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与辽和西夏连年征战,军事孱弱,为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宋代与辽和西夏连年征战,军事孱弱,为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99 更新时间:2024/4/19 20:58:12

尽管如此,宋代依然被后人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康熙皇帝下金陵南巡的时候,称颂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繁荣似锦,治隆唐宋”。这句话虽然被认为是康熙皇帝收买人心的溢美之词,但通过对比我们能够窥见当时宋朝治下的繁荣景象真是深入人心。而这个连年征战的国度,能维持这种繁荣富足的状态,经济制度的进步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正如著名学者费正清先生所说: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一、统治者的观念转变

在宋代以前历代,基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确立了“耕战制度”,要求国民心中眼中只有两件事:一是种田,二是打仗,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政策不仅给秦国带来了崛起的机会,最终横扫六国,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认为,发展农业能使国库充盈,百姓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是立国之本。而商业,不仅会盘剥农民的财富,其巨大的利润空间还会诱导人们去“舍本逐末”,而且商人流动性大,与外夷通有无,甚至可能泄露机密,增加了统治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于国于民无益。因此,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商品经济在中国一直都存在,并不是什么新事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当然是为了方便交易。只不过,当时对于商业有严格的限制。或者说严格的坊市制度,居民区称为“坊”只能住人,商业区称为“市”专门交易。

宋代以前最具有开放包容特性的朝代唐代,“市”的设置和废止,只能由政府来决定,不存在自发形成的市场,在规定区域以外进行交易的,都是违法行为。并且,“市”的设立严格遵守“建城设市”的原则,如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颁布的《检校市事赦》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也就是说,市的位置和范围必须在州治或者县治的政府所在地附近,普通偏远的地区根本不可能有市。并且交易的时间也被限制在白天固定的几个小时时间,由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盛唐以后虽有夜市,但规模十分有限。

但宋代则不同,宋初太祖赵匡胤就说过:

“多积金, 市田宅, 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

他认为发展商业,可以藏富于民。继赵匡胤之后, 宋太宗赵光义也曾“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而宋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 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在宋代,坊市格局被彻底打破,都城汴京“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偏远地区也出现了自发形成的“草市”或是“墟市”。宋代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里也能充分印证这一点。不仅如此,宋代还出现了比较规范化、规模化的夜市。宋人有“夜夜异调传千载,人人殊态绘百图”之句,可见当时夜市的普遍。

二、外部压力的驱使

当然,宋代大力支持商品经济,也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宋代的最高领导人们脑回路都和其他朝代不同,它还有更加现实的原因。

北宋与辽,在经历了二十五年的硝烟之后才归于平静。然而这份平静的代价就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达成的“停战协议”,作为弱势一方的北宋王朝,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协议达成后,辽宋双方贸易频繁,往来密切。

客观来看,这份“澶渊之盟”也成为了北宋商品经济的重要推手。一来,辽最想获得的是宋的物资,由于辽的通商需求,宋必须开放两国的交易渠道。二来,协议达成后,宋需要每年给辽十万两白银,二十匹绢,而以当时的冶炼技术,如果不鼓励商品交易和仰赖贸易顺差,只依靠农耕,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宋朝,国家财政根本很难负担。而在宋朝,商品交易产生的税收约占国库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已经悄然改变。这也是统治者不得不支持商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一、物质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离不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基层创新。

土地最初都是国有的,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候的土地由统治阶层分配,不允许买卖。但是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受到挑战。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史料记载:

“疆轸相接,半为豪家;流庸无依,率是编户”、“富者兼百万之由,贫者无容足之居”

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在剥夺普通民众生产资料、加剧底层群众生存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记载,宋代的人口规模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达到1.26亿,在中国中国封建史上,仅次于清朝。有大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有富余的劳动力。为了规避土地兼并的弊端,让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充分结合,雇佣制度很自然地在那个时代盛行起来,开垦荒地的面积也自然地扩大了。与其他时候不同,这种雇佣关系更加接近现代。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相对平等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佣户的生产积极性,据统计,宋代农业亩产量是唐代的1.5倍。

与此同时,这种平等雇佣关系还渗透到农业以外的行业。受此影响,宋代的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劳动人民的智慧迸发,生产技术改进明显。据史料记载:

与唐代相比, 宋代的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有进步,其中冶铁业发展成果特别显著。

到1078年宋神宗时期,北宋铁产量高达7.5万吨~15万吨(累计)。随着冶铁业的飞速发展,与钢铁有关的行业分工愈加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宋代商品经济大发展提高了良好的物质前提。

二、社会发展需求倒逼体制改变

伴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狭窄的坊市格局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东京开封的商品交易活动首次出现“侵街”现象。此后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城市乱象”屡禁不止,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命右侍禁谢权德前去治理,拆除违建的店铺,没想到遭到极大地阻力,以致“上不得以从之”。统治阶级让步后,坊中设市就成为一种默认的行为。宋仁宗时期,临街商铺正式成为合法存在,坊市制度即告瓦解,实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越。

