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从参加农民起义开始,前后共计十五年,赢得百姓尊重,在百姓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攻城略地,终于攻下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却只在这梦寐以求的紫禁城中待了42年,正式登基做皇帝只做了一天,细究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造成的。
政策上先天存在不足,随着发展走向极端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代历次政权更迭中,永恒不变的真理,李自成在起义的过程中,也深知这个道理。加之当时明朝政治黑暗、赋役沉重,李自成在起义之前就深受其害,起义之后更是下定决心铲除之,使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李自成在起义的过程中,抓住百姓心中的苦处痛点,先后提出“均田免粮”、“三年免征”等政策,而且严格规范军纪,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看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开始大力支持闯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当时的闯王李自成和他的闯军,就是百姓心中的王师,百姓都盼望着闯王的到来,以至于李自成在进攻各地时,出现“各州县不攻自破”的局面。李自成至居庸关,居庸关守将唐通“先使人一书约降”。
李自成
①因反对贪官豪绅获得支持,也因此走向极端
李自成在起兵过程中,实行的各项政策,使李自成大获其利,不断来利好使李自成在政策上迷失,开始走向一个极端,大肆迫害“统治阶层的官吏”。
李自成不用百姓纳粮,免征三年,可是军队打仗需要粮钱,怎么办呢?抢有钱的官绅,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属于领导阶层。闯军中懂得治理社会就没有多少,随着统治地盘的扩大,懂得治理的人都被“迫害”光了,出现了无人治理的局面。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同样依照此法收集军饷,而且更甚之。名义上是追缴贪官污吏的赃款,但是在追缴时,又对官吏不加以区分,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官吏几乎都遭到“洗劫”。《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载:“不入选者追赃助饷,言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李自成因此失去了统治阶层的支持。
②进入北京后的军纪崩坏
李自成的闯军之所以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除了不纳粮的政策外,还有就是闯军严明的军纪。这时的闯军处在创业初期,又是饱受压迫的农民等下层人民,懂得地层百姓的疾苦,能够做到严守军纪。
但是随着义军的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各色人物加入义军,义军开始变得鱼龙混杂,军纪渐渐崩坏。而且进入北京城后,在义军的印象中北京住的就是各种达官显贵,是压迫他们的人,所以入城之后连最初的农民军军纪也开始崩坏。
李自成
加之当时农民军要追赃助饷,就一次为借口,以一个模糊的界限区分什么是要追赃的人家。开始的时候还加以区分,越到后来就越多的人不再注意这一点,各种扰民的借口也接踵而至,渐渐波及普通百姓。《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日间百姓尚不知苦,至夜则以防奸细为名,将马兵拦截街坊出路,兵丁斩而入门,掠金银、淫妇女,民始苦之,每至夜皆然。”
军纪崩坏,骚扰百姓,后果就是失去民心,失去百姓的支持,那么其结果就是这个靠着百姓支持兴起的义军,在失去民心后的轰然倒塌。
闯军过分宣传阶级对立,导致打得下江山却坐不住江山
①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导致人才不足,没有远见
李自成闯军的成功,靠的就是当时阶级矛盾激化,利用农民阶级对地主官僚的仇恨,拉起人马,反抗朝廷,并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成功进入北京城。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过分渲染这一矛盾,使李自成集团走向极端。对于文人的态度,只用下等出身的,对于名儒大家,反而一个都没有任用,也一个都没有吸收。
重臣牛金星只是举人出身,后下狱;宋献策则连秀才都没考上。而且李自成有意远离明朝的高级知识分子,占领北京后,也是忙着举办科举,没有直接大量任用现成的明朝官员。
李自成
任用水平不高的知识分子,使李自成周边的谋士团才能不足,缺乏政治远见,无法对局势的发展有准确的预见。就拿不纳粮来说,不纳粮军饷从哪里来?抢官绅,官绅抢完之后呢?最终还是抢民。在政策上就是自掘坟墓。
②对前明旧臣排斥,失去统治阶层拥护
大顺军攻陷北京之后,的确有部分明朝官吏殉国,但绝大多数官员接受了这一事实,对大顺政权采取一个接受的态度,等待新政权授予官职。但是李自成集团反对的就是明朝的官绅,所以非常排斥前明旧臣。
前明旧臣留在北京的官吏,到午门外等待任命的就有4000多人,结果被选为大顺官员仅两百余人,三品以上高官,极个别人得到录用。要知道这4000多人,如果全部录用,那怕录用大半,就可以形成一个基础的统治力量。
但是大顺的选择是将他们推向对立面,而大顺本身人才匮乏,根本达不到治理国家的地步,又不录用有能力有经验的前明旧臣,等于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自己葬送了自己。
大顺军队领导阶层的自我迷失与战略的短视
①骄傲自满,被暂时的胜利蒙蔽,根基维稳便忙于登基,忽略了南北的威胁
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最大的目标就是完成在西安没有完成的任务,登基称帝。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就急忙催促牛金星等人操办登基大典,对如何安抚民心,巩固统治,反而不感兴趣。
而此时的大顺政权,南有南明,北有满清,都是强敌。而此时的大顺政权,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支政权的威胁。本已投降的吴三桂,李自成只派遣了几千人前往接管,余下几十万大军都留在了北京,显然忽视了满清的威胁。
②在北京失败后,没有立即稳定军心,站稳脚跟
李自成在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以为前期忽略了满清的存在,既没有提前安抚满清,也没有提防满清参战,结果在战时满清突然杀到,李自成大乱,退回北京。在北京李自成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尽快举办登基大典,而后西撤。《明史·李自成传》记载:“自成聚刘宗敏、李过于宫中,拘银铁诸工各数千,盘敛库金及拷掠所得,并金银诸器。熔之,千两为一饼,中凿一穴,贯大铁棒,凡数万饼。括骡车数千辆,与马骤、素驼数千匹,装归陕。”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战斗失败没什么,但是李自成在北京不战而逃,将首都拱手让与他人,丢掉这一在争霸全国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使军中立即谣言四起,军心涣散,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伏笔。
对于李自成的失败,说其军事指挥以及吴三桂反叛投敌等其他的直接原因,只是促成李自成最终失败的结果。根本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短见,导致其在夺取北京后的一系列决策都存在漏洞,不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计。从李自成个人来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这既有他出生底层的限制,亦有他个人能力不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