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全是主攻方向”唐肃宗骚操作送走20万唐军,安史之乱一乱再乱

“全是主攻方向”唐肃宗骚操作送走20万唐军,安史之乱一乱再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30 更新时间:2024/1/7 7:23:35

公元757年唐军分别在香积寺、陕东和洛阳击败了安史叛军,收复两京。留守河北的李光弼也不断在叛军后方进行袭扰。连续失败让安史叛军内部的分歧也暴露出来,安庆绪是杀父上位,内部本来就不能服众,如今连续吃瘪让他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叛军的二号人物史思明干脆跳反投降了朝廷。

差点中兴大唐的李亨

肃宗一时志得意满,有点飘了。第二年758年把年号都改了,这一年改为乾元,彰显他重塑乾坤的愿望。不过史思明很快又跳反了。原本史思明投降是因为和安庆绪有矛盾,还杀了安庆绪派来监督他的安守忠、李立节。坐拥河北13郡13万大军本来想假意归顺把河北圈起来当土皇帝。(看看安禄山手下这些将领的名字 守忠、立节,真是大大的讽刺)

但朝廷哪能允许,于是派来了监军。史思明二话没说把朝廷的监军宰了,又背叛了朝廷。

骚操作不断

唐军连续收复关中、河南的大部分城市。各路大军向北越过黄河,准备在安史叛军的老巢把叛军一勺烩了。

此刻的唐军有泰山压顶之势,多少有一些轻敌。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评论,如果邺城之战唐军最后胜利了,那史书的描述肯定是军容鼎盛,正气浩然。

坐在长安遥控前方的肃宗李亨在这个收官时刻搞起了权利平衡。这一系列操作是造成唐军最后惨败的最直接原因。第一是把自己宝贝儿子太子李豫召回长安了,由于太子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两年和大唐最强军头关系处的很好,李豫和回纥的叶护太子关系也不错。肃宗尽管信任太子甚至说过“朕不如广平王(李豫)”。但是唐代皇帝猜忌太子是老传统了。太子还是回京吧,前线太危险。

另外唐肃宗让他信任的太监鱼朝恩,做“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太监监军,这不是肃宗首创的,唐玄宗时太监边令诚就曾经和安西军的高仙芝一同翻越雪山峡谷,远征大小勃律。但如今让一个不懂军事太监做各路大军的中间传话人。这个太监和各路将军也不熟悉,想想有点离谱。结果表明唐军后面互相扯皮没有配合,太监鱼朝恩没有很好地起到沟通作用。

肃宗最离谱的操作来了,20万唐军,9路部队居然没有设立总指挥。肃宗可能以为20万打7万,士气占优、还有攻城器械怎么输,A过去就赢了。李亨的小算盘是不想让战功赫赫的郭子仪再拿下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否则又是一个军头以后不好控制。但是不同部队隶属不同,虽然唐军战场形势占优,但是却成了各打各的。最要命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还有些矛盾。如果在之前唐军劣势或者有太子李豫做名义老大的时候这些矛盾都能按住。但是现在形势占优,又是顺风战,各支部队更是各打各的没有配合,最后酿成惨案。

大军云集

759年2月,此时的唐军汇集了多股部队,有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许叔冀、鲁炅、仆固怀恩等共计20万大军。此时的“大燕”皇帝安庆绪还有7、8万部队,留守邺城。但是唐军为了一劳永逸解决叛乱还召集了大量民夫,和工程物资。唐军抵达邺城后也没有立刻攻城还是搞起了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修筑工程器械。并开掘漳水准备时机一到让邺城的叛军喂王八。

唐军阵容鼎盛

“汾阳以诸将欲袭思明谋议不同,汾阳与季广琛同谋,引安阳河水(漳水)浸城,遂筑堰开渠,而浸城焉”

安庆绪熬不住了,求史思明拉一把。史思明虽然和安庆绪不对付,但是他也知道啥叫唇亡齿寒,还是带着精锐来了。此时安庆绪和史思明的部队加起来也有20万。人数和唐军不相上下,战斗力也不差,安史叛军是主场作战,如果失败真的就要被丢到漳河喂王八了所以战斗意志很强。后面的战斗叛军连续造成了唐军两路方面军统帅的死亡。这为后来唐军的失败埋下了第二个伏笔。

