是来自颍川荀氏家族。
首先荀彧他会知道本乡本土有哪些人有能力,即使这些人已经流亡到了其他地方,他也可以通过各地这个乡人之间的联系渠道跟人联系上。
而且,他的威望可以说服本乡本土的士卒给军阀效力,所以曹操得到荀彧,他是非常高兴呢,他知道是吧,他得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批傲人,这也大大的增加了曹操的名望。
特别是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迎接了汉献帝之后,曹操的名声大大提升,同时,荀彧帮曹操收罗了颍川士人,荀攸、中游、陈群、郭嘉等当时一等一的人才为之所用。
在颍川郡之外的人才,荀彧推荐了杜几、司马懿等这些外郡的人才,这些人多数也都是曹操政权的核心人物,对曹操统一天下至关重要。
第三、管班子
前面我们讲到荀彧不止是曹操的谋士,他当时的职务是尚书令。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是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
曹操虽然任丞相,但他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实际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彧了,让荀彧帮他看住朝廷,管理内廷。“居中持重”,在朝廷做官,承担重任。
第四、出谋划策
作为第一谋士,荀彧当然也要经常给曹操出谋划策。每次曹操在外面打仗,身边虽然有不少谋士,但他还是要写信问问荀彧的意见。而荀彧总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曹操协助和支持。
发展初期,曹操实力还很弱小,是荀彧指点迷津,帮他做出战略规划,迎奉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曹操想讨伐袁绍,但因为实力比袁绍弱,感觉力不从心,没有自信时,是荀彧为他分析了“曹有十胜,袁有十败”,激励了他的斗志,让他敢于一战。
后来曹操因为粮草不足,顶不住压力,差点就想撤退了,是荀彧坚决劝阻,才使得曹操没有撤退,最终等到了战机的出现,一举击败袁绍,成就了霸业。
直到公元208年南征刘表,为曹操策划战略方案的,还是荀彧。
第五、出生入死
公元194年曹操征陶谦时,被张邈和陈宫摆了一道,差点根据地全部丢了。这时是荀彧站了出来,先是急调夏侯惇来守住鄄城,又独自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了豫州刺史郭贡退兵。这才稳定了局势,保全了根据地。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所以,荀彧对于曹操而言就是张良兼萧何,是曹操最信任、最看重的人,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臣子。那为什么到最后荀彧会无疾而终?
曹操剧照
事情的导火索就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自导自演的一出封魏公,加九锡,建社稷。这就相当于在魏郡建立一个独立的附属于大汉的公国。
最开始的提议者董昭本来是想让荀彧来提议的,因为荀彧是曹操最看重的,不管从感情还是身份来说由他提出是最有份量的,但荀彧拒绝了,不但拒绝了,荀彧还明确反对此事,这让曹操又气愤又伤心。
《三国志·卷十》中记载: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前面讲了,荀彧的理想是辅佐一个英雄平定乱世,匡扶汉室。他一直尽心竭力的帮助曹操去平定天下,但后来的曹操所做所为让他失望了。
曹操从开始的罢三公、置丞相、大权独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再到封公建国,一步步向着“篡汉”封帝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荀彧实在不能同意了。
对于荀彧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破灭更为痛苦了。所以不管是忧郁而死,还是被逼而死,其实都是一样。荀彧,一代顶级谋臣,为国为君,呕心沥血,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很是让人唏嘘。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