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任见:武则天为何要组建北门学士集团

任见:武则天为何要组建北门学士集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343 更新时间:2024/1/15 21:20:08

任见:武则天为何要组建北门学士集团-《大唐上阳》235

《大唐上阳》第四卷

第五十九章 马厩藏祸

李贤在《黄台瓜辞》诗里,把自己和几个兄弟比喻做瓜,把母后武照比喻成了瓜农。当然不是比喻李治,李治每次都是站在瓜田边的那个人。

摘一个瓜,犹可容忍,别的瓜可能得益,再摘再摘,最后将只剩瓜秧子。

李贤希望母后不要一摘再摘几个可怜的瓜。此诗真伪,不好断定,但李贤的忧虑是实际存在的,也是让人陪着伤感的。

李贤的忧虑是不是有理由呢?母后是不是还要对他动手呢?

235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去。

黄台下种着一地瓜,成熟的季节,蔓上结了一串串。摘去一个,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再摘一个,眼见得瓜就变少了。摘掉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你就只剩秧子了。

这首诗,叫《黄台瓜辞》 ,流传很广,据说是太子李贤作的。论其意旨,似可与三国时期魏国皇子曹植的《煮豆燃萁》相媲。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锅里煮着豆子,想做豆腐脑呢。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它们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李贤在《黄台瓜辞》诗里,把自己和几个兄弟比喻做瓜,把母后武照比喻成了瓜农。当然不是比喻李治,李治每次都是站在瓜田边的那个人。

摘一个瓜,犹可容忍,别的瓜可能得益,再摘再摘,最后将只剩瓜秧子。

李贤希望母后不要一摘再摘几个可怜的瓜。

此诗真伪,不好断定,但李贤的忧虑是实际存在的,也是让人陪着伤感的。

李贤的忧虑是不是有理由呢?母后是不是还要对他动手呢?

前太子李弘的死,对李唐皇室已是个沉重打击。但是很快册立了新太子李贤。李贤身体健康,文武双全,万众瞩目,大家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自己也满怀自信。可是,武天后渐渐不满了。

这代人,就是新太子和朝廷中的高层官员,宰相们,由于李贤和众臣的原因,对女性当朝、牝鸡司晨不能接受,如果武照想要继续施展权力,需要克服他们这些障碍。

李天皇病体已成,早晚玩完,已是人所共知的情景。在这种状况下,宰相们宁愿拥护太子成为他们的下一任主人,而不愿撇开太子,簇拥一个皇后。

于是,太子和宰相们自然而然就成了武照的大敌。

前太子李弘的大部分僚属,都兼职宰相。李弘死后,其僚属班子转给了新太子李贤,主力基本上仍是原班人马。因此,两任太子和宰相班子,前后一样,形成了分割不开的一体。

武照对宰相班子是早有对策的,挖宰相府的墙角,在老臣许敬宗退休就开始了。

许敬宗离开岗位,武照就忽然感到缺股少肱,外廷乏力。

皇后是无法公开插手宰相任免的,于是她就效法第一任丈夫李世民招纳“秦府学士”的做法,建立实质上的私人内阁“北门学士”集团。

当时朝臣上班,皆走南门入宫进殿,而这些学士在禁中办公,所以走北门,也就是玄武门,因而被称为“北门学士” 。

北门学士,是武照亲自选拔的一帮资历较浅的文人。由于资历较浅,一朝进入禁中,就非常卖力,为她效劳。

北门学士前后编纂书籍一千多卷,最著名的是《臣轨》 ,教导臣子绝对忠诚于君主,和李世民写给李治的《帝范》 ,珠联璧合,成为双宝。

武照虽是一介女流,却十分懂得养兵和用兵的关系。北门学士就是她养的兵,付出足够的耐心,培养人才,等待时机,让他们慢慢地走上宰相的岗位。

北门学士皆是没有参政资格的文臣,作为武照的秘书班子,无力挑战宰相的权力,但是宰相队伍是会发生人员更替的。一旦有人退休,武照就设法塞一个自己的人进去,而且提升,擢拔,进队伍加登高,他们自然会感激涕零,忠诚于武天后。

对付宰相队伍,武照是有战略和战术的。对付太子,作为母后,她怎么做呢?

