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以15子换天下功臣,傅友德:我们爷们的脑袋,送你

朱元璋以15子换天下功臣,傅友德:我们爷们的脑袋,送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773 更新时间:2024/2/7 16:36:44

难道朱元璋不怕这些人造反吗?不怕吗?首先,杀又不是一波波地杀,总有人会心存侥幸。像冯胜、傅友德这样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和皇帝近心存侥幸。其次,自己的儿子们已经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

儿子们大了,北元也失去了威胁,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屠戮功臣时间分析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时间主要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主要诛杀文臣。但胡惟庸只是一个引子儿,他背后的李善长才重要。对付李善长不是小事情,必须要等待时机。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后,朱元璋才开始向功臣之首李善长下手。

因为李善长的地位极为重要,一直到二十五年(1392年)才诛杀完第一批武将。相反,第二批诛杀武将蓝玉集团相对要简单得多。

北元威胁丧失后,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行了第六次北伐,恰好是已经下定决心斩杀武将集团。

第一批被斩杀武将集团的人们,总体上说,是跟随朱元璋最久远的人,例如李善长、赵庸、陆仲亨、费聚、陆聚、唐胜宗、郑遇春、黄彬等人,这些公侯都是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而这批人例如赵庸等人,死前还跟随着朱棣进行了第七次北征蒙古。

在这次朱棣被朱元璋盛赞,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朱棣在日后给自己粉红,其实,这倒可能是真的,是朱元璋在真心夸赞自己的儿子并不比武将集团差,对自己内心中自己的儿子们是否能比得上功臣集团们的忐忑打气儿。

第一批武将被诛杀完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进行了第二批诛杀武将案,也就是蓝玉案。

第二批武将在第六次北伐时获得了巨大成功。朱元璋本以为第一批武将被诛杀完毕后,这批武将应该知道收敛。但因为蓝玉更加不好管教。所以,他们在走上了最成功时刻,反而进入被宰杀状态。

到了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第八次北伐蒙古的时候,朱元璋子弟们终于展露头角!也就是说,朱元璋正式完成“功臣与诸子”的调换。

朱元璋的八大公子——1387年,诛杀功臣正式开始;1395年,最终结局

朱元璋共有26个公开承认的儿子,其中两个夭亡,有24个成年儿子,可以说已经不少了。除了太子外,23个藩王作为保护太子、保护天下的保障已经足够了。这是朱元璋开始准备大规模诛杀功臣的1387年就已经盘算好的了。

当然,他在那个时候只有23个儿子,其中1个夭折,1位太子。但剩余的21位仍都是他可以用来制衡武将的武器。其中,21个儿子中,已经有10个儿子可以立刻派上阵仗了。

太子朱标(1355年—1392年5月17日)就不用说了,国之贰君也是重器,因此,不可轻易示人。老九朱杞1370年出生,可不到一年就夭亡。那么,朱元璋就有了八大公子。1387年是,他们都已经17岁,完全可以上阵杀敌、指挥军队了。

朱标之后就是八大公子(成为公子的标准就是有兵权至少要就藩):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朱(1358—1398)、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朱橚(1361年—1425年)、朱桢(1364年11月29日—1424年)、朱榑(1364年—1428年)、朱梓(1369年10月6日—1390年4月18日)。老十朱檀(1370—1389年,吃丹毒发)。

到了诛杀蓝玉集团的时候(18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又有7位朱元璋之子长大成人就藩成功,他们是:朱椿(1371年—1423年)、朱柏(1371年—1399年)、朱桂(1374年—1446年)、朱柍(1376—1419年)、朱植(1377年3月24日—1424年6月4日)、朱栴(1378年2月6日—1438年8月23日)、朱权(1378年5月27日—1448年)。

八大藩王都有谁

由此,护卫大明的八大藩王也就出现了,他们是:

秦王朱樉建藩陕西西安府;晋王朱棡建藩山西太原府;燕王朱棣建藩国北平;代王朱桂建藩国山西大同府;肃王朱楧建藩国甘肃平凉府;辽王朱植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庆王朱栴建藩宁夏韦州;宁王朱权建藩在大宁卫(今内蒙宁城西)。

上述八大藩王都居北部边塞之地,同时,掌控着大明最精锐的部队。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天下将彻底远离“功臣武将集团”的威胁。

也确实,朱元璋做大了。傅友德的一句,不就是我们父子的人头嘛,给你。扔了儿子的人头,自己自刎,朱元璋在借故铲除其家族。

傅友德作为一代功臣名将最终也没有因为和朱元璋有着姻亲关系而逃离既定的归宿!

1394年,替换还没完毕!

