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是千古一帝,北宋的问题怨不着赵匡胤
我一直在提一个观点“明朝北宋化”问题。在“千古一帝除秦始皇外谁有资格戴?宋太祖可以,朱洪武不行”一文中,有许多人从疆域角度、对外(这个对外是中国政权内的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含义说,与晚明、晚清时期的对外族入侵是本质的不同)反抗角度反对“赵匡胤是千古一帝”。
问题不是你承不承认!
赵匡胤创立的“文臣治国”,解决了“武将治国”带来的“统治阶层内乱”问题。自宋朝基本上没有发生或“武将乱国”的情况,武将杀皇帝的情况几乎灭绝了。到了明朝甭说武将,就是文臣、宦官、后宫专权情况都没有了。
为什么?就是“文臣治国”。放眼世界,“文臣治国”乃是主旋律。为什么?统治阶层特别是皇帝当然喜欢掌控权力。
其实,“文臣治国”时代在封建社会最完善的是清朝。宋朝作为开端,因为经验不足、外部威胁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皇帝爱好太多。宋朝的“文臣治国”问题非常大,但这个问题还真赖不着赵匡胤。是宋真宗把“文臣治国”玩坏了,宋仁宗时期把“文臣治国的负面问题”固定化。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在“文臣治国”方面并没有“重文轻武”,因为不可能,两位皇帝时期需要武将统一中原政权、收复失地,武将的地位并不比文臣低。赵匡胤、赵光义时期的文武地位关系,其实和唐朝很类似。“杯酒释兵权”只是一种保卫皇权的措施,和过去的杀功臣是一个性质。
那么,为什么“文臣治国”最后变坏了。主要问题是“澶渊之盟”后,因为武将的作用大幅度降低,“重文轻武”政策才逐渐出现,最终成为“重文辱武”。
明朝北宋化很明显,但吸取了教训
正因为有宋朝的教训,明朝宣宗后的思想大内撤(郑和下西洋停止,朱元璋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政策再次被重视)、领土大内撤(撤出除辽东以外的东北以及东南亚半岛)本身就是北宋化体现。这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儒家思想的彻底回归。
明朝对外政策上也是实行“防守”政策,例如弘治皇帝开始的“九边种树”政策,就是北宋的“宋辽边境种树”的翻板。到了嘉靖时期,明长城、守城士兵、大树、佛郎机铳炮成为“防御体系”的四个支柱。
那么,明朝的“南北两京制度”也是这种“北宋化”的表现之一。
北宋的统治就是利用金钱、地位收买文人报效朝廷,明朝的“北宋化”因为有北宋的教训显得更为理智。南京的设置在给官员养老、锻炼行政能力外,将其作为监控南方社会稳定、震慑藩王的作用也很明显。
宣宗时期虽然思想大内撤,他也实质上否定了其父仁宗迁都回南京的政策。但明宣宗时期南京的地位并没有降低反而提高。原因主要就是针对汉王、赵王。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南方藩王也不得不防。由此,郑和作为南京留守率领着两万多精锐部队坐镇就是一种威慑。
明宣宗之后,藩王造反的可能越来越低,南京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南京的军事力量功勋家族化越来越明显。南京的部分军事力量一直为魏国公徐达的后人所把持,只是到了最后一任魏国公徐文爵才没有继承军事权柄。
南京失去京师地位后,它的军事力量一直没有放松,其留在南京的所谓六部其实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当时的南京,虽然失去统治中心地位,但许多勋贵及其后人都留在南京。这些人的正面作用也没有,主要就是促进“畸形消费”发展——以青楼为代表的娱乐业、色情小说为代表的文化业发展非常繁荣。
南京作为一大批功臣之后、官员养老之地,明朝其实也是一种物质反馈换取对皇朝的忠心而已。这和北宋的操作手段完全一致。
宋太祖天下是靠捡漏?如果是,秦汉唐明清哪个不是得便宜
宋徽宗、嘉靖和万历,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借鉴意义
苏联历史中谁最关键?列宁奠定基础,斯大林则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