前太子李弘,像父亲。体弱多病,还有个抑郁症,相对而言,较好对付。李贤不一样,他像母亲。李贤和武照一样聪明,也像母亲一样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李贤小时候,学习《论语》 ,读到“贤贤易色”一句,大为感慨,反复吟诵。

所谓“贤贤易色” ,是要贵族分子重视贤德,轻视美色。

李贤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他的,教导他不停地更换美色,恣意享乐。

在生活中,李贤也是开化很早的一类少年。皇子周围,美色成群,她们常年寂寞,以征服皇子和被皇子征服为能事,“雌雄合体”愈早愈好。

小小年纪的皇子,刚学会竖起武器来,周围的美色们即寻找机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吸纳皇子,为他生儿育女。所以李贤很早就有了子女。

身体强健、心智卓越的太子李贤,是武照的不好对付的敌手。

武照宠信的术士明崇俨遇刺身亡,人命大案轰动洛阳,为武照送来了调查东宫的借口。

有人说,明崇俨为奉迎天皇和天后,役使鬼神过于苛刻,半夜走出内宫,就被鬼杀了。这是糊涂蛋的看法和说法。

政治敏感的人另有观点。明崇俨的死可能和谁有关?

天后宠爱和使用明崇俨,谁最见不惯,谁最有可能反对?太子?会不会?是不是?

唐廷立案调查,满城搜捕杀人凶手,但是嫌疑犯始终不见踪影。

凶手不可能在外边,武照心里明白这个。但是她必须先命专案组在洛阳城里找。洛阳城找不到,再逐步缩小包围圈。即使搜查太子东宫,也要有借口,也要将搜查圈子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套在目标上。

隐忍不发,跟踪调查,是武照的拿手好戏,她擅长的就是处心积虑,捕捉战机。

李贤,政治上稚嫩,谋算上笨拙,对方出乎意料的沉默,使他稳不住神了,渐渐地生出了一些不安和恐惧。

李贤想借酒消愁,借酒排除不安和恐惧。然而,真的需要酒解决问题的时候,酒却是不行的。结果仅仅是酒量变大了而已。

酒量增加后,常常喝得红脸胀头,和身边的侍女们戏谑,觉得侍女们也不够刺激时,和原本喜欢的宫奴赵道生搞起了不正常的关系。同床共枕,俨然一对情侣。

在酒席上,李贤每每要赵道生担任小丑角色,表演得好,随意赏赐给他大量金银财宝。

东宫正常的状态改变了,侍臣们都被疏远了。

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东宫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进谏:“如今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殿下应当自重才是。”

可是,太子李贤已经听不进任何谏言了,纵情声色,越发过分。

武照经由情报网,知道了太子的相关信息,命令近臣上奏李治。由李治同意,武照开始立案调查太子的种种不规矩行为。

关涉太子,专案组成员的级别当然不能太低,至少得由宰相披挂上阵。

当时的宰相一共八个,有三个是武照提拔上来的,和太子都没什么关系。其中有一个叫裴炎的,拜相前秩级很低,仅为四品。他们能够走上高级领导岗位,全系武照所赐,对于她自然感戴有加,知恩图报。尤其是在他们站稳脚跟之前,都是武照的真正的同盟军。

提拔低品级官员,组建自己可以号令的干部队伍,一向是武照所擅长的,自向李治上奏了《建言十二事》之后,更是步伐趋快,收获硕大。

现在,武照需要自己的力量行动了,奏明李治,小会决议,由新宰相裴炎、薛元超和一位御史大夫高智周,组成一个专案组。

既然是东宫风化案,就要查实生活作风问题。

李贤的同性情人赵道生被控制起来审问。大刑伺候一场之后,赵道生扛不住了,不仅供出了和太子之间的非法关系,还在办案人员诱使下,企图立功赎罪,把刺杀明崇俨的罪过揽在了自己和同伙身上。

于是,太子宫更多的宫奴被捕,太监们脑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为了保命,在审讯中,怎么引诱怎么答话。

案子的性质变了,从一般的“同性恋”风化案上升到了严重的谋杀案。

既然是谋杀案,除了杀人犯的供词、证人的证词,还要找到犯罪工具才是。那就赶紧搜查,寻找凶器。

搜查太子府,结果有了更加惊人的发现——在东宫的马厩之中,居然搜出了几百领黑金甲胄。

按照唐律规定,为了保障安全,任何人不得收藏武器和甲胄。这些武备资源,必须交给专门的机构即军械署保管。军队需要的时候领取,用完后查验损耗,余数归还。私藏武器和甲胄是犯了大法的事情。

当然,律令是律令,执行是执行,制度规定和实际运作,往往存在差距。有些军事单位,用完了武器,不一定及时归还,放在了别的所谓安全的地方。

太子的东宫有少量武装,外出狩猎什么的又不是打仗,老是到军械署借借还还,纯为啰嗦,因此存着一定数量的武器甲胄并不算太离谱。

但是,专案组是武照的,惟武照马首是瞻。

武照认为,东宫私藏铠甲,便是阴谋夺权,决定把谋杀案再升一格,定性为谋反案。

这个结果把李天皇也打懵了。

李贤已经是太子了,天下迟早都是他的,他为什么要谋反呢?

