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榜案中朱元璋处死了二十多名官员,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南北榜案中朱元璋处死了二十多名官员,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226 更新时间:2024/1/13 14:34:48

虽然历朝历代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和选拔人才的渠道不尽相同,也都对科考进行了创新与改良,但不能否认的是,科考始终是古代人墨客最主要的出路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的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是一位雄才伟略的人,明朝洪武三年,正式沿用了之前的科举考试。从此规定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等于失去了在朝为官的机会。这样一来,考上的人却缺乏真材实料,他们只能纸上谈兵。朱元璋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影响明朝的发展,于是停止了科举考试。

洪武15年,朱元璋重新恢复了科举考试。两年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每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完成人生理想。可是洪武30年的科举考试使明朝的20多名官员被凌迟,朱元璋不得不再一次调整了科举考试的方式。

公元1397年3月,正处于春暖花开的时节,即将进行科举考试人员名单的放榜。许多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和学识渊博的人都在期待放榜,毕竟文人墨客寒窗苦读多年,只为高中的那一刻。转眼间,一位官员手拿皇榜从辕门走出,正式放榜之前,官兵还放了几挂鞭炮,一时之间,紧张情绪在众位考生心中蔓延。

放榜后,许多学子都在寻找自己的名字,有的学子看到自己被录取后欣喜若狂,一时之间,竟不敢相信录取的真实性。有的学子看到放榜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难免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就在许多学子陷入复杂的情绪中时,突然有一位学子提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学子竟然为零。

此话一出,引起了其他学子的好奇。当他们仔细观看放榜名单后,结果证明了这位学子的说法,这对北方学子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甚至许多北方学子和普通人都认为此次考试存在徇私舞弊。不久之后,南京城内部贴满了相关小字条,有人认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官是南方人,所以他们会优先选择南方考生,反而没有录取北方人。

眼看舆论越来越大,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影响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以及朝廷的威严。礼部官员赶紧将此事写成奏本,一五一十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奏本上的内容后,非生气,毕竟科举考试不仅代表着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如果科举考试中出现只录取南方人的现象,这势必会引起北方人的愤懑不平,从而影响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赶紧派人叫来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刘三吾来,刘三吾到达后,赶紧询问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毕竟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并不小。刘三吾赶紧将考试的秩序和过程详细介绍了一番,并且保证录取结果是按照学子的真实水平,主考官和判卷者无法得知试卷的拥有者。如果学子上交的文章质量优良,他们自然会获得很高的名次。录取名单完全按照文章的优胜劣汰,而并非根据南北方人制定名单。

朱元璋明白了事情的整体经过后,便和刘三吾商量:“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北方学子中文章较好的几人放入名单中,从而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刘三吾拒绝了朱元璋的建议,并表示不能再更换新的人选,毕竟文章优良是决定学子能否通过科举考试的重要标准。如果所有学子都在走后门或者因为地方差异得到录取机会,或许他们无法成为好官员。

朱元璋并不是不懂得珍惜人才的人,当他再三询问刘三吾能不能加上北方人时,得到的答案却还是拒绝。朱元璋非常生气,取消了刘三吾的官职,反而派张信重新调查此事,张信马不停蹄地进行案件的审理,并且重新制定了新的录取名单。

4月13日,张信将北方学子的优质试卷上交给朱元璋,朱元璋对这些文章给予肯定,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令人出乎意料。张信表示朱元璋手中的北方学子的文章与名单中第52名的学子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朱元璋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岂听不出张信话中的意思?更况最新拟定的录取名单和已经发布的录取名单相一致,可这种结果却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

朱元璋大怒,相关的20多名官员被处死,整件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为了挑选更优质的人才,从而采取了殿选的方式。北方的61名学子杀出重围,成为上榜者。从此之后,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南方和北方分别公布录取名单已逐渐成为规律所在。

