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冷酷,朱棣无情,嘉靖精神分裂,但最难搞的,还是万历皇帝

朱元璋冷酷,朱棣无情,嘉靖精神分裂,但最难搞的,还是万历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69 更新时间:2024/1/6 10:49:34

(明穆宗朱载坖 画像)

如果说,明朝历史上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性格温润平实的穆宗皇帝朱载坖,那么最不好对付的皇帝,想来就应该是穆宗皇帝的儿子,万历皇帝。

但如果说万历皇帝是最不好对付的,难免会激起一部分读者的反对,因为有明以来的皇帝,似乎都不怎么好对付,何以把万历皇帝朱翊钧推到首位呢?

诚然,作者有着自己的理由。

太祖朱元璋对臣下十分严苛,曾经轰轰烈烈地借“洪武四大案”发动政治清洗,把将近八万多大臣送上了西天。

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当年以北平一城之地发动靖难,结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造就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

中期的世宗朱厚熜,即嘉靖皇帝,尤其擅长太极政治,讲究“政令不由己出”,疯狂地挑唆大臣相互内斗,然后坐享其成。

相比之下,万历皇帝性格温和,甚至还有点懦弱,不管怎么看,都应该要比朱元璋,朱棣之流要好对付。

明太祖朱元璋 画像)

不过,身为帝王,他虽然没有过于强硬的性格和手段,但却有着前辈们无法拥有的致命武器,而这个致命武器的名字就叫做:懒。

在积累总结了多年的政坛经验,以及经历了多年来受制于臣的执政生涯之后,这位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十分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明王朝最大的敌人,不是倭寇,不是胡虏,不是匪患,不是辽东的女真人,而是朝堂上这些大臣们。

而对付这些大臣们的最好办法,不是像高皇帝那样举起屠刀,也不是像嘉靖那样用尽心思,而是消极对抗,晾着他们。

这不能怪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臣子们的确是有些太过分了。

万历皇帝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登基,那一年,皇帝只有十岁。

冲龄践祚的小皇帝没有能力独自处理国家政务,所以皇帝人生中的前十年,是在宫中学习和成长,而无法接触到权力的十年。

真正魁柄独持,说话算数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所以说是“名相”张居正,倒不如说是“权臣”张居正。

张大人所揽之权,不是统领百官的臣权,而是治理国家的大权,是皇帝的大权。

我们必须承认,拥有权力,是张居正报效国家的一种前提条件,但张居正的掌权,即代表了万历皇帝的失权。

张居正当皇帝的家,做皇帝的主,使万历皇帝登基伊始就饱尝了失去权力的机会。

(张居正 画像)

我想,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情感,应该是复杂的。

一方面,张居正是一国之宰辅,对得起自己的地位,一生之中,有半生时间都在肝脑涂地的报效国家,王朝在张居正的手里逐步提升,很快有了中兴之景象。

但另一方面,失去权力的万历认为张居正的大权独揽,是对主上,对帝王的一种深深的蔑视,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立刻开始对他进行了清算,包括革去其在位时的诸多功名,以及废黜“张居正变法”的大多数内容。

只有等到张居正死了,皇帝才敢把心中的怨怼发泄出来。

可以见得,张首辅在皇帝的心中,恐怕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大山,难以忘怀的阴影。

所以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可以掌握权力后,皇帝立刻,马上,乃至于开始马不停蹄地收拢权力,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政由己出,大权独揽的帝王。

皇帝认为,虽然自己没有办法战胜张居正,但好在张居正已经死了,既然张居正已经死了,那么从此之后大明就是自己说了算了。

然而,盘根错节,树大根深的大明文官集团很快给皇帝上了一课。

文官们上管天,下管地,可以说是把万历皇帝管得死死的。

别的不说,文官们就连皇帝的立储问题都要插手。

皇帝最为宠爱的妃子,是贵妃郑氏,郑氏育有一子,为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 形象)

万历皇帝爱屋及乌,想要把朱常洵立为储君,但却遭到了文官集团们的强烈反对。

文官们以祖制为依据,指出朱常洵并非嫡子,而且也并非长子,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由此开始猛烈地抨击万历皇帝不守规矩的行为,并且在各种情况下干预皇帝的立储动作。

皇帝和大臣们的矛盾一触即发,皇帝铁了心的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也豁出去了,只要不死,绝对不能让皇帝得逞。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立储问题的争端,而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角力,是皇权和臣权的“掰手腕”。