现实是发展着的现实,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成功的经验都是相似的,失败的过程却各有各的失败之处。宋代的经济制度对于我们今后发展商品经济的迪,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宋朝建国三百年,倍受压迫,两次侵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亡于内乱的国家。和此前统治者所认为的相反,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稳定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二、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要善于倾听底层民众的声音。适当的采取底层民众的意见十分重要,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性成果。

三、不能囿于前人的经验,墨守成规。发展经济要着眼于自身的发展现状,不固步自封,敢于尝试不同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敢于突破,才会有发展的机会。

《宋史纪事本末》

《宋代经济史》

《宋刑统》

《唐律疏议》

《宋代商品经济对律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甘肃发掘碑文,揭秘玄武门事变真相,专家:也不能全怪李世民心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夺权政变,都说历史上都是胜利者写的,在诸多的史料中,史官一再的将罪过推脱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迫害。但是我们深究后就知道,这不过是李世民在背后操纵的言论而已。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又将他们的子嗣也屠戮了干净,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吗?但李世民

  • 朱标讽刺朱元璋是暴君,气得老朱抄起椅子揍他,为啥还选他做接班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朱标出生于1332年,他的生母就是著名的马皇后,朱元璋在攻打南京城的时候得知了儿子出生的消息,他非常开心,作为第一个儿子,朱元璋自然对他寄予厚望。老朱早年做过乞丐和和尚,文化程度自然高不到哪里去,但是他也知道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请来了名儒宋濂做朱标的老师。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就把朱标立为

  • 都是唐朝大诗人,为何杜甫穷困潦倒,李白却一掷千金,从不缺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先来看看穷困潦倒的杜甫,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一个家境比较优渥的书香门第,自小在文化的熏陶中长大,七岁便能写诗,曾有“神童”的美誉。不过后来母亲去世,家道也渐渐凋落。杜甫也曾想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曾客居在长安十多年,只为寻求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然而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史料记载了杜甫的这段生活:“举

  • 宋朝,一个无法争取主动的王朝,繁华必然如过眼云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沉疴已久诉源头,不过帝王居深宫,未见刀光未见血,只有风花雪月时。(繁华如过眼云烟)谈及中国历史,总会对强汉朝盛唐津津乐道,一说北宋,就会嗤之以鼻,面带鄙夷的说一句,弱宋!也因此弱宋之名深入中国人骨髓,成为所有人对宋朝的刻板印象。当刻板印象成为习惯进而延申到认知中,无论宋朝真相如何,都不在重要。反而是

  • 万历30年不上朝,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郭沫若挖开定陵找到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我们也常说,凡事都有那么几个例外,有些皇帝就是整日不上朝,国家依旧管理得好好的,只是留了个懒惰的污点罢了。这个不爱上朝听政的皇帝,就是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钧。他自万历十四年开始,就倦怠朝政。到万历十七年时,他干脆连朝臣都不见了,一直到驾崩,整整三十年几乎都没有上过朝,因而得了一个最懒皇帝的绰号。但

  • 话隋唐:一生中无甚胜迹,为什么可以在十三杰中排名第四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他身长一丈,虎头环眼,声如巨雷,使两柄板斧,重一百六十斤,两臂有万斤气力,跟隋唐第六条好汉伍云召是拜把兄弟。说到这里很多人佑计已经猜出这个人是谁了,不错他就是被人尊称为紫面天王的雄阔海,位列十三杰的第四位,排名仅次于李无霸、宇文成都及裴元庆。可就是密位排名第四的好汉在一生中却几无胜迹,下面我们就来看

  • 朱元璋起义即将被抓,让道长放火烧庙,对方却提出10字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知道,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因为吃不饱饭,于是参加了红巾军,而由于后来朱元璋受到了排挤,因此朱元璋挑选了24个人离开了起义军准备另谋出路,这其中就有徐达、汤和等知名将领。首先,徐达等一部分人先行来到了于桥镇,而朱元璋和另外十几人则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准备前往小镇和徐达等人汇合。然而在半路上,朱元璋一

  • 为什么朱棣选择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继位,而不选战功卓著的朱高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反复衡量的朱棣,最终还是违背了对朱高煦的承诺,选朱高炽做继承人。他这一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他最爱的孙子朱瞻基,还考虑到了明朝的传承、官员的意见。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不好过。外有弟弟虎视眈眈,内有父亲刻意打压。然而,20年来,地位稳固,最终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也

  • 如何辨识唐代古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皇帝中有两个奇葩,对后世影响颇大,其中一个就是最残忍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了皇位和权势(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两个成年的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还有一个是三子李显的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重照)。还有一个乱伦的唐玄宗,虽然治理国政颇为努力,可惜老来命犯桃花,在65岁的年纪时与20岁的儿媳妇

  • 唐宪王朱琼炟:明代首位以嫡子身份兄终弟及的亲王,情商堪忧可是运气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朱琼炟是第一代唐王朱桱第四子,其父朱桱则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在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唐王,不过他到了永乐六年才被允许就藩,从而离开京城去了南阳府生活。朱桱这个人十分低调,以至于在明朝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在朱桱死后,其嫡长子朱琼烃继承了唐王的王位,而朱琼炟因为年龄小再加上朱棣故意冷落这些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