史思明来了,但他看到唐军势大,于是驻足于魏州不敢前行。只敢派斥候侦查,史思明是想救安庆绪的,但是看到唐军这军容,一时也只能先侦查看看有没有机会。离着大约40里路保持接触。

《资治通鉴》: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欲救邺,观望未敢进,先遣李归仁将步骑一万军于滏阳,遥为庆绪声势。

唐军带了大量民夫架设云梯、甬道并在漳河开挖河堤

此时唐军的作战思路是,围住邺城,待叛军粮食耗尽也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这个战术没问题,此时的邺城和2年前的睢阳一样,城中粮食吃的差不多了。连死老鼠都被高价买光了,安庆绪实在是逼的没办法,不停请史思明增援。

史思明的冒险

唐军围城,史思明外围骚扰

史思明南下后,相继击破了崔光远、季广琛两镇节度使所部。但是主力一直没动,经过多日的侦查,史思明发觉唐军指挥不一、于是大胆地派小股部队袭扰唐军粮草。

唐军20万大军,加上修筑工事动员的大量民夫,其后勤线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唐军各个节度使的部队间互相也难以辨认。史思明利用唐军这个弱点,在邺城附近派出许多支骑兵小分队,骚扰和威胁唐军的补给线,让唐军苦不堪言。

“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趣邺,使诸将去城各五十里为营,每营击鼓三百面,遥胁之。又每营选精骑五百,日于城下抄掠,官军出,辄散归其营;诸军人马牛车日有所失,樵采甚艰,昼备之则夜至,夜备之则昼至。”

不过此时唐军局面占优,还是保持了相当的战略定力,就是坚持围城。

在唐军压迫下势力日渐萎缩的安庆绪垂死挣扎,居然带兵冲出邺城十几里在郊外的愁思冈和唐军的再度激战,燕军又一次遭到歼灭性打击,从此只能龟缩在城内。但唐军大将李嗣业在此战中受重伤,不久死亡。曾在香积寺力挽狂澜的李嗣业的死亡是唐军的重大损失。

唐军继续围困邺城。准备等安庆绪断粮后主动投降,目前唐军兵马20万,安庆绪+史思明也有接近20万人。唐军人数其实不占优势。

安庆绪出城突围,李嗣业战死

看到郭子仪不动如山,史思明知道再这么下去不行了,只能冒险。他直接带五万精锐,直逼邺城附近。其他部队继续袭扰唐军的补给线和工程队。由于史思明一直在战线的东北按兵不动。唐军各部之间没有特别警惕,更要命的是唐军没有派一支部队专门去盯史思明。

史思明,叛军二号人物

其实自从史思明南下驻扎魏州时,李光弼曾建议专门派部队监视史思明的,但是郭子仪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在叛军主场贸然派一支部队很可能起不到监视作用而会被吃掉。唐军的大监军鱼朝恩夹在两个军头之间只能传传话也不好拍板。结果就这样不了了之,史思明这么危险的大一坨就真没有人管了。

好巧不巧史思明南下冒险路上正好碰到准备用漳水淹城的季广琛部,一番突袭之下,季广琛部惨败。按照记载。

史思明部“杀我防堰官健,决我堤堰,又破卫尉县,烧粮车五十乘,驱却牛万头,官健走脱者一半。”

决战

面对已经主力全出的史思明,唐军各部放下围城的部署也出阵应战。退回漳河以南。

唐军在漳河以南列阵迎战史思明部。郭子仪在万金驿附近列阵,李光弼等则在韩陵附近列阵,两地相隔数里。史思明则背水一战,安史叛军现在就像一年前香积寺的唐军,已经到了不能输的地步。

唐军列阵应战史思明

首先和史思明接火的李光弼、王思礼、鲁炅、许叔冀4位节度使,双方打的难解难分。战斗十分激烈唐军一路主帅鲁炅甚至中箭战死。随后郭子仪则统帅剩下的部队,准备从侧后方冲击史思明。

