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澶渊之盟:辽国看似占了便宜,实质北宋也没输,120年后结果来了

澶渊之盟:辽国看似占了便宜,实质北宋也没输,120年后结果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880 更新时间:2024/1/15 18:26:56

宋真宗在南城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心里直打鼓,只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了。但宋军主力都在北城,如果不去,那所谓的皇帝亲征,连个过场都没走完,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被辽人笑话。

寇准软硬兼施的劝说下,宋真宗等于被迫去了北城。之后他在北城城楼上完成了象征性的亲征,总算与广大官兵见了面,楼下士兵顿时士气高涨,高呼万岁。

虽然巡视完他还是跑回了南城,但提振士气震慑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爱去哪去哪吧,当然很快他又从南城逃回了东京。

不过皇帝这么一来还真管用,此后宋军的战场形势大好,各路大军陆续抵达澶州。辽军不仅没有攻下几座城,而且还在澶州城下损失了主帅萧挞凛

辽军当政的萧太后一看,这形势不对啊,也不敢再嚣张,立马派人前去求和。宋真宗也立马就同意了,只要不打,给钱也行。

于是,宋朝每年给辽国送去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条件就是辽宋世代不战,

澶渊之盟就这样诞生了。

乍一看,这不挺划算吗?就这点钱,对宋朝来说,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十万两也就是三十万贯,仅相当于北宋时期一个州郡的财政收入。

而且就这点钱,宋朝也能在边境开办的榷场贸易中轻松收回。而那些绢布就更不用说了,南方一两个州就能搞定。

更何况,协议一签,宋朝的军事开支也省了。据王未想先生《试论辽代的货币经济》一文指出,在宋辽开战期间,北宋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五千万两。

而在宋辽和平共处的119年间,宋朝总共支付了辽国1952万银绢,这个数字与军费开支相比,的确是九牛一毛,而且仅相当于北宋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么说,宋朝以极小的代价,不仅结束了宋辽双方长达25年的战争,而且还换来了双方近120年的和平,北宋何止赚了,简直是赚大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其中被忽略了,那就是澶渊之盟签订的前提条件,即北宋是在军事上占上风的情况下,辽国才提出了这个和平条约的。所以,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条约对于北宋来说是一种耻辱。

实际上,这不是北宋问题的症结,辽国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对于北宋和辽国而言,他们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彼此失去了在军事上的相互对抗,都过上了安逸和平的日子。

这样的和平当下看上去是一件好事,一旦军事实力下降或者不占优,长期以往,对于这个国家又意味着什么呢?120年后,结果就来了,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1127年,北宋被金国所灭,而且北宋还发生了更加耻辱的“靖康之耻”。

从军事角度来看,辽国和北宋先后被金国所灭,就是在军事上失去了优势。两大国对外没有大的战事,矛盾的焦点自然转向内政,辽国内政混乱,经济贫乏,时不时还要向北宋借钱花;而北宋腐败日趋严重,佞臣当道,天子不思进取,自我满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国的军事实力必然是会下降的,后来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打不过了。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么,为何到了南宋却能独抗元朝50年呢?按理说,南宋丢了半壁江山,国力也变得弱了,在军事上理应更弱才是,但是它反而强了吗?面对强大的元朝,南宋仍旧是没有优势的,但它如此“抗揍”,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南宋一直保持了一种战争的状态。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只有坚持长期训练,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对于南宋也是一样的道理。

北宋和辽国就是失去了这样的“状态”,当有一个军事强国来袭时,他们很快就先后灭亡了。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和平是需要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的。

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军事实力显然是不容忽视的。元朝所向披靡,清朝击败明朝,都不是因为经济有多么强大,更多的在于军事实力占优。

北宋原本有一次提升军事实力的机会,但是它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就是王安石变法。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基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王朝前期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综合国力提升,大都会出现一个盛世。

在经济上恢复之后,这个王朝在政治上通常会有一个相对扩张的时期。

比如汉朝,在文景之治出现后,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再如在唐朝,李世民初登帝位时与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而几年后一旦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实力提升,李世民马上就抓住机会,把突厥给灭了,一雪渭水之耻。

对于宋朝也是一样,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对于恢复社会经济也同样实行了休养生息之策,但与其它王朝不同的是,北宋并没有迎来自己在政治上的扩张时期。

宋朝人的心病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从赵匡胤开始就有此打算,但他没来得及实行。

这个重任交到了后来者宋太宗手上,宋太宗的确也出兵了,但几次大战都不是大辽国的对手,后来宋朝人甚至得了恐辽症。

这说明什么?说明宋朝积弱的症结在于,先天军事不足,这个责任最后又归结到宋太祖身上,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是由他定下的。

围绕这一基调,宋朝的政府机构人员也特别多,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所以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同时,为了防御辽国、西夏,尽管战事少了,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但军队还是要养着的,而且人员也不少,由此必要的军费开支依然存在。

这样一来,宋朝的政府开支也是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再正确不过。

富国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在政治上的扩张,去收复失地,去扩张领土。但变法失败的症结在于,钱收了,仗却打得一塌糊涂,还是没有实现政治扩张的目的。