这场权力之争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实在可以称之为漫长。

这期间,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位,部级官员十余人,京官以及地方官员三百多位。

数不清的文臣武将被卷入其中,一百多人遭到罢官贬职,发配廷仗,但即便如此,事到最后,皇帝还是失败了。

多年时间,皇帝试过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和大臣们激烈的争吵,采用强硬的手段来处理大臣,甚至低眉顺眼地恳求大臣,他都试过了,但没有一个奏效的。

最后,皇帝终于妥协了,福王朱常洵没有被立为太子,在大臣们的制约下,和皇帝宝位擦肩而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历皇帝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虽然死掉了一个张居正,但千千万万个新的张居正又站了起来。

(大明文官)

自己陷入了大明王朝文官政治的怪圈,大臣们擅结党羽,沆瀣一气,结成庞大的文官集团,而自己是孤立无援的皇权代表,将会永远的在他们的淫威之下沉沦。

在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万历皇帝对大明朝堂,对政治产生了一种极深的失望情绪,而这种失望情绪又很快演变成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态度,于是,皇帝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漫长的一次罢工。

具体的时间,是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九月十六日。

从这一天开始,万历皇帝不再上朝,不再召见大臣,不再批复奏疏,不再处理王朝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儿。

他开始三十年如一日地在悠悠的紫禁城中蛰伏,休眠。

在这期间,无论文官们如何央求,如何抱怨,乃至于对他进行攻击和谩骂,他就像是一粒砸不扁,泡不透,烧不坏的铁豌豆一样,始终不闻不问,无动于衷。

文官们虽然能积极地在政务上影响皇帝,但那只是在朝堂上。

离开了朝堂,他们就成了下人,所以他们就算十分着急,也不敢撸胳膊挽袖子从后宫里把皇帝拽出来。

所以,回到文章开始作者提出的那个观点,这样一个懒惰的,挂机的,不上班的万历皇帝,实在是有明以来最难对付的帝王。

(明神宗朱翊钧 画像)

作为帝王,他的唯一工作就是治理国家,而他如果不工作,国家肯定要出乱子。

而这个乱子,又以“人滞于官,官曹空虚”最为严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皇帝罢工,明王朝的官员任免工作面临着大面积的瘫痪。

从中央到地方,该升职的不能升职,该离职的不能离职,该增补的不能增补,该调任的不能调任。

原因无他,因为官员任免是皇帝的专有职务和权力,皇帝如果不去进行任免,谁也不敢代替他去做。

明王朝的人事系统出现了这样的危机,有些长期任职不能得到妥善安排的官员,等不到皇帝的批复,纷纷自行离退,结果政务系统中的官员们越来越少,以至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到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京师九部之中,只有户部和通政司有部长,刑部和工部的部长(尚书),由其它部门的官员兼职,兵部,礼部,吏部这三个部门既无尚书,也无侍郎,更无主事,偌大的办公场所只有公章,不见人影。

大理寺和都察院的情况更为凄惨,非但一个能用的人都没有,连办事儿用的公章也早就弄丢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万历皇帝应该并不着急,而是很满意。

因为这件事儿从头到尾,都是皇帝一手策划出来的对文臣们的报复。

你们不是要我听话么?你们不是干涉我治理国家么?

你们不是要忤逆我的旨意么?你们不是什么都要由你们说了算么?

好!现在我不上班了,大明由你们说了算了!

呜呼哀哉,真是个可怜的万历皇帝,他居然只能用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或许,这才是帝王的常态吧。

(帝王的孤独)

人们总是把皇帝的生活想象得太过美好了,认为皇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但实际上,皇帝的日子,通常是是由不得自己的,并且十分乏味和枯燥。

万历不上朝的三十年里,恐怕日子要比宫外的大臣们,还要难捱。

巍峨的皇宫看起来十分伟大,但本质上是十分单调的。

即便宫墙之上,有雕梁画栋的图案,以及其它各种浮华的装饰,紫禁城也不过是同一种模式的重复。

春去秋来,宫女们把身上的皮袄换成绸子,再换成轻纱,再换成皮袄,又按季节和温度的变化,把用以装饰的花卉从房子中按顺序取出,反正无非是那么几样。

宫里数量庞大的仆人,他们落叶打扫,御沟疏通,和皇帝一样,过着日复一日,日日相同的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寥。