按照以往经验,郭子仪派出回纥骑兵冲击史思明部,按照之前几次大战的经验,回纥骑兵会冲散叛军然后然后打乱叛军步兵。但这次回纥骑兵战力大失水准,居然战败了。

装备精良连续击败叛军的回纥骑兵罕见的溃败了

回纥军的统帅是的回纥可汗长子,被称为“叶护太子”,他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和当时的唐朝太子、后来的唐代宗是结义兄弟。但叶护太子收复两京后竟然因为回纥内部政治斗争被杀了。叶护太子被杀,留在中原的回纥部队,人心不定战斗力大幅下降,因此被史思明击溃。

更离谱的是回纥骑兵战败时,领军的仆固怀恩公报私仇把监军吴思礼射杀。

回纥骑兵战败引起了连锁反应

因为史思明复叛后,唐军猜忌蕃将。郭子仪一直派吴思礼监督仆固怀恩,一次军事会议,吴思礼甚至对着仆固怀恩说“蕃将怎么可能为国家尽节。”双方算是结下了梁子。这下子刚列阵完毕的郭子仪抓瞎了,他知道仆固怀恩是公报私仇,但他不知道仆固怀恩是不是叛变了。更糟的由于缺少统一指挥东边的李光弼部的战斗情况他不清楚。

到此为止,唐肃宗不设总指挥的毒瘤大爆发了。

由于唐军缺乏一个公认的最高指挥官,没有人能压住底下的种种问题。先是各自为战没人盯着史思明,导致史思明南下先是打退了唐军2路部队然后又打掉了准备“水淹叛军”的工程队;回纥出人意料的一触即溃造成连锁反应,让两路唐军无法配合;唐将蕃将之间的猜忌导致仆固怀恩杀了监军,让郭子仪以为仆固怀恩叛变而不敢出兵;李光弼、郭子仪2部唐军互相不知道对方情况。各自为战,问题频出。这时两军战事还很焦灼,一时不好说谁占优势。

天不佑唐,此刻战场刮起了沙尘暴,一时间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这样的战场环境下,郭子仪担心一旦被围唐军必然全军覆没,到时候从邺城到洛阳就一马平川了,叛军将入无人之地。一咬牙就撤兵往洛阳了。

李光弼也是同样的考虑,西面的回纥骑兵战败,郭子仪大军又不现身,他猜测很可能郭子仪已经被击败了,叛军正在包抄自己。尽管此时部队还没有处于劣势,但是叛军可能包抄的压力让这名久经沙场的军官做出了符合逻辑的判断。李光弼、王思礼等也是一咬牙,撤兵。

唐军撤军,遗落大量物资

沙尘暴结束,之前激战正酣的叛军看见战场上满地、满山的物资粮草,但是唐军没影了,这仗莫名其妙的就打赢了。史思明解了邺城之围,然后救把邺城的3千安庆绪部下和安庆绪本人都宰了,做了安史叛军的话事人。

官军的遗弃在邺城的民夫被史思明安排去搞河北地区土木建设

唐军兵败,这一仗损失的兵力并不多。但是随军的辎重、军马和攻城器械全部留给了叛军。最倒霉的是留在邺城附近的民夫,这批人是唐军费尽全力从全国各地征召的。专门运送粮草和修理攻城器械的,也全部被安史叛军笑纳。从此以后唐军再也没有力量积攒这么大的军事力量,河北迎来了事实的独立地位。本来的收官之战被打成了一地鸡毛。

关键时刻搞政治平衡就是这样了。

九节度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太子和郭子仪全取平叛大功。

做事不成,再怎么玩权术都是死。权术不能为做事服务的时候,玩权术的结果就是通通完犊子。

更多文章

  • 两宋时期,官府是如何应对“钱荒”的,实施的应对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两宋时期,官府是如何应对“钱荒”的,实施的应对举措有哪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钱荒”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人出于对利润的追逐而利用了贱金属货币经济体系自身的弱点,使得货币循环体系中出现漏洞,其最终的结果会是一种几乎不可逆的经济破坏现象。所以终有宋一朝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提出的措施都无法根

  • 溥仪的亲妹妹街边摆摊,马未都拿出一极品官窑,她连看都没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国家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有一群人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处。作为最后一代皇帝,不仅是溥仪从九五之尊沦为平民,连带紫禁城的其他阿哥格格,身份地位也都一落千丈,面对这巨大的转变,她们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被称为晚清最美格格——韫颖。她是溥仪的亲妹妹,出身皇家,却惨遭变故,不得已在街边

