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兵戎相见到和平共处,透过北宋边关关系变化,谈互利共赢是王道

从兵戎相见到和平共处,透过北宋边关关系变化,谈互利共赢是王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43 更新时间:2024/3/10 11:57:43

在其以后的发展历史中,边关关系的处理在王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刚开始的兵戎相见到后来的和平共处,北宋逐渐认识到边关关系的重要性,只有互利共赢才是王朝生存的王道。

一、北宋兵戎相见的边关关系。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西北吐蕃人数众多,军事力量强大,其居住之地又在北宋的国防线上,澶渊之盟后北宋边防重心西移,西北吐蕃地区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向来有“河西者,中国之心腹”。这里不但地理位置重要,居民也勇悍善斗。他们“材气勇悍”,不惧战斗,出于保家卫国的主观愿望,一遇侵犯,战斗力则更强,正如范仲淹所言:“孰户恋土地,护老弱、牛羊,遇贼力斗,可以藩蔽汉户。”

吐蕃人种族观念很强,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其居住地较偏远,便据险恃远,为保存自己的民族独立及经济利益而不断地斗争,很难用军事力量讨伐征服,纳入统一的中央政权管理之下为宋所用。开边之后,北宋逐渐将全部西北吐蕃地区纳入到中央政府管理之下,在该地设州建军,驻扎军队,但始终未能实现对其直接、有效的控制。

嗢末人本身就是一支吐蕃化了的汉人,有着中原文化的根底,因此才历经变迁仍要求回归中原。至宋,因吐蕃人在唐朝建立了强大的王朝,他们对中原的认同应该说是减少了,更多的是排斥中原王朝,对自己的历史充满一种骄傲和自豪,怀念他们的故国和力图重建自己的国家。

北宋立国之初,就开始了拓地运动,想一举统一吐蕃诸部,遭到了吐蕃部民顽强的抵抗,武力拓边活动一时受挫。宋太祖建隆三年,秦州知州高防在渭北设采造务,筑堡据要害,派卒防守,强取秦州夕阳镇直达临洮抹邦山吐蕃部族的木材,以在京建造宫殿。“岁获大木百万,以给京师。”惹起戎人反抗,于是西戎酋长尚波于帅众来争,颇杀伤卒。

二、北宋和平共处的边关关系。

北宋多次出兵发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宋廷也曾采用过政治上的封官授爵和经济上的赐予。但蕃部贪得无厌,赏赐,不但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也没有使蕃部彻底臣服。之后,更加重视与其贸易,给其好处,变夷为汉,以商养战、以商养国。

北宋时期,北宋与辽和西夏对立,契丹和党项人善于骑射,要在战争中取胜,就必须有足够强健的马匹,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且宋朝随着大规模的开边活动,马的需求日益增多。“夫兵家制胜莫如马,步兵虽多,十不当马军之一”。马如此重要。我国良马产于西北高寒草原地区。“熙河出马最多。”。但北方良马产地又先后为辽金所居,西北良马产地被党项、吐蕃等部所占,养马地尽失,主要依赖与市马。西北吐蕃居住地粮草丰盛,市场广阔,此地又适于野草生长。此地宜农宜牧。因此,就地购买,为宋上上策。

北宋中央财政的六分之五用于军费,还常是捉襟见肘,为了增加收入,政府大力发展贸易,西北吐蕃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可以开拓。正如宋人所说:“招徕远人,可以牢笼遗利,以助边际。”

开边之前,政府每年的收入就有很多。开边之后,交易量更大,收入更多。宋神宗熙宁三年,同管勾秦凤一路与西经略机宜文字王韶言:

“沿边州郡惟秦凤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蕃中货物四流,而归与我者,岁不知几百千万,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欲与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茏商旅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千万贯。”

宋哲宗元符至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在熙河市易司每年得茶课三百万缗,收得军粮足够三十万军马吃三百日。“又况蜀茶岁约三千万斤,除和买五百万斤入熙河外”。宋徽宗时童贯用兵熙、岷,程之邵从茶马司发钱二十万缗佐用度。这些商品输出与巨额收入,皆依赖于与西北吐蕃的交易。

三、从兵戎相见到和平相处的过程。

吐蕃要在强敌林立中生存下去,也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要和宋保持密切的联系,争取在军事上双方配合,在政治上化解争端,在经贸领域内加强合作以满足双方需要。此外,贸易还可以把众多的处于粒子状态的蕃部纳入宋的商品经济之中,从他们手中购买到战马和粮草,促使它们向宋靠拢。

西夏政权建立以后,控制了以河西走廊为通道的传统的中国商路,并对过境商人征收重税,羁留、勒索或劫掠过境商贾,于是商人该走四、五世纪曾经繁荣一时的“土谷浑路。”吐蕃部落所在的许多城镇是这条商路得必经之地,迅速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城镇市场,如青唐、秦州等。宋代出口的主要是盐、茶、绢,这些商品,除了一部分用于消费外,大部分转销到西域诸国,从中获取厚利。西域各国到青唐城贸易,定居在此城的就有“数百家”,青唐富庶的程度令人惊叹。

四、互利共赢才是真正的王道。

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北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一般记载都是“进贡”与“赏赐”的关系,这种进贡与赏赐满足了双方的需求,进贡者谋求政治上的依托和援助,并获得了物质利益。赏赐者将这种贸易看成是一种政治需求大于经济利益的手段,作为安抚边境、结好各政权及各民族的基本国策。如早在汉代西域进“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也正如宋高宗所说,“彼云进奉,实利贾贩。”

贸易的发展,达到了羁縻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当时,贸易之所以能达到此目的,是因为四川输出去的大宗商品是茶叶,这些茶叶广为各民族所需。

