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的就是包拯包青天。民间传言他是天上文曲星降世,能够“日断阳间夜断阴”,额头上的月亮就是他去往阴间断案的通行证。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包拯形象,通常都是一个黑脸大汉额头正中间上顶着一个弯弯的月亮,然而真正的包拯并不是那样的,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演员的化妆形象多半来自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只不过因为历史上的包拯铁面无私、清廉正直,是个爱民的好官,所以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被人们神话了而已。或许传说是假的,但是
包公断案是真的有一套
!
包公巧断“牛舌案”
包拯断案的本领,真是高明,且看这
无头无尾的“牛舌案”
,包公是如何抓住真凶的?
某年,包拯在一个安徽天长县内任知县,一日来了一个庄稼老汉,上堂击鼓鸣冤,要求见知县大老爷,那衙役问他,你来告谁?那老汉也不知,只说他家耕地的牛,
今天早上无故就没了舌头
,躺在田间地头里,此时正奄奄一息,此事发生的突然,那老汉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要请知县断一断这个牛舌头是被谁割去了。
衙役上报给包拯,包拯听了也是挠头,现在只知道庄稼地上一头耕牛被割去舌头,其余线索一概不知,如今要
凭空抓住犯人,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此案是必须要审出个结果的,因为北宋时期对于农业是很重视的,一头耕牛是一个家庭十分重要的劳动力,所以朝廷宣布了一个律例不准私杀耕牛。
若是杀了一向以死罪论处,这是为了保证生产力的一项举措
。牛没了舌头,是肯定要死的,
这割舌头的人心思果然歹毒,虽然不直接杀牛,但是造成的后果一样严重。包拯决定来他个釜底抽薪,立即吩咐差人上堂申案。
到了堂上,那老汉将事情的经过又讲了一遍,包大人说了个办法,
把那老汉吓了一大跳。
包拯吩咐他回家一刀把牛宰了,之后该吃吃该喝喝拿肉去卖了换钱也没事,不动声色待着,等到衙门再来传你的时候,就是犯人押解在堂的时候了。
老汉哪见过这样断案的,县官头一个教唆着别人犯法,一个平头老百姓这样回家大喇喇地杀耕牛,
传出去就是祸事临头
。包拯安慰他,叫老汉不用担心衙门会写文书给他,他这是依法杀牛,不会治罪,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的。那老汉听了方才放心,拿着文书回家杀牛。
杀牛的事,很快就被人知道了。又有人击鼓申冤,衙役问他要告的是谁?他说就是那个杀牛的老汉,班头一听,招呼人过来就把他五花大绑起来,扔到堂前交予包公审问。包公上来一拍惊堂木,直接问他:“
是你,割了人家耕牛的舌头,对不对
?”
那人听了心内一惊,“
你怎知是我?不要张口就来。
”包拯笑道:“你若是没做这事,干嘛上赶着天天盯着人家的牛?既然割去人家耕牛的舌头,一定是与那家有仇,你知道牛没了舌头一定会慢慢失血而死,反正这牛他杀与不杀,都是要死,若是他没有胆子上报等着牛去死,你也能告他,若是他心狠一些,直接杀了牛,那么正好中了你的下怀。
所以你左右只用盯着他,今天他主动杀牛让你逮到他的死罪,你顺势就要来告他一状,好治他个死罪,方能解了你的心头之恨!
你究竟认罪不认?”
堂下的人抖四筛糠,最终认罪伏法,包拯果然料得不错,犯人这是前来“自首”啊!但是为什么要割了牛舌呢?恐怕还是得把人都叫到堂上对一对,包拯差人叫来老汉一问,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一念之差
原来都是一念之差惹出的祸事。不过是这两家
,前几日吵架拌嘴,
邻里之间有了嫌隙,可是田间地头里哪能生的出什么深仇大恨,竟然非要别人死了才能解了自己心头的痛快!无非就是一念之差,怒火中烧脑筋绕到了死胡同,所以才定下恶计,偷偷趁人不注意割了老汉家耕牛的牛舌头。
所以就这样因为平常的赌气斗狠,才惹出来这一桩公案,其实都是能退一步就解决的事,非要闹到今日这个地步
,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实在可叹!就这样惹上官司未免可惜。
不过话说包公能断这个毫无线索的“
牛舌案”,
足可见他对人性的把握之深,对于心理研究的透彻。断案断的高明,不费一兵一卒,也不用威逼利诱,等着罪犯自己归案,思维果然巧妙。
包公断案如神的美名逐渐流传开来,这段故事也被放到了
《宋史·包拯传》
中记载,这是一件小事却能纳入史书,其实侧面说明了包公心中是真的有百姓,其他列入史册的名臣伟将,大部分是做了能够安邦定国、富国强民的丰功伟绩,记录包拯的皆是与民相关的,不愧人们称他一句“
青天大老爷
”!
包公的正直形象,深入民心,民间的百姓爱戴他,其实也说明当时的人们深受一些贪官酷吏的迫害,急切希望能够有一个
秉公执政的父母官,
能够在这天地之间为这些小老百姓撑起一片公正的天。
结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这是包拯写下的一首明志诗,他写的就是自己清清白白、刚直不阿的一生,既然出官入仕,就要做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古往今来为官者大多都要高呼一句“为国为民”,然而真正身体力行的却是寥寥无几,人心向来难测,人性不可捉摸,世上人们多得是像割去牛舌那人的一念之差。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