有人会说,搞对外扩张,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话虽这样说,但历史证明,不吃一时之苦,就要吃亡国之苦。

当金国人的铁蹄踏破东京城时,北宋之苦,苦得不仅是百姓,就连皇帝及众多贵族也一样要承受亡国之苦。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在短时间内看上去有利,但从长远来看,不论对北宋还是辽国,都是弊大于利,最终都承受了灭国的痛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的内政、军事、选官、用人、法制、纳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李隆基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这就要从玄宗的祖母女皇武则天谈起。武则天的丈夫高宗,饱受高血压和偏头痛的疾病之苦,朝政掌控在武则天手中,高宗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太子李显(中宗)当皇帝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去。性格懦弱的李旦继位(睿宗),这是公元684年。当然,权力完全掌握在母后武则天之手,皇帝李旦仍然只

  • 湖南发现明朝“锦衣卫”世家,建文帝下落谜团待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漫枫醉酒跑错房间把建武认成建文,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

    骆铭孙村村支书:骆智生 湖南永州新田县骆铭孙村近日被确认其保存的族谱及大量史料,证实骆氏一族数代人曾担任过明代特务机构“锦衣卫”的要职,是知名的锦衣卫后代聚落。当地六百多户、两千多人全都姓骆,自称都是明朝千户候洛以诚的后代,村名「骆铭孙」也是先人之名。据称,通过这些史料记载,当年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起

  • 唐朝时期一代“巾帼宰相”,在政治和情场上是怎么行“贿赂”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要想在后宫站住脚,必须具备两样东西:头脑和姿色。而上官婉儿两样同时具备。但毕竟,女人的姿色不会长久,青春期也就几年,早晚像花儿一样凋谢。女人的头脑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在权贵面前也无法保命。上官婉儿进宫两年之后,母亲郑氏就死了,成了没人疼的孤儿,这可怎么办呢?正处青春的年纪,情脉初开、娇艳妩媚

  • 《大宋少年志》元仲辛为什么不能娶赵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宋少年志》中的元仲辛是非常喜欢赵简的,他们可以说是两情相悦。元仲辛原本也是很想娶赵简的,然而在王爷的逼迫和追问下他却没有答应娶赵简,这也令很多人都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也是有元仲辛自身的原因和苦衷的,他本是元家不被重视的庶出孩子,虽然聪明机敏,做事有条理和章法,却并不是很受家人的关注和喜欢。在元家

  • 唐代诗人杜牧37岁时和10多岁女娃定亲,十四年后成就名诗《叹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杜牧,是大家熟知的诗人。他不仅文采斐然,在多地做官任职期间,也是尽职尽责,清正廉洁。每任职一地,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自古才子多风流,杜牧有一篇名诗怅别诗《叹花》,就是其才子佳人的趣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诗词的句

  • 离婚风波轰动朝廷,宋代文坛女巨星再嫁被批,500年后终于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高人预言,也没有天生异象,谁都没料到,这个女孩日后会和男性平分词坛半壁江山,成为引领词界潮流的一把手。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星空里,男性数不胜数,女性却寥寥无几。但总算有一个李清照,光辉不让须眉。文学史为她辟专节,“级别”仅次于李杜苏辛,这绝不是为了提高妇女地位。李清照的存在不仅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缺,更

  • 浅谈:武周时期,武则天的政治管理观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登上皇帝之位后,她任贤用能、提倡民间荐举、自举,同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在农业方面又关心农民疾苦,可以说种种治国策略体现了她独特的行政管理思想。那么,武则天执政时期她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一、刑与赏的行政管理思想李治病情加重进而驾崩,随后李显即位即唐中宗,可是李显比较昏庸,最终武则

  • 全球视野下的明朝灭亡-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又真实发生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公元16世纪末的中国,即明朝灭亡前50多年的万历时期,抛开王朝晚期的积重难返和吏治混乱、贪污腐败等问题,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之一。当时不仅在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大发展;而且军事还很强大,这时期的“万历三大征”,镇压了国内外的威胁,稳定了社会秩序。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明朝,某

  • 安史之乱中的香积寺之战—古代历史上阵斩巅峰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军一方:15万军队主帅,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实际指挥者是副元帅郭子仪。其中大唐军队有11万,安西军和北庭军为主,辅助部队有4万,包括有吐火罗叶护5千人(阿富汗军队),于阗军队5千,回鹘军队5千,西南蛮族军队。叛军一方:11万人左右。主帅,安庆绪所带领的11万叛军核心主力,副帅李归仁,安守忠。这

  •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一、朱棣皇位“来路不正”,需要树立榜样,明确继承原则1399年,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在北平以800兵马叫板侄子建文帝,并夺取了明朝江山,是藩王武力夺权的典范。朱棣叫板建文帝,理由是“清君侧”,为皇帝“靖难”,实则是不甘受制于年轻的小侄子朱允炆,想自己当皇帝。朱棣进入南京,建文帝失踪,但他的儿子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