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随口问道:他咋还活着?大臣:明天就死

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随口问道:他咋还活着?大臣:明天就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924 更新时间:2024/1/21 14:04:55

早年,辛弃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表达了一个青壮年对于世界的宣言,渴望建功立业,封狼居胥。

多少年后,他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戏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我纵有韬略武功,精妙的兵法,扫清蛮夷的计策,又有何用?一生走向暮年,功成名就也不可期待,满腔热血已然冷却了下去。倒不如和邻居交换种树养殖的经验,图个安稳太平的布衣生活。”

其实,辛弃疾代表了中国封建史上一大批文人的遭遇,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令人惋惜。

而就在几十年后,不远的明朝,有一人被称为“明朝第一才子”,他的遭遇却不值得惋惜,在封建王朝宦海沉浮中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终究被文人清高所误,为恃才傲物所累。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大明王朝第一才子,三朝老人,内阁首辅醉酒后被丢弃在北方茫茫的大雪中,活活冻死,结局凄惨,为他开挂的一生画上一个悲情的句号。

而这一人,就是百年奇书,千古绝响《永乐大典》的总编——解缙。

遥想解郎当年,居天下文人之首,集百家经典之长,为永乐大帝朱棣的“文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匹配于五次御驾北征,疏通运河的“武功”,让朱棣不得不生出“千古一帝”的优越感。

时间回到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按照民间故事和坊间流传来说,大才之人出生的那一晚,自是红光笼罩了他的祖宅上空,随着一束金光坠入——神童解缙降生。

而后,解缙开始了他极为不凡的一生。传说他五岁能书七岁能文,十岁便能熟读千字文章而不差一字。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乡试便中解元,独登榜首,仅一年后便中进士,授庶吉士,官封翰林学士,可谓一时光彩照人。

这还不算什么,据明史记载“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太祖朱元璋竟对于一个年轻人施以君臣父子之恩。

一方面能够看出朱元璋识人之明用人之智,另一方面,解缙的才华着实耀眼,其前途一片光明。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唐朝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唐太宗的气量却绝不是明太祖可比拟的。

要知道,寒门子弟创业无比之艰辛,经历了太多尔我诈的风云动荡,朱元璋的心中已经设下太多陷阱。

就在人人自危,夹起尾巴做人的时局之下,解缙因为朱元璋的一番“特殊关怀”,竟不知死活地跑到朝堂之上,以洋洋洒洒万字之书,痛斥皇帝种种过失,而后《太平十策》《论袁泰奸黠状》接踵而至,这也彻底激怒了朱元璋。

明史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大器都是晚成的,你的孩子还年轻,如果把你的儿子放还,让他沉淀个十年,到时候再用他,也为时不晚”

碍于面子,朱元璋召见了解缙的父亲,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解缙的高光时刻瞬间暗淡,人生第一次走向低谷。

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解缙再也没有得到过启用,在江西老家度过了他漫长的灰暗岁月。

而后,朱允炆上台,建文帝本身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敬爱文人,礼遇下属,身边的文人能臣不尽其数,这时候谁又能想到先帝时期的一个落寞才子呢?

于是解缙延续了他灰暗的时光,看过北方的风沙弥漫的大门,做过翰林院清冷的侍诏,几乎看得到一生的尽头。

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在政权动荡,风云交会之际,经过十年沉淀的解缙也迎来的他的转机。

这一次,“大义凛然”“正直”等词语并没有体现在这位才子身上,而是权衡利弊,把握时机,主动投靠了朱棣。这对于急需肃清篡位流言,稳固永乐政权的朱棣来说,是一件幸事。

于是,永乐元年,解缙官升翰林侍读并进入内阁参与政事,而后晋升内阁大学士,后来便有了主编《永乐大典》的绝世风光。

好景不长,应该说解缙是本性难移,很难对于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晰认知,身为首辅大臣,进言弹劾等事皆是本分,朱棣倒也心胸开阔,不做评价,而解缙竟飘飘然地干预起皇帝册立储君之要事。

这无疑是把手伸向了皇室,让朱棣忍无可忍。公元1406年,朱棣贬解缙至广西,后又改贬交趾(今越南)。

而这这依旧不是终点,几年思过以后,解缙决定赴京求情,恰逢朱棣北征未归,有绝世落寞的解缙,只好去曾经支持过、而今的太子朱高炽处寒暄几句。

这一幕,被早已对他怀恨在心的另一位王子汉王朱高煦窥见,朱棣回京后,汉王的小报告也随之而至,言说解缙心怀叵测,目无君王,千里赴京不等君主,却密会太子,其心可诛。

这一次,想起过往的岁月,朱棣的内心极度不适,索性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传旨将解缙抓捕,投入诏狱。