1395年,冯胜,这位一生以贪财为名的人也没跑了。

朱元璋为何非要消灭北元?因为大明内部仍有许多人心向元朝

洪武八年镇物案与九年空印案有关联,消灭元降臣朱元璋本意

“空印案”就是冤案,郑士利和朱元璋在用不同思维进行对话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时南京何价值?这要从千古一帝赵匡胤说起,培育忠心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为什么是千古一帝,北宋的问题怨不着赵匡胤我一直在提一个观点“明朝北宋化”问题。在“千古一帝除秦始皇外谁有资格戴?宋太祖可以,朱洪武不行”一文中,有许多人从疆域角度、对外(这个对外是中国政权内的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含义说,与晚明、晚清时期的对外族入侵是本质的不同)反抗角度反对“赵匡胤是千古一帝

  • 李建成不是平庸之人,为何会被无名小卒出卖,最终让李世民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明确实是一个有勇有谋、文韬武略的君王。太子李建成比起他来,稍微逊色一些,但是翻阅典籍,发现李建成其实也并没有影视剧中演的那么不堪。作为太子,不学无术是不可能的,反倒文韬武略也甚是精通的。那么为什么身为太子,自己也不是平庸之辈,为什么会被李世民占尽先机?最后竟然死在了玄武门之变之中?其实,玄武门之

  • 李世民手下大将程咬金,真的是只会三板斧的莽汉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对程咬金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傻憨憨、又高又壮有力气、心地善良又孝顺、只会三板斧。程咬金只会三板斧的典故尤其经典,《隋唐演义》中说,程咬金做梦梦到神仙教了他三十六路天罡斧,而程咬金醒来后只记得其中的三板斧,分别是掏耳朵、挖眼睛、剔牙齿。没临战场不管是神仙还是还是小兵,只用三板斧来回打,而且每次出招

  • 明朝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论朝廷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邱道隆和清朝的乾隆都看出了朝廷存在的价值葡萄牙帝国在占领马六甲藩属国后,通过海盗式掠夺、走私经济等形式,在与中国明朝的交往中看到了巨额利润。从而希望通过殖民占领方式打败明政府,但经过交往他们又迅速改变了主意。葡萄牙帝国系统通过使节建立两国间的“正常经贸关系”,像印度那样逐步殖民。这些阴谋不但被

  • 明朝唯一掌吏部管兵部双尚书,在唾骂中完成军事改革重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嘉靖决定向西方学习武器发展嘉靖之所以决定仿制佛郎机,一方面是因为军方推动;另一方也是明廷发现大明军事力量过于薄弱了。两次对葡萄牙冲突之后,1523年又爆发日本浪人在中国大地横冲直撞的争贡之役。再加上之前的正德朝在1519年的朱宸濠造反。这两次战役也展现出明军的各种问题。因此,明朝无论文武还是皇权都认

  • 历史上的仁君有很多,但五代十国的后蜀末帝孟昶却始终让人意难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后蜀开国)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这一年,原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引兵自立,在蜀中成都府建国后蜀,当上了开国皇帝。孟知祥不是什么割据一方的草莽英雄,而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女婿,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大姐夫。中晚唐时节,中原大地上率先涌出了两位枭雄,一位河南朱温,一位河东李克用。朱温篡唐自立,建立了后梁王朝,

  • 汝窑瓷器 灿若星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汝窑瓷器,在我国辉煌绚烂的制瓷史中占有独领风骚的地位,素有“汝窑为魁”“宋瓷之冠,名瓷之首”之称。李苦禅先生就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民间,也有“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汝窑一片”的说法,由此可见汝窑瓷器的珍惜程度。现在,让我们走入时光隧道,一起领略汝窑

  • 李世民为何一反常态,连杀三位重臣?你看李世民临死前,说了句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李世民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因为一提他,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向玄武门之变靠拢。且无论李世民后来做过啥好事,都习惯性补一刀,“那是他为玄武门之变还债呢”……灭突厥是如此,贞观之治是如此,跟魏征的君臣佳话也是如此。真所谓:玄武门之变是个筐,啥都能向里装。不过这说法有道理吗?当然有!因此就算李世民真能复生

  • 南宋灭亡有多悲壮?十几万臣民集体跳海,8岁皇帝以身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南宋灭亡有多悲壮?十几万臣民集体跳海,8岁皇帝以身殉国,皇陵被挖,头骨被做成法器,两百多万南宋遗民被迫成奴,南宋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 金朝灭亡北宋后为什么没有立刻对中原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金朝在“靖康之耻”后并没有对中原地区实行直接统治,而是先后扶持了张邦昌(伪楚)、刘豫(伪齐)两个傀儡政权来间接统治中原地区,直到“绍兴和议”后才正式直接统治中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金朝虽然从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时就逐渐汉化,但“靖康之耻”时的汉化程度还比较低。与后来的清朝不同,金朝当时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