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宗本打算废掉武则天,武则天演了一出戏,结果两个人一起上朝

唐高宗本打算废掉武则天,武则天演了一出戏,结果两个人一起上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849 更新时间:2024/3/27 0:37:30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按照坊间的说法,即便武氏再怎么有野心,如果不是唐高宗软弱昏懦,一个出身寒门的女人,怎么也不可能从一个不知世事的小宫女,一跃而成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一代女帝。但事实却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英明果决,个人能力极强。武则天能有后来的成就,完全是李治故意为之。

三言两语绝杀长兄,不费兵卒登上太子之

大家对高宗的印象大多是软弱但善良的,所以才会被强势的武氏所控制。但实际上,李治子承父业,他在位期间,国力乃唐朝鼎盛,疆土是近三百年来最广阔的巅峰,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贤明皇帝。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因起兵逼宫被太宗废黜。皇四子李泰洋洋自得,哥哥既然立储无望,自然就该轮到他了,为了让李治不掺和进来,他拿汉王李元昌参与造反之事恐吓李治,称李治与其交好就会受到牵连。

太宗在朝堂上察觉自己这个小儿子心事重重,多加询问,李治才怯懦地说出李泰恐吓他的事,还一直在为这个兄长求情。而长孙无忌就在一旁煽风点火,认为立李治为太子可行,因为其性格纯善仁厚。就这样,李治没有耗费一兵一卒,一次借力打力将李泰推离了近在咫尺的神坛,还维护了自己在太宗心里的形象,成功登上了太子之位。

曲线救国武氏封后,整治门阀手段凌厉

登基后的李治遵循父亲的遗愿治理唐朝,却处处受到长孙无忌的掣肘,整个朝廷被门阀贵族垄断,当时李治有心惩治但无处下手,恰逢武则天感业寺与他互诉衷肠,他就顺水推舟将人接回宫里。当时的王皇后就出身贵族,长孙无忌就是王皇后的拥护者。李治有心砍掉关陇门阀的臂膀,第一个下手的就是王皇后。

他在朝廷上有心扶持寒门子弟,但长孙无忌一族把持朝廷晋升已久,很难取得这些寒门的信任,册立出身低微的武则天为后就成了最亮眼的政治信号。但册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在当时受到长孙无忌的激烈阻挠,在此事过去后,李治开始肃清朝堂。反对武氏封后的第一任三朝元老褚遂良被贬出长安。又借臣子之口举报长孙无忌造反,将门阀一族驱逐流放,快刀斩乱麻,没有丝毫顾虑地拿回了朝廷大权,随后又再次以复查之名,逼迫长孙无忌在流放途中自缢身亡。

身患顽疾无奈放权,武后参政收拢重臣

好景不长,在整治完朝堂后,李治患上了不治之症。这种病症名为“多苦风疾”,是李氏家族的遗传病,当年的李渊、李世民以及后世的几位皇帝都患有此症。时常头晕目眩,四肢抽搐,严重时会突然昏厥。李治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处理政务和朝堂奏疏之事受到了巨大影响。

为了不耽误国家政事,李治思来想去决定找一个助手来帮自己处理政事。但有长孙无忌在前,势必就会有外戚在后,而身边的宦官大字不识几个,兄弟中没一个可靠之人,朝堂上也没有可信之人。李治十分头痛,思来想去,也就只能将目光放在后宫当中,武后与娘家闹翻,出身低微,在朝堂之上也没有亲信,又日日都在自己身边,身为女子也无法指染皇权,正是不二人选。

在经历李治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后,武皇后开始为李治批改奏章。她确实颇有见地,总能在批复时切中要害,深得李治的赞赏。没过多久,唐高宗和武皇后对朝堂制度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寒门子弟得到重用,为首的李义府许敬宗位及右相。但这两位重臣早已悄然改变了效忠的对象,随着武氏政权班底一步步扩大,她的野心也日渐膨胀。

本欲废后敲响警钟,风雨垂帘十余年

李治不是傻子,武后势力的迅速膨胀让他有所警觉。当机立断就拿成为武后亲信的李义府开刀。他命上官仪为首的一系列人调查李义府,数罪并罚,直接将这位新任右相贬到蜀地。后宫中也对武氏多有训斥,而上官仪则在前朝开始了弹劾武后之路。李治本就有意打压这个野心膨胀的皇后,连废后诏书都写好了。

武后的情报网遍布后宫,很快就得知了此事。这位皇后闯入李治宫中,从两人初见讲到感业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治本就心软,如今被心爱女子如此哀求觉得十分愧疚,废后的事就被遥遥抛在脑后了。而武皇后自此以后跟随李治一同上朝,十余年来风雨无阻,李治坐在龙椅前,她就坐在垂帘后听政,天下大权不再由皇帝一人定夺,而是夫妻二人一起抉择,史书称“二圣临朝”。

