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典故人人熟知,讲的是南宋抗金名将
一心为国抗击外敌的事。
《宋史·岳飞传》:
“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北史·颜之仪传》:
“公等备受朝恩,当精忠报国。”
岳飞死的很冤,以
莫须有罪名
害他的奸臣秦桧至今被人唾骂,害了这么一个民族英雄,只能遗臭万年。
要知道,岳飞自二十岁起
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连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都没有过多耽搁。
岳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人,生怕岳飞在家料理后事会耽误军情,尽管家里只有岳飞这个顶梁柱了,她依然叫儿子赶紧回营,去保家卫国。
他先后率兵
收复襄阳六郡,建康,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飞又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仗明明打的很顺利,但
宋高宗却用了十二道金字牌催他回朝
。岳飞不解,但是作为忠臣,皇帝的命令他是一定要遵的。
结果,岳飞在外面杀敌,
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却在朝中商议与金人议和之事。
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
秦桧和张俊密谋,将岳飞诬陷入狱
。
1142年,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被处决。直到宋孝宗时,岳飞才被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向披靡,受人爱戴,可是英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福报,而是被小人陷害惨死,结局凄凉。
宋高宗是不清楚岳飞的战功吗?
作为被外敌侵略的国家统治者,他当然清楚
,但是作为皇帝,他有他自己的考虑。
赵构不是一个善战的皇帝,打仗的事,他没有信心,也没有这个霸气。对于打仗,大臣们都是分为两派:
主战的,主和的。
毕竟,打仗是件非常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打仗得从长计议,并非逞一时之快。
赵构更
倾向于朝中主和的的大臣
。
靖康之耻
发生后,岳飞向赵构进言,请求让自己带兵北上,收复中原。原以为皇帝会看在自己过往抗金的战绩上同意他再次进军,没想到等到的是朝廷回复他:
“小臣越职,非所宜言。”
意思是,岳飞官小,不该考虑这等大事。
这让岳飞大失所望。
最后岳飞被关进了大牢,但他不可能认罪,他身上只有战功,且从未想过谋反之事。
他不明白,为什么皇帝会相信他人之言,冤枉自己。
临刑前,一名狱卒看不下去,提醒大声喊冤说自己无罪的岳飞,
你的功劳太大了。
岳飞先是不解,但也慢慢想明白,自古皇帝都怕臣子
功高震主
,他立下这么多战功,在朝中已威胁了不少的大臣,也威胁了皇权。
皇帝能用十二道令牌将他召回,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想了很久。
想必,朝中早已有人将他视为眼中钉了。
因此,狱卒这一提醒也让岳飞哑口无言。
并且,赵构不许岳飞继续攻打金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
皇位问题。
一旦岳飞此次直捣黄龙灭掉金国,先前在金国当人质的两位皇帝,赵构的父亲和哥哥,
徽宗和钦宗
就会回来,那赵构这个当朝皇帝面对他们,又将如何自处呢?
他们三人对皇位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岳飞只是个武将,政治权势的事,他捉摸不透。而赵构作为皇帝,首先要考虑的必然是权势问题。所以,他宁愿
“相信”
秦桧对岳飞罪名的捏造,也要杀了岳飞。
有功劳是好事,能受皇帝重用,但是在那种君主制度下,身为臣子,有些东西必须学会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