李治难以理解,难以相信。他又一向喜欢李贤。因而不同意以谋反罪来处置李贤。提出是否再平静地问一问太子,到底是怎么想的,马厩里的甲胄是做什么的。

但是,武照断然反对饶恕李贤,说:“身为人子,心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宽赦也!”

“大义灭亲”了。八月二十二日,李天皇和武天后废李贤为庶人,派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押送李贤到长安,囚禁起来。

从东宫搜出来的黑色甲胄,被运往洛阳天津桥南的广场上,示众后,全部焚毁。

洛阳民众咸来围观,远远看着冒出的黑烟,接着是惨烈中带着一丝哀怨的火焰。

太子洗马刘讷言,“先马” ,就是太子出门狩猎的时候,骑马走在太子前面开路的小官,曾经撰写《俳谐集》献给李贤。现在,《俳谐集》也被搜查了出来。

李治十分恼怒,说:“用《六经》教人,还恐怕不能感化,竟然进献此类垃圾小品剧本,以鄙俗杂说戏谑取笑,哪里有辅导太子的意思?”

刘讷言于是被流放振州,海南三亚西边的荒凉海滩上。

最可怜的,是李贤的下属之一,典膳丞即后勤事务长高政。

高政的祖父是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因为长孙无忌的事情,高家已经受了不少牵连,有如惊弓之鸟。现在,高政又卷入太子谋反案了。怎么处理呢?

武天后轻描淡写地说:“得了,高家也是朝廷旧勋,祖先都是功臣,交给他父亲,让他父亲自己教训责罚他吧。”

早就吓破了胆的高家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诚,决定用最残酷的方式和高政划清界限。高政刚一进门,他的父亲左武卫将军高真行就抽出佩刀刺进他的喉咙,紧接着,高真行的哥哥户部侍郎高审行又一刀捅进他的小腹,高政鲜血淋漓,肝肠流出,倒在地上,高真行哥哥的儿子高璇又砍下他的脑袋,然后把无头尸体抛弃在路上。

人性的懦弱、罪恶,与在高压下求生的愿望,表现得太过分了。高家真乃一窝衣冠禽兽啊。

李治听悉高家发生的杀人案,极为生气,贬高真行为睦州刺史,贬高审行为渝州刺史。

睦州,系今之浙江建德。渝州,即今之山城重庆。

既然是谋反,必定有党羽。于是,一系列对武照进一步提升势力不利的人都被牵连进来了。

几位支持太子的宰相都被调离了岗位,一批和李贤有联系的宗室被流放各地,甚至被逼死。其中,东宫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被贬为普州刺史。三品东宫大员成了四川安岳的地方干部。

太子东宫僚属,个个痛哭流涕,认罪伏法,右庶子,太子宫事务署长李义琰哭得最痛,流涕最多,受到舆论的称赞。

案件牵连最远的人物是苏州刺史、曹王李明和沂州刺史、蒋王李炜。他们被控都是李贤的党羽。

李明是李天皇的小叔之一,李炜是李天皇的大侄子之一。

小叔被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大侄子被流放到道州——今湖南道县,均在地方警察管制下生活。

专案组成员都立了大功,受到嘉奖。宰相裴炎升任侍中,薛元超升任中书令。

薛元超是太子宫左庶子,政务署长,又是专案组成员,没有治罪,还立了功。薛元超手舞足蹈,拜谢皇恩。

经过大清洗,太子李贤被废,其势力被肃清,武天后的权威也牢不可破地树了起来。

巴黎雷欧: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的法律保护

任见:裴行俭被贬西域大漠的利弊

任见:武则天与神汉明崇俨的秘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雪山老祖布阵困清军,年羹尧为何请教皇不请如来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晚期出现了一部章回小说叫《平金川》,这部小说是一部魔幻小说,若是从其玄幻及文学艺术来看,可与著名的《封神演义》相比美,但这部小说却是中国古神话小说中的另类。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它有点土洋结合,在小编看来,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崇洋意识。《平金川》即《平金川全传》,又名《年大将军平西传》,作者张小山(生卒