公元683年,高宗病逝,59岁的武则天扶持了两任儿子作为傀儡皇帝,一手剪去了盛世李唐的大部分宗室子弟,在66岁时顺利登基称帝。可以说,武则天能掌握如此大的权力,离不开唐高宗的培养和扶持,他本想借武氏之手打压门阀,却低估了自己皇后的野心。死前没有聪明果敢的皇子可做继承人,最坏结果不过是牝鸡司晨,但李唐江山终有延续,却没想到武氏野心如此之大,做了千古第一女帝。(玉炉三涧雪)

唐高宗本打算废掉武则天,武则天演了一出戏,结果两个人一起上朝

武则天从小宫女成长为一代女皇,竟是老公唐高宗故意为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二八定律下大明王朝,几十万宗室吃垮朝廷,灭亡已是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度被网友认为大明不亡中国在近代不会落后于世界。可见明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那么明朝既然如此强大,为什么会亡了呢?有的人会说,明朝党争太激烈;也有的人说,明朝阉竖权力太大,全被那些太监给糟蹋了;还有的人说明朝皇帝各个奇葩,不干正事等等。有一个角度其实更值得思考

  • 公孙策堪比包拯的诸葛亮,包公为何要把他推上虎头铡,原因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一提到包拯的大名,大家都会想到公正严明、执法如山的形象,再加上包公脸黑,额头上的月牙标志,“包青天”的形象立马就会在脑海中呈现。在有关包拯的影视剧中,他身边一直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武力超群的展昭;另一个则是博学多才的公孙策。不论是包拯与展昭还是公孙策与包拯,他们三个人都是

  • 武则天的欲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来的唯一女帝,武则天可谓是集美貌、才华、手段、武艺于一身的千古奇女子。但是人们对武则天的关注点大部分都在她的成就上,钦佩她的行为,而对武则天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视而不见。那么武则天的欲望到底有多强,咱们详细的扒一扒。1.好胜欲《旧唐书·吉顼传》中武则天的一段自叙:太宗有名马狮子骢,

  • 唐朝皇室姓李,李白也姓李,为何他至死都不敢公开自己真实身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王朝,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甚至因为受到了胡文华的影响,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开放的王朝。而经济一旦繁盛起来,文化就开始随之兴盛。 唐朝,也是历史上文化艺术巅峰的王朝。但是即使是这样包容,开放的王朝。仍旧还是脱离不开封建社会的本质,这还是一个讲究出生,注重门第,婚姻也讲究门房

  • 从宋夏战争中“铁鹞子”的表现,谈西夏的兵器制造及管理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032年,西夏首领李德明卒,李元昊继位,开始了6年的厉兵秣马与各种建国筹备。1038年,李元昊筑坛登基,建立大夏国,他要当皇帝,与宋、辽皇帝并肩同齐,而不是向他们俯首称臣。这惹恼了两个超级大国,都要教训这个撮尔小国。1040年,宋发兵讨伐西夏,大军驻扎在宋夏边境,以示恫吓,而元昊底气十足、毫无

  • 武则天1生造了20个字,此时19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驾崩后,没有子女的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期间,唐高宗李治经常前去和她来往,并播下了种子。651年唐高宗李治将其召入宫内,不久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武则天把李治弄的服服帖帖,依靠狠毒的手段成为皇后,甚至干涉朝政,和李治并成为“二圣”。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先后拥立自己的三子李显(中宗)和四子李旦(睿

  • 朱元璋问明朝何时亡?刘伯温只肯说4字,后来果然应验,一字不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刘基刘伯温,明明是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打下万里江山的人物,结果都不提他的文韬武略,就知道提刘伯温各种神鬼莫测、真假难辨的预言。比如在很多故事里,有提到,一次下朝之后,朱元璋把刘伯温留下来,问他明朝国祚有多少年,何时会灭亡,刘伯温推演一番之后,写下了四个字,“遇顺而止”,朱元璋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鉴赏: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30件宋代官窑 !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狭义的官窑特指宋代汴京官窑和南宋的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由于北宋官窑窑址至今依旧未被发现,以至于是否真实存在这样一个官窑也不能肯定,加之历史上时常汝官部分,所以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具体特征和区别是很难说明的。所以只能对南宋官窑做个大概的阐述,南宋官窑的大致特征是:1、胎有灰白、灰褐两种,胎体由于含

  • 武则天喝醉后同意一小国改名,名字沿用至今,现已成为发达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可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却影响深远。比如今天的韩国,他们受我国明朝影响最大,所以我们看韩国的一些古装电影,就会发现里面的人穿着和明朝时期官员一样。同样的,唐朝时期,我国是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所以有很多外国人来,其中就有日本人,而日本人也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今天日

  • 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局部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局部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局部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局部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局部南宋高宗赵构行书真迹《赐岳飞批剳卷》释文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