昭狱我们并不陌生,皇帝亲信机构锦衣卫的特设大狱,入狱者有去无回,在经受身心无尽的痛苦之后如草芥一般泯灭。

与其他入狱者相比,解缙并没有受到皮肉之苦,然后一生浮沉,大起大落之后,五年的禁闭时光对于解缙的心灵,无疑是摧枯拉朽般的璀璨。

回到那一天,永乐皇帝在隆冬时节突然想起一位老朋友,随口问道:“缙犹在耶”?——“你还在吗?该不在了吧”。四面玲珑的的纪纲,就用一杯酒,一场大雪送走了年少时名满京城才子。

史书合上,一段故事就此结束,北方茫茫的大雪,像极了大明王朝激荡而又苍凉的命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到妇女家避难,临走前害怕妇女怀孕,朱元璋的做法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之中,有的人天生富贵,有的人才略无双,甚至有的人后来居上。唯独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皇帝,他不仅出生于乞丐,而且始终表现得如同农民。很多学者聊到朱元璋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不屑,因为他在治国方面过于粗暴,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表现的像个老农民。可以说,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之中,除了朱厚照以外,

  • 朱棣在位二十年,后宫佳丽三千,为何不再生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个王朝的故事,有着很多记载,这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更加了解这段历史。说起明朝的皇帝,一共有十六位,而开国的那几位,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存在。首先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明朝休养生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来的朱棣即位,永乐年间更是百姓富足,国力强盛,出现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但对于他的开创者朱

  •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除了废除丞相外,还有两大图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跟随朱元璋的小主簿胡惟庸到达了人生巅峰。洪武十三年,在巅峰上待了7年的胡惟庸因“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等罪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诛杀。“树党、谋反”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绝不会一蹴而就。这就很反常了。大臣与何人饮酒、吃了什么饭菜都能一清二楚的朱元璋,肯定不会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对胡惟庸的不轨行为毫无察觉

  • 朱元璋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至此成立,这一年,史称:洪武元年。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当年,这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丐,竟然能成长为一代帝王。这种连戏文都不敢演绎的故事,竟然真真切切地,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而且,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一改过去大宋王朝的软弱,不仅赶走了蒙元,同时,还将中华的版图,进一

  • 朱元璋的名字,暗含天命在南方,难怪他完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张士诚叫张九四,元末大英雄们的名字为何这么土?他出生虽极其贫寒,但最爱玩的游戏却是做皇帝。你看他,坐在土堆上,装模作样地扮演起皇帝,而小伙伴们则向他三拜九叩,口称:皇帝万岁,万万岁。玩累了,该回家了,一个小伙伴冲他喊:朱重八把牛赶上回家了。于是,伙伴们赶着牛四散而去。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叫朱重八的

  • 朱元璋临死前大喊燕王来否,朱棣为何待在城外不进去?原因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朱标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又尽心尽力地培养起孙子朱允炆,可惜朱允炆比起朱标更不成器,朱允炆和父亲朱标两个,都是彻底成了儒家的簇拥,完全不懂帝王术。皇帝是不能够尽信儒家的,汉宣帝刘病已的太子刘奭因为太过仰赖儒家被刘病已大声斥责“我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但

  • 岳飞冤死在牢中后,奸臣秦桧把他的儿女老婆折磨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朝历代都是武将打天下,文官守天下,这本没有错。关键是北宋选了毫无防御能力的开封做了都城,还没来的及逃跑,就被团灭。南宋虽然依靠长江天险,但是四川一失,被元朝包了饺子。如果宋朝一开始能选洛阳为都城,国运还能再长一些,毕竟没有太作死皇帝。其实宋朝对外战争胜率不低,问题是宋朝主要是步兵,跑不过北方骑兵!

  • 岳飞处决40个逃兵,却心软放走一个,后来此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的爱国名将岳飞自小就在母亲的教诲下立下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渴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驱逐占据北方半壁江山的金兵。而在岳飞的努力下,他所统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多次击溃嚣张跋扈的金兵,成为当时百姓心中的保护神。而岳飞之所以能够缔造出一支英勇善战的不败之师,靠的正是严明的

  • 朱元璋去世前反复念着4个字,大臣都假装没有听见,最后气绝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生前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本来想自己去世后,朱标继位,却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能让孙子朱允炆继位。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反反复复询问大臣一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回答,他当时问了什么呢?痛失爱子的朱元璋历代开国皇帝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也在烦恼这个问题。为

  • 赵匡胤想买个熏笼,十多天后没动静,一问还在走审批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赵普这个人,此人极其聪慧,非科举出身,严格来说不过一小吏。治国,后人传言也不过懂半部《论语》而已,因此常常在引经据典以及对答国家事务上显得并不那么高雅,宋太祖赵匡胤因此也常劝赵普多读书,当赵普每次回家都关起房门,从书箱取书研读后,赵匡胤便有了戏称赵普为“赵学究”之说。一日,听闻内廷需要一批熏笼(熏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