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以后的发展历史中,边关关系的处理在王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刚开始的兵戎相见到后来的和平共处,北宋逐渐认识到边关关系的重要性,只有互利共赢才是王朝生存的王道。
一、北宋兵戎相见的边关关系。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西北吐蕃人数众多,军事力量强大,其居住之地又在北宋的国防线上,澶渊之盟后北宋边防重心西移,西北吐蕃地区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向来有“河西者,中国之心腹”。这里不但地理位置重要,居民也勇悍善斗。他们“材气勇悍”,不惧战斗,出于保家卫国的主观愿望,一遇侵犯,战斗力则更强,正如范仲淹所言:“孰户恋土地,护老弱、牛羊,遇贼力斗,可以藩蔽汉户。”
吐蕃人种族观念很强,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其居住地较偏远,便据险恃远,为保存自己的民族独立及经济利益而不断地斗争,很难用军事力量讨伐征服,纳入统一的中央政权管理之下为宋所用。开边之后,北宋逐渐将全部西北吐蕃地区纳入到中央政府管理之下,在该地设州建军,驻扎军队,但始终未能实现对其直接、有效的控制。
嗢末人本身就是一支吐蕃化了的汉人,有着中原文化的根底,因此才历经变迁仍要求回归中原。至宋,因吐蕃人在唐朝建立了强大的王朝,他们对中原的认同应该说是减少了,更多的是排斥中原王朝,对自己的历史充满一种骄傲和自豪,怀念他们的故国和力图重建自己的国家。
北宋立国之初,就开始了拓地运动,想一举统一吐蕃诸部,遭到了吐蕃部民顽强的抵抗,武力拓边活动一时受挫。宋太祖建隆三年,秦州知州高防在渭北设采造务,筑堡据要害,派卒防守,强取秦州夕阳镇直达临洮抹邦山吐蕃部族的木材,以在京建造宫殿。“岁获大木百万,以给京师。”惹起戎人反抗,于是西戎酋长尚波于帅众来争,颇杀伤卒。
二、北宋和平共处的边关关系。
北宋多次出兵发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宋廷也曾采用过政治上的封官授爵和经济上的赐予。但蕃部贪得无厌,赏赐,不但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也没有使蕃部彻底臣服。之后,更加重视与其贸易,给其好处,变夷为汉,以商养战、以商养国。
北宋时期,北宋与辽和西夏对立,契丹和党项人善于骑射,要在战争中取胜,就必须有足够强健的马匹,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且宋朝随着大规模的开边活动,马的需求日益增多。“夫兵家制胜莫如马,步兵虽多,十不当马军之一”。马如此重要。我国良马产于西北高寒草原地区。“熙河出马最多。”。但北方良马产地又先后为辽金所居,西北良马产地被党项、吐蕃等部所占,养马地尽失,主要依赖与市马。西北吐蕃居住地粮草丰盛,市场广阔,此地又适于野草生长。此地宜农宜牧。因此,就地购买,为宋上上策。
北宋中央财政的六分之五用于军费,还常是捉襟见肘,为了增加收入,政府大力发展贸易,西北吐蕃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可以开拓。正如宋人所说:“招徕远人,可以牢笼遗利,以助边际。”
开边之前,政府每年的收入就有很多。开边之后,交易量更大,收入更多。宋神宗熙宁三年,同管勾秦凤一路与西经略机宜文字王韶言:
“沿边州郡惟秦凤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蕃中货物四流,而归与我者,岁不知几百千万,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欲与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茏商旅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千万贯。”
宋哲宗元符至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在熙河市易司每年得茶课三百万缗,收得军粮足够三十万军马吃三百日。“又况蜀茶岁约三千万斤,除和买五百万斤入熙河外”。宋徽宗时童贯用兵熙、岷,程之邵从茶马司发钱二十万缗佐用度。这些商品输出与巨额收入,皆依赖于与西北吐蕃的交易。
三、从兵戎相见到和平相处的过程。
吐蕃要在强敌林立中生存下去,也不能闭关自守,必须要和宋保持密切的联系,争取在军事上双方配合,在政治上化解争端,在经贸领域内加强合作以满足双方需要。此外,贸易还可以把众多的处于粒子状态的蕃部纳入宋的商品经济之中,从他们手中购买到战马和粮草,促使它们向宋靠拢。
西夏政权建立以后,控制了以河西走廊为通道的传统的中国商路,并对过境商人征收重税,羁留、勒索或劫掠过境商贾,于是商人该走四、五世纪曾经繁荣一时的“土谷浑路。”吐蕃部落所在的许多城镇是这条商路得必经之地,迅速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城镇市场,如青唐、秦州等。宋代出口的主要是盐、茶、绢,这些商品,除了一部分用于消费外,大部分转销到西域诸国,从中获取厚利。西域各国到青唐城贸易,定居在此城的就有“数百家”,青唐富庶的程度令人惊叹。
四、互利共赢才是真正的王道。
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北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一般记载都是“进贡”与“赏赐”的关系,这种进贡与赏赐满足了双方的需求,进贡者谋求政治上的依托和援助,并获得了物质利益。赏赐者将这种贸易看成是一种政治需求大于经济利益的手段,作为安抚边境、结好各政权及各民族的基本国策。如早在汉代西域进“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也正如宋高宗所说,“彼云进奉,实利贾贩。”
贸易的发展,达到了羁縻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当时,贸易之所以能达到此目的,是因为四川输出去的大宗商品是茶叶,这些茶叶广为各民族所需。
宋政府对于吐蕃的朝贡持欢迎和鼓励的方针,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吐蕃诸戎以马来献,上召其酋长对于崇政殿,厚加欣慰,赐以束帛。除过此惯例,回赐的物品远远大于进贡的物品外,北宋政府的赏赐、俸赐、诏赐也较为丰厚、频繁。对朝中的假冒伪劣品不但不予以没收、惩处,却照样给予赏赐。
官府经营贸易,基本实现了北宋的战略目标,如使番部生活安逸,避免了大规模的蕃部反抗及入境进犯,部分时候成功地实现了联蕃制夏;购买到了大量的战马和粮草,及时地补充了军需,垄断所取得的高额利润,弥补了些军费的不足,使得北宋能够重整骑兵队伍,有效抵制了辽、夏的进攻,保证了北宋的国防安全。
五、总结。
我国自古“重农抑商”,但是在个别朝代,商业也很是发达。北宋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需要,使得商业有所发展,并且与西域实现了商业互通,并成功使边关关系由兵戎相见转变成和平相处,尽管这其中有很多艰难,但是双方最终都在通商中受益。
商业的发展互通不仅使得北宋边关关系变化,并且在各个层面上都受益颇多。北宋商业发展对于边关关系的启示对今天我国的“丝绸之路”的建设也提供了借鉴。今天我国的“丝绸之路”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更为深远的意义。商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融合、互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