  • 东晋古墓出土诡异酒杯,怎么喝都喝不完,全世界仅3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诗人李白在《襄阳歌》诗中提到,“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让不少考古学家好奇,鹦鹉杯究竟是什么样的酒器,直至1965年,南京象山发现东晋贵族古墓,里面出土一件鹦鹉螺实物,才解开众人心中的疑问,而墓主人是东晋宰相王导后裔,也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叔伯兄弟“王兴之”。华中师范大学

  • 李世民见柴绍的弟弟确实能飞檐走壁,连忙说:此人不能留在京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人们都说驸马柴绍的弟弟身手矫捷,纵身向身跳跃,就像飞起来一样,一下就出去十多步。说他飞身上城墙,踩着城墙的砖就上了,直至女儿墙,根本不用手扶。又说他到大佛殿,用脚踩着殿柱就能爬到大殿的檐头下,然后,抓住房檐下的椽子,一翻身,就到了大殿房顶了。人送外号“壁飞”,当时可能还没有飞檐走壁这个词儿。这

  • 唐朝灭亡后的两个尾巴王朝:后唐、南唐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有两大“黄金帝国时期”,也就是秦汉和隋唐。汉唐疆域广大,国祚绵长,影响力空前。泛泛言之,汉朝影响力多在国内,唐朝影响力扩展至国外。有意思的是,汉朝(包括两汉)和唐朝在灭亡后都有一个尾巴王朝。所谓尾巴王朝,就是大型王朝结束统治后,其后裔或者是冒充后裔依然用前朝国号控制部分地区与新朝进行抗争

  • 乾隆发现古画创作之地,与画对比后大怒,下令封存永不得再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边观看景色,边在心里想着,突然他明白了,这不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吗?《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鹊华”就是乾隆皇帝眼前的鹊山和华不注山。想到这里,别提这乾隆有多高兴了,自己竟然发现了历史上著名大画家所画的自然景观的原型。可他看着看着却觉得有点不对劲,便立即命人快马

  • 论调风弄月,曹雪芹与兰陵笑笑生,谁更懂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传统儒家大义和纲常伦理,金瓶梅和红楼梦称不上格调高雅的书籍,两部书中都有描述大量男女纠葛的情节,与封建伦理完全相悖。若不是时代进步带动思想开明,两部奇书很有可能一直掩埋在历史的“封印”中。刚才说过,金瓶梅和红楼梦的素材来源风花雪月,笔者不禁想起一个话题:若是论调风弄月,曹雪芹与兰陵笑笑生,谁更懂

  • 孔明八卦阵,刘裕却月阵:古代这些千奇百怪的军阵,真的无敌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两宋之际,岳飞在名声不显时,与宗泽的对话中,将军阵当成了兵法运用的前提。岳飞认为,在行军作战时,只有制定军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灵活运用,才是作战取胜的根本。而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小说演义还是正史纪传,都不断有如八卦阵、却月阵等千奇百怪的军阵不断出现,历千年

  • 让中华文明倒退最厉害的朝代,是元朝还是清朝呢?答案显而易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说一下元朝,元朝入住中原的统治是残暴的,蒙古人执政期间死了多少人,由于数字太多庞大的原因,所以咱们就在这里不多说什么了。但是,即便是蒙古人的统治很残暴,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控制人的思想,简单直白的来说无非也就是用武力来让你屈服罢了,自然也有很多人不屈服于武力的,所以蒙古人的统治下才会死那么多的人。其

  • 东晋门阀士族消亡史:熬死桓温,不过是最后的挣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士族中国从秦代到汉代,都是皇权独尊。皇帝是王朝唯一的主人,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帝。在皇权之下,又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和官僚制度。全国划分为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郡以上,又逐渐增加了州一级,全国划分为十多个州。到东汉,进入官员序列最重要的途径,是先在地方郡、县担任小吏,他们由地方官选

  • 和珅贪875亿让人惊叹,但他更甚,却官运亨通权倾朝野!还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最后在他的府中查办钱财竟达875亿之多,当时民间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最后结局不得善终,但是大清还有一个人,他贪的比之和珅更甚,但是他却官运亨通还权倾朝野!最后的结局竟得以善终。他就是纳兰明珠,康熙时期的权臣,号称“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成为朝廷重臣后独揽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