宋政府对于吐蕃的朝贡持欢迎和鼓励的方针,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吐蕃诸戎以马来献,上召其酋长对于崇政殿,厚加欣慰,赐以束帛。除过此惯例,回赐的物品远远大于进贡的物品外,北宋政府的赏赐、俸赐、诏赐也较为丰厚、频繁。对朝中的假冒伪劣品不但不予以没收、惩处,却照样给予赏赐。

官府经营贸易,基本实现了北宋的战略目标,如使番部生活安逸,避免了大规模的蕃部反抗及入境进犯,部分时候成功地实现了联蕃制夏;购买到了大量的战马和粮草,及时地补充了军需,垄断所取得的高额利润,弥补了些军费的不足,使得北宋能够重整骑兵队伍,有效抵制了辽、夏的进攻,保证了北宋的国防安全。

五、总结。

我国自古“重农抑商”,但是在个别朝代,商业也很是发达。北宋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需要,使得商业有所发展,并且与西域实现了商业互通,并成功使边关关系由兵戎相见转变成和平相处,尽管这其中有很多艰难,但是双方最终都在通商中受益。

商业的发展互通不仅使得北宋边关关系变化,并且在各个层面上都受益颇多。北宋商业发展对于边关关系的示对今天我国的“丝绸之路”的建设也提供了借鉴。今天我国的“丝绸之路”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更为深远的意义。商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融合、互通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12年,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据说是武则天的美貌和聪明伶俐,吸引到了李世民,李世民害怕武则天旁落,就赶忙把武则天抢到了手中。武则天进入宫中以后,以才人的身份伺候了李世民12年,然而这12年当中,武则天却没有为李世民诞下子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李世民的身体不行,又或者是武则天没有生育能力。这显然都不对的,要知道李世民一生有

  • 农夫家中牛舌头被割,包拯叫他回去卖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的就是包拯包青天。民间传言他是天上文曲星降世,能够“日断阳间夜断阴”,额头上的月亮就是他去往阴间断案的通行证。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包拯形象,通常都是一个黑脸大汉额头正中间上顶着一个弯弯的月亮,然而真正的包拯并不是那样的,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 唐高宗本打算废掉武则天,武则天演了一出戏,结果两个人一起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按照坊间的说法,即便武氏再怎么有野心,如果不是唐高宗软弱昏懦,一个出身寒门的女人,怎么也不可能从一个不知世事的小宫女,一跃而成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一代女帝。但事实却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英明果决,个人能力极强。武则天能有后来的成就,完全是李治故意为之。三言两语绝杀长

  • 二八定律下大明王朝,几十万宗室吃垮朝廷,灭亡已是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度被网友认为大明不亡中国在近代不会落后于世界。可见明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那么明朝既然如此强大,为什么会亡了呢?有的人会说,明朝党争太激烈;也有的人说,明朝阉竖权力太大,全被那些太监给糟蹋了;还有的人说明朝皇帝各个奇葩,不干正事等等。有一个角度其实更值得思考

  • 公孙策堪比包拯的诸葛亮,包公为何要把他推上虎头铡,原因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一提到包拯的大名,大家都会想到公正严明、执法如山的形象,再加上包公脸黑,额头上的月牙标志,“包青天”的形象立马就会在脑海中呈现。在有关包拯的影视剧中,他身边一直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武力超群的展昭;另一个则是博学多才的公孙策。不论是包拯与展昭还是公孙策与包拯,他们三个人都是

  • 武则天的欲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来的唯一女帝,武则天可谓是集美貌、才华、手段、武艺于一身的千古奇女子。但是人们对武则天的关注点大部分都在她的成就上,钦佩她的行为,而对武则天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视而不见。那么武则天的欲望到底有多强,咱们详细的扒一扒。1.好胜欲《旧唐书·吉顼传》中武则天的一段自叙:太宗有名马狮子骢,

  • 唐朝皇室姓李,李白也姓李,为何他至死都不敢公开自己真实身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王朝,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甚至因为受到了胡文华的影响,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开放的王朝。而经济一旦繁盛起来,文化就开始随之兴盛。 唐朝,也是历史上文化艺术巅峰的王朝。但是即使是这样包容,开放的王朝。仍旧还是脱离不开封建社会的本质,这还是一个讲究出生,注重门第,婚姻也讲究门房

  • 从宋夏战争中“铁鹞子”的表现,谈西夏的兵器制造及管理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032年,西夏首领李德明卒,李元昊继位,开始了6年的厉兵秣马与各种建国筹备。1038年,李元昊筑坛登基,建立大夏国,他要当皇帝,与宋、辽皇帝并肩同齐,而不是向他们俯首称臣。这惹恼了两个超级大国,都要教训这个撮尔小国。1040年,宋发兵讨伐西夏,大军驻扎在宋夏边境,以示恫吓,而元昊底气十足、毫无

  • 武则天1生造了20个字,此时19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驾崩后,没有子女的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期间,唐高宗李治经常前去和她来往,并播下了种子。651年唐高宗李治将其召入宫内,不久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武则天把李治弄的服服帖帖,依靠狠毒的手段成为皇后,甚至干涉朝政,和李治并成为“二圣”。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先后拥立自己的三子李显(中宗)和四子李旦(睿

  • 朱元璋问明朝何时亡?刘伯温只肯说4字,后来果然应验,一字不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刘基刘伯温,明明是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打下万里江山的人物,结果都不提他的文韬武略,就知道提刘伯温各种神鬼莫测、真假难辨的预言。比如在很多故事里,有提到,一次下朝之后,朱元璋把刘伯温留下来,问他明朝国祚有多少年,何时会灭亡,刘伯温推演一番之后,写下了四个字,“遇顺而止”,朱元璋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