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开放通商就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为什么明朝皇帝却并不愿意?

开放通商就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为什么明朝皇帝却并不愿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051 更新时间:2024/4/11 15:28:29

说穿了,明朝不愿意打仗。草原上的鞑靼跟瓦剌呢,只要能获得日常所需的汉地农业手工业产品,其实也不想打仗。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明朝开放通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彼此得利的“双赢”。

只不过,这个想法又的确是以今推古的“一厢情愿”。“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话虽然是清朝的乾隆帝对英国人说的,用来形容明代皇帝们的心态同样恰如其分。对于高高在上的“天朝”来说,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至少在名义上是不需要的,因为明朝不需要“夷虏”的任何东西。反过来,而“夷虏”却不可避免地总是需要明朝的物产。为了“怀柔远人”,朝廷有时会让“化外之民”如愿以偿。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不可动摇的:后者必须首先加入“朝贡体系”才行。而明代的朝贡体系则建立在统治者的“天下观”之上。这个“天下观”用朱元璋的话来描述,就是“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因此,“朝贡体制”的核心就是朝贡者接受明朝的册封,承认大明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山西大同“四牌楼”

无论当时游牧民族的内心是否情愿,游牧经济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经济上必须依赖明朝。在无情的经济压力驱使下,永乐初年,“兀良哈三卫”继洪武年间之后再次接受了明廷的都督等封号,继续与明廷保持朝贡关系。接下来,瓦剌的三位首领也分别被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从此“通贡不绝”。如果再以鞑靼权臣阿鲁台在永乐十一年(1413)获封和宁王为标志的话,东西蒙古的实际最高掌权者先后向明朝表示名义上的臣服,标志蒙古各部全面加入了“朝贡体系”。

“朝贡”的本质是明朝官方主导的不等价贸易。瓦剌、鞑靼各部向明朝“进贡”马及牧区各种手工制品,明廷则“回赐”丝织品、棉织品、农产品、生活用具、医药及其书籍纸张、货币等等,这就是所谓“贡物”与“回赐”。为显示天朝的体恤优抚,一般情况下,回赐物品的价值都远远高于贡物本身价值。以鞑靼的主要贡品(马匹)为例,明廷规定“上等马每匹给彩缎四表里、绢八匹;中等马每匹彩缎二表里、折钞绢二匹;下等马每匹丝一匹、绢八匹、折钞绢一匹;下下等马每匹绢六匹、折钞绢一匹”。此外,明廷对朝贡使团还有赏赐。就在“土木之变”前夕的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明廷还慷慨地赐给大汗脱脱不花及其妃子的礼物就包括织金蟒龙文绮彩绢一百八十匹、金银各五锭、塔纳珠五千六百颗、金银镶木碗各二、织金九龙蟒龙浑金文绮三十八匹、紵丝衣一袭、绣金衣五件,靴袜、乐器、帐房、药材、针线、脂粉、丝绒等等,可谓样样俱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当中原缺马时,明朝皇帝怎样获得这种“战略物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事在人为,办法总是有的。加强漠北与中原间的经济交流,也确是当时的大势所趋。蒙古牧民既然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势必要从汉地得到自己不能生产或至少是非常缺乏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粮食、布帛、锅釜)。如果中原的主政者坚持无视他们的需求,不啻将其“逼上梁山”,再行“扰边”——“沿边刁抢鼠窃之患,势必难免。”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巩义看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穿越千年,这是故乡对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思乡之情的又一次盛大回应——思念有声,千年传承。2019年杜甫诗歌周活动现场。巩义市委宣传部供图杜甫,大半生在外漂泊,其间不乏颠沛流离,却无时无刻没有停止对故乡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310年前,杜甫在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巩义市)一窑

  • 明朝对铁器进行“出口管制”,为什么会沉重打击到蒙古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换言之,明朝对铁器进行了“出口管制”,这对蒙古社会,又是一个沉重打击。说来奇怪,13世纪后期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名著《史集》里已经记述大约9世纪的蒙古人的先民为了走出额尔古纳河西南的森林谷地,利用铁矿“熔山出谷”的传奇故事。可是到了1368年元朝灭亡以后,回到草原的蒙古各部却经历了一个生产力大倒退

  • 专家谈上热搜的上官婉儿墓志:有理由推断其与太平公主有交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两位唐代传奇女性真正的关系如何?墓志诞生于怎样的背景?如果实地参观这一文物,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4月29日,上官婉儿墓的考古领队李明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采访,回应公众的好奇。上官婉儿生前应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在4月28日公开展出的《唐昭容上官氏墓志》(下称《墓志》)中,关于“太平公主哀

  • 三十六年前,山东安丘“女皇”晁正坤,效仿武则天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晁正坤,出生在山东潍坊安丘,自幼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在她的坚持下,父母送去了学堂学习知识。随着她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她的志向也越来越大。上学期间,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许多女性为了在真正意义上改变男女平等,发起了暴动,这一暴动引起了晁正坤的注意,他决心加入这些运动,以改变父母最初给取得名字,迫切表明

  • 明朝怎样应对因旱灾造成的中原流民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于谦一直在监察御史的任上,官声很好,朱瞻基更加重视于谦。由于中原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此时各省的地方系统,布政司管钱粮赋税,都司管军事,按察司管司法监察,遇到抗税暴动这种事还要三方协调,效率低下。宣德皇帝希望在各地设立一个有权柄的最高地方行政职务,因此选

  • 唐代大诗人李白-《春思》、《秋思》与《思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春思》赏析1.诗词原文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2.诗词难点燕草:即燕地的草,也就是诗词中女子丈夫当兵的地方。秦桑:即秦地的桑树,也就是诗词中女子自己的居所。罗帷:丝织的围帐。3.诗词赏析李白的这首《春思》道出了一位女子十分思念远在

  • 兵部集体反对,战争仍势在必行:明朝精锐野战部队的葬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原本出征之前,兵部全体极力反对这次军事行动,打头的就是尚书邝埜和左侍郎于谦。邝埜其实是个厚道人,非常清廉,同在官场的亲儿子送他一件夏天穿的薄衣服他都不收,结果在64岁的时候倒了霉,被王振强迫随军出行,最后死在阵上。此时明朝行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以及最精锐的野战部队,一瞬间都葬送在土木堡的荒地里,留

  • 武则天跟高宗李治生了6个孩子,为何跟李世民12年却没有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的生育能力并没有问题。她再嫁唐高宗李治之后,一共生了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四个儿子,以及安定公主、太平公主两个女儿,共6个孩子。排除了武则天的原因,再来看看太宗李世民的问题。武则天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入宫,获封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当时,武则天年仅14岁。太宗李世民呢,

  • “碎金巷”“碎银巷”的由来:宋朝的每一条街巷,可能都有金银器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金银器不再局限于王公贵族所有,城市平民成为主要使用者,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庶民和酒肆妓馆,都会使用金银器皿。宋代饮酒之风自上而下风行,城乡酒肆林立,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档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奢”。生意不错、财力允许的小酒楼,也会使用银盘盛放果食,以招揽顾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