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朱元璋不怕这些人造反吗?不怕吗?首先,杀又不是一波波地杀,总有人会心存侥幸。像冯胜、傅友德这样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和皇帝近心存侥幸。其次,自己的儿子们已经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
儿子们大了,北元也失去了威胁,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屠戮功臣时间分析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时间主要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主要诛杀文臣。但胡惟庸只是一个引子儿,他背后的李善长才重要。对付李善长不是小事情,必须要等待时机。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后,朱元璋才开始向功臣之首李善长下手。
因为李善长的地位极为重要,一直到二十五年(1392年)才诛杀完第一批武将。相反,第二批诛杀武将蓝玉集团相对要简单得多。
北元威胁丧失后,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行了第六次北伐,恰好是已经下定决心斩杀武将集团。
第一批被斩杀武将集团的人们,总体上说,是跟随朱元璋最久远的人,例如李善长、赵庸、陆仲亨、费聚、陆聚、唐胜宗、郑遇春、黄彬等人,这些公侯都是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而这批人例如赵庸等人,死前还跟随着朱棣进行了第七次北征蒙古。
在这次朱棣被朱元璋盛赞,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朱棣在日后给自己粉红,其实,这倒可能是真的,是朱元璋在真心夸赞自己的儿子并不比武将集团差,对自己内心中自己的儿子们是否能比得上功臣集团们的忐忑打气儿。
第一批武将被诛杀完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进行了第二批诛杀武将案,也就是蓝玉案。
第二批武将在第六次北伐时获得了巨大成功。朱元璋本以为第一批武将被诛杀完毕后,这批武将应该知道收敛。但因为蓝玉更加不好管教。所以,他们在走上了最成功时刻,反而进入被宰杀状态。
到了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第八次北伐蒙古的时候,朱元璋子弟们终于展露头角!也就是说,朱元璋正式完成“功臣与诸子”的调换。
朱元璋的八大公子——1387年,诛杀功臣正式开始;1395年,最终结局
朱元璋共有26个公开承认的儿子,其中两个夭亡,有24个成年儿子,可以说已经不少了。除了太子外,23个藩王作为保护太子、保护天下的保障已经足够了。这是朱元璋开始准备大规模诛杀功臣的1387年就已经盘算好的了。
当然,他在那个时候只有23个儿子,其中1个夭折,1位太子。但剩余的21位仍都是他可以用来制衡武将的武器。其中,21个儿子中,已经有10个儿子可以立刻派上阵仗了。
太子朱标(1355年—1392年5月17日)就不用说了,国之贰君也是重器,因此,不可轻易示人。老九朱杞1370年出生,可不到一年就夭亡。那么,朱元璋就有了八大公子。1387年是,他们都已经17岁,完全可以上阵杀敌、指挥军队了。
朱标之后就是八大公子(成为公子的标准就是有兵权至少要就藩):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朱(1358—1398)、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橚(1361年—1425年)、朱桢(1364年11月29日—1424年)、朱榑(1364年—1428年)、朱梓(1369年10月6日—1390年4月18日)。老十朱檀(1370—1389年,吃丹毒发)。
到了诛杀蓝玉集团的时候(18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又有7位朱元璋之子长大成人就藩成功,他们是:朱椿(1371年—1423年)、朱柏(1371年—1399年)、朱桂(1374年—1446年)、朱柍(1376—1419年)、朱植(1377年3月24日—1424年6月4日)、朱栴(1378年2月6日—1438年8月23日)、朱权(1378年5月27日—1448年)。
八大藩王都有谁
由此,护卫大明的八大藩王也就出现了,他们是:
秦王朱樉建藩陕西西安府;晋王朱棡建藩山西太原府;燕王朱棣建藩国北平;代王朱桂建藩国山西大同府;肃王朱楧建藩国甘肃平凉府;辽王朱植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庆王朱栴建藩宁夏韦州;宁王朱权建藩在大宁卫(今内蒙宁城西)。
上述八大藩王都居北部边塞之地,同时,掌控着大明最精锐的部队。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天下将彻底远离“功臣武将集团”的威胁。
也确实,朱元璋做大了。傅友德的一句,不就是我们父子的人头嘛,给你。扔了儿子的人头,自己自刎,朱元璋在借故铲除其家族。
傅友德作为一代功臣名将最终也没有因为和朱元璋有着姻亲关系而逃离既定的归宿!
1394年,替换还没完毕!
1395年,冯胜,这位一生以贪财为名的人也没跑了。
朱元璋为何非要消灭北元?因为大明内部仍有许多人心向元朝
洪武八年镇物案与九年空印案有关联,消灭元降臣朱元璋本意
“空印案”就是冤案,郑士利和朱元璋在用不同思维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