在按着既定的剧本而逐渐流逝的时光中,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神奇境遇,这种死气沉沉的冷酷气息笼罩着皇帝,终其一生,也不曾改变。

因为说到底,万历的庙号虽然叫做“神宗”,但他并不是神,他无法和这个世界抗衡,他也无法击败大臣们,他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拥有血肉之躯的人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随口问道:他咋还活着?大臣:明天就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辛弃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表达了一个青壮年对于世界的宣言,渴望建功立业,封狼居胥。多少年后,他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戏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纵有韬略武功,精妙的兵法,扫清蛮夷的计策,又有何用?一生走向暮年,功

  • 朱元璋到妇女家避难,临走前害怕妇女怀孕,朱元璋的做法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之中,有的人天生富贵,有的人才略无双,甚至有的人后来居上。唯独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皇帝,他不仅出生于乞丐,而且始终表现得如同农民。很多学者聊到朱元璋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不屑,因为他在治国方面过于粗暴,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表现的像个老农民。可以说,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之中,除了朱厚照以外,

  • 朱棣在位二十年,后宫佳丽三千,为何不再生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个王朝的故事,有着很多记载,这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更加了解这段历史。说起明朝的皇帝,一共有十六位,而开国的那几位,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存在。首先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明朝休养生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来的朱棣即位,永乐年间更是百姓富足,国力强盛,出现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但对于他的开创者朱

  •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除了废除丞相外,还有两大图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跟随朱元璋的小主簿胡惟庸到达了人生巅峰。洪武十三年,在巅峰上待了7年的胡惟庸因“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等罪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诛杀。“树党、谋反”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绝不会一蹴而就。这就很反常了。大臣与何人饮酒、吃了什么饭菜都能一清二楚的朱元璋,肯定不会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对胡惟庸的不轨行为毫无察觉

  • 朱元璋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至此成立,这一年,史称:洪武元年。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当年,这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丐,竟然能成长为一代帝王。这种连戏文都不敢演绎的故事,竟然真真切切地,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而且,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一改过去大宋王朝的软弱,不仅赶走了蒙元,同时,还将中华的版图,进一

  • 朱元璋的名字,暗含天命在南方,难怪他完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张士诚叫张九四,元末大英雄们的名字为何这么土?他出生虽极其贫寒,但最爱玩的游戏却是做皇帝。你看他,坐在土堆上,装模作样地扮演起皇帝,而小伙伴们则向他三拜九叩,口称:皇帝万岁,万万岁。玩累了,该回家了,一个小伙伴冲他喊:朱重八把牛赶上回家了。于是,伙伴们赶着牛四散而去。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叫朱重八的

  • 朱元璋临死前大喊燕王来否,朱棣为何待在城外不进去?原因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朱标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又尽心尽力地培养起孙子朱允炆,可惜朱允炆比起朱标更不成器,朱允炆和父亲朱标两个,都是彻底成了儒家的簇拥,完全不懂帝王术。皇帝是不能够尽信儒家的,汉宣帝刘病已的太子刘奭因为太过仰赖儒家被刘病已大声斥责“我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但

  • 岳飞冤死在牢中后,奸臣秦桧把他的儿女老婆折磨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朝历代都是武将打天下,文官守天下,这本没有错。关键是北宋选了毫无防御能力的开封做了都城,还没来的及逃跑,就被团灭。南宋虽然依靠长江天险,但是四川一失,被元朝包了饺子。如果宋朝一开始能选洛阳为都城,国运还能再长一些,毕竟没有太作死皇帝。其实宋朝对外战争胜率不低,问题是宋朝主要是步兵,跑不过北方骑兵!

  • 岳飞处决40个逃兵,却心软放走一个,后来此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的爱国名将岳飞自小就在母亲的教诲下立下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渴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驱逐占据北方半壁江山的金兵。而在岳飞的努力下,他所统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多次击溃嚣张跋扈的金兵,成为当时百姓心中的保护神。而岳飞之所以能够缔造出一支英勇善战的不败之师,靠的正是严明的

  • 朱元璋去世前反复念着4个字,大臣都假装没有听见,最后气绝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生前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本来想自己去世后,朱标继位,却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能让孙子朱允炆继位。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反反复复询问大臣一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回答,他当时问了什么呢?痛失爱子的朱元璋历代开国皇帝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也在烦恼这个问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