反观我国存在多年的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拔优质人才的方式,封建朝的上层还需用科举考试巩固手中的权力,更何况明王朝独特的构成模式,从而使上层需要兼顾南北方人们的想法。事实上,南北方文化和经济的差异也会导致学子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如果尊重各位学子的努力,让南方人都成朝廷的官员,这不仅会使上层需要预防南方官员的一手遮天,上层也需要考虑北方学子的感受。

洪武30年正值明王朝刚刚建立30年,北方正处于急需稳定的状态。 如果南北方人因为科举考试录取名单产生巨大的分歧和舆论,这必然会导致明王朝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中。不仅会影响明王朝的发展和经济提升,甚至会引起北方人的不满。

标签: 明朝科举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老来成名的三国将领,此人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老来成名的三国将领,此人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谈及刘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人说他很虚伪,靠着眼泪骗了天下,典型的伪君子;有的人说他是真正的枭雄,颠沛流离半生,年过半百的时候,终于开始迎来政治事业的崛起,最终开创了蜀汉政权。当然,我们看待某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尤其

  • 川北木偶戏起源于哪里?和现在木偶戏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木偶戏,历史解密

    大家对川北木偶戏有多少了解呢?川北木偶戏,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剧种限

  • 古代书生身边总会跟着一个书童 他们是用来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书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书生赶考,为何都要带上一位书童?他们具体有什么作用?从古至今,读书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古时候有科举考试,如今有高考,两者都是学习生涯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古时候的读书人被人们称为“书生”,现在人们称读书人为“学生”。随着社

  • 古代皇帝口谕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对皇帝口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时候如何判断皇上的口谕是真是假?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们,想必对“皇帝口谕”这种传令方式见怪不怪,一般就是太监或者大臣通过口头转述的方式,把皇帝的命令下达下去。那么就会有朋友问了,口谕既然是口头转述而来的,万一太监或者传谕的大臣记错了怎么办?

  • 张之洞意外成探花,感恩慈禧却不盲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之洞,清朝,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张之洞这个名字,他曾担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署理)、军机大臣等职务,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然而,比较鲜为人知的是,张之洞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身份:一、他是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湘军名宿,与曾国藩齐名)唯一的入室弟子,另外他还有两位老师——丁诵先、韩超也不得了,一个

  • 除了“断袖”,古代还有哪些比喻男同之间亲密关系的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时期,男宠之风在宫廷中颇为盛行,几乎每个汉朝皇帝都有男宠,他们能与皇帝同起同卧,这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是公开的秘密。“断袖之癖”的典故就是出自汉哀帝刘欣与男宠董贤,如今“断袖”泛指男子之间的同性恋行为。断袖断袖是古人对同性恋的代称,或者说“隐语” ,典故出自《汉书·佞幸传》:常与上起卧。又尝昼寝,

  • 阿伊努:东亚国家日本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原住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阿伊努,日本,历史解密

    阿伊努(日语:アイヌ),或翻译成爱努人、爱奴人、阿衣奴,是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原住民。在其他的移民来到日本列岛之前,阿伊努是在大陆和附近的群岛之间还没有造成广大的海峡的时代,从亚洲东北渡海而来。他们现今被认为是日本的土著,曾经占领过全日本。但其后逐渐被中国人、高丽人、马来人、印度尼西亚人(包括印度

  • 蓟属于什么品种的植物?又该如何栽培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世界,蓟,历史解密

    不知道大家对蓟有了解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蓟相关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蓟的外形特点与品种简介蓟为菊科蓟属的植物,一般多生于荒地、山坡、路旁等,现在常被人工栽培作为药用。蓟又名大蓟、刺蓟、山萝卜,花期为6-8月,花语为谨慎、严谨、稳重、沉默的爱。蓟蓟为多年生草本,有多数肉质

  • 古代官府为何禁止私人买卖食盐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日常生活中,食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食盐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很多方面,食盐都可以涉及的到。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武林外传》这部搞笑电视剧中出现过的一个场景,李大嘴为图便宜从小贩手中购买了私盐,却差一点被判刑,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之中,食盐一

  • 三国时期曹魏五谋臣分别指的是谁?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三国时期曹魏五谋臣的故事。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