  • 同样是权臣,为何杨坚赵匡胤被赞明君,曹操司马懿却被骂成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与赵匡胤,杨坚赵匡胤,曹操和赵匡胤谁厉害

    问题来了,杨坚和赵匡胤也用尽脏手段来夺取天下,为什么三国的曹操和司马懿这么千人恨万人骂呢?先说,隋文帝杨坚,使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再次一统,恢复汉姓。他开创开皇之治,从军事、选官、文化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整顿,为老百姓带来稳定生活,而且他的开皇之治使全国安定,米仓丰实,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而且杨

  • 清朝最有名的4句话,前两个使其稳坐276年江山,后两个遭后人耻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来讲三个关于清王朝的“壮志豪言”,其中前两句堪为经典,最后两句却被后人当成了笑柄。“入关,是为崇祯复仇!”公元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崩然倒塌。听闻崇祯自杀的讯号,多尔衮立马率十余万兵马举着讨伐闯贼的旗号,进攻中原。多尔衮发布讨闯檄文,文中言明,八旗军是义兵,

  • 乾隆最宠爱的妃子,生下两儿一女,死后画像值1.3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皇帝的妃子画像,乾隆皇帝的妃子真实照片,乾隆的十二个妃子照片

    此为后宫嫔妃是纯惠皇贵妃,她是汉族,她的父亲不是大官也不是名人,可是却备受乾隆的宠爱。因为她是汉族,所以她的身份特殊,在这个全是满族之人的后宫之中,一个汉人能被乾隆宠爱,这个真的很难得。一方是因为美貌,另一方面便是聪明吧,毕竟唯有两者兼具才能如此被乾隆宠爱吧。纯惠皇贵妃被乾隆宠爱,自然会生下儿女,可

  • 消灭元朝后,朱元璋是如何处理十万蒙古女人的?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怎么灭元朝的,朱元璋对待元朝皇室,朱元璋打败元朝

    讨论历史,绕不开皇帝,开国皇帝是最有能力,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如果皇帝有排名,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当然要占一个席位。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打天下,那是成了说书人口中的传说。朱元璋是最接地气的皇帝,他有和我们一样的穷苦经历。他看天下自然更加透彻,他是实在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君主,当然也能看清自家臣子的不堪

  • 成吉思汗最远打到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时光回到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历史上的蒙古帝国,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先后对外进行了多次扩张行动,四处征讨掠夺,成果斐然。1211年,蒙古军大举进攻金朝,在一系列的猛烈攻势下,金朝都城很快沦陷,金朝卒。随后在1218年,成吉思汗发兵进攻西辽,很快西辽就被打败

  • 清朝时期,河南五大直隶州,发展各不相同,仅一座彻底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时期,河南省即辖府又辖直隶州,至清末共下辖九府五直隶州,其中这五大直隶州分别是郑州、汝州、陕州、许州、光州五大直隶州。郑州直隶州,清初为散州,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水、河阴等4县,雍正十二年降为散州,仍属开封府。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州复升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

  • 50岁道光踢死独子奕纬后,接连临幸妃嫔,连生6个赫赫有名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夏朝,夏启开始“家天下”时代,世袭制就这么传承下来,而传承的最好的就是皇家。自古皇家一旦皇帝有了儿子,一般大臣都会建议早早立储,以稳固国本。因为皇帝其实也是个高风险职业。一旦遇到危险,那么储君就立刻上,这样国家才不会陷入动乱。但清朝的道光皇帝似乎就没有多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在50岁之前,就没

  • 努尔哈赤挖出一块石碑,警示爱新觉罗家族,结果300年后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元朝时期,草原上就流传着一个故事。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决战,双反在草原上发起了一次战争,叶赫纳拉氏拼死战斗,最终打败了爱新觉罗家族。叶赫那拉氏族一战成名,奠定了满族中的地位,逐渐成为了满族一大姓氏。从那场战斗之后,叶赫纳拉氏与爱新觉罗家族结成世仇。不过,经过后续多年的建设,两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