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朱棣选择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继位,而不选战功卓著的朱高煦?

为什么朱棣选择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继位,而不选战功卓著的朱高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713 更新时间:2024/2/7 16:29:30

但是,反复衡量的朱棣,最终还是违背了对朱高煦的承诺,选朱高炽做继承人。

他这一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他最爱的孙子朱瞻基,还考虑到了明朝的传承、官员的意见。

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不好过。外有弟弟虎视眈眈,内有父亲刻意打压。然而,20年来,地位稳固,最终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智慧。

朱棣在继承人上的纠结,要从靖难时期说起。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第2年,朱棣起兵靖难。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当时还叫做北平的北京,而次子朱高煦,则跟着他一起出征。

在朱高炽镇守北平的日子里,朱高煦在朱棣身边,立下汗马功劳,并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命。

1400年,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包围,射光了箭,砍断了剑,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他突围。

后来,朱棣兵败东昌,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又是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击退敌军,把他了救出来。

1402年,浦子口之战,朱棣实在打不过盛庸,军队也到了强弩之末。朱棣都开始打退堂鼓,准备议和退兵。还是朱高煦赶到,帮助他转危为安。

也就是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看到赶来救场的朱高煦,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这句话,实在太暧昧了。

可以理解为,朱棣只是纯粹地,偶然地,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叙述了一个朱高炽身体不好的事实。

更可以理解为,作为大哥的朱高炽身体不好,朱高煦大有希望,成为朱棣的继承人。

而朱高煦,理所当然地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

他奋勇杀敌,跟着朱棣进入南京城,看着朱棣登上了皇位。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则只等到了朱棣的一条命令:北平改名为北京,朱高炽镇守北京。

此时的朱棣,是大明的天子。南京,是大明的都城。而作为朱棣嫡长子、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只能留在北京。

《明史》: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大局已定,朱棣也登上了皇位,就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

而且这种事还不好拖。朱棣已经42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算半个老人家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早已成年。

历史上的皇帝,在这种时候,早就把太子定下来了。

但是朱棣,却把这件事拖了整整2年。

他实在拿不定主意,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还是任性一把,立自己喜欢、靖难中也立了大功的朱高煦做太子。

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

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为代表的武将,站在朱高煦这边,

《明史》: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而文官们,大多支持朱高炽。

《明史》: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犹豫了整整2年,考虑了整整2年,和大臣商量了整整2年,终于,在永乐二年,把朱高炽从北京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

《明史》: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朱棣最终选择了朱高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朱棣要“拨乱反正”

朱棣的皇位,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起兵,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上抢过来的。

在唐朝,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控制父亲,夺得了皇位。

接下来,李世民的皇位继承,又出了岔子。他的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他出于私心,没有按照继承顺序,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而立了嫡三子李治

这给唐朝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唐朝的皇位,可以无视继承法,靠实力抢过来。

从那之后,唐朝没有多少次皇位交接,是正常传承的,是没有争议、血腥和杀戮的。

如今,朱棣已经靠起兵夺得了皇位。他的皇位能不能顺利继承、平稳过渡,有可能影响后世的皇位传承。

为了明朝的稳定,为了明朝的千秋万代,他也该按照继承法,立嫡长子朱高炽当太子。

而不是为了私心,立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

二、文官集团的支持

朱棣时期的文官集团,力量还相对弱小,还没有发展成后世那个庞然大物。

但是,朱棣依然不得不倚仗他们。

毕竟,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理天下,靠的是文臣。

而这些文官,是礼法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坚定地站在嫡长子朱高炽这一边。

他们总是在朱棣面前说,立储,以嫡以长。对着朱棣一一列举,历朝历代,因为立储不立嫡长子,出的那些乱子。

朱棣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三、“好圣孙”朱瞻基的作用

朱棣和很多大臣商量过,到底应该立谁为太子,却总拿不定主意。

直到有一次,他和大才子解缙谈到了这件事。

他问解缙,朱高炽和朱高煦,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毫不犹豫地说:皇长子(指朱高炽)仁爱孝顺,天下人都心悦诚服。

朱棣听了,没有说话。显然,他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解缙又磕头,说了3个字:好圣孙。

朱棣终于被打动了,点头同意。

《明史》: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棣的大孙子,朱高炽的大儿子,朱瞻基。

朱棣对于这个孙子,非常宠爱。不仅仅是因为隔代亲,也不仅仅是因为朱瞻基的性格和他的脾气相投,还因为,朱瞻基的出生,对他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吉兆。

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已经快被朱允炆逼到了绝路。为了自保,甚至要装疯卖傻,好骗过监视他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的父亲朱元璋递给他一个大圭,对他说,把这个传给子孙,大明会永远昌盛。

大圭,是皇位的象征。

第二天,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见到这个孩子,觉得他英气满面,应了自己的梦境。

这个梦,对于朱棣而言,实在是太有象征意义了。

对于朱棣而言,梦里朱元璋说的那个“传之子孙”,指的就是朱瞻基。

《明史》: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朱棣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他这个宝贝孙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这个梦,也许就没法应验了。

明朝的人,是很迷信的。

所以,为了朱瞻基,为了这个梦,他也要立朱高炽做太子。

朱高炽等了整整2年,才来到南京,当上太子。可是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是不好过。

不仅朱高煦一个劲地捣鬼,意图夺嫡,朱棣也经常打压他。

初期,不给他太子的权力。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直接参与政务,而朱高炽,经常只能陪进京朝见的堂兄弟们吃饭。

朱高炽监国期间,训斥贪婪的官员,也要被朱棣批评;监国期间处理的政务,经常被朱棣宣布作废。

东宫迎驾事件,朱棣亲征回京一个月后,突然找借口说,当初太子迎接他,晚了一步,并以这个理由,逮捕大量东宫官员。

就连朱高炽减肥,朱棣也要亲自管,厨子给朱高炽多煮了点吃的,朱棣都要杀了厨子。

可以说,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过得是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废掉。

但是,无论朱棣对朱高炽多不满意,终究没有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朱高炽能撑过这20年,最终顺利继位,不仅仅是因为礼法的约束,群臣的支持,朱瞻基的帮助。这和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大智慧,也是分不开的。

1、能力出众

朱棣是一个闲不住的皇帝。要么巡幸北京,要么御驾亲征,经常远离首都。

在这20年里,朱高炽6次监国。时间长的,近4年。时间短的,也有4个月。

监国期间,除了必须朱棣亲自处理的军国大事之外,明朝的大事小事,都由朱高炽一手掌管。

朱棣在外打仗,也是靠朱高炽做好后勤工作。

而他的监国成绩,除了朱棣对他不满,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一些事件,可以说是人人称赞。明朝在他的手下,一切井然有序。

2、众望所归

朱高炽是一个仁慈的人。

有一次,他从南京程,被朱棣召去北京。路上,看到男男女女沿路捡草籽。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地闹了饥荒。

朱高炽赶紧命令当地官员,开仓放粮。然而,没有皇帝的命令,官员不敢承担责任。

此时的朱高炽,正被朱棣怎么看都不爽。但他还是告诉官员,只管放粮,一切的责任,由他承担。

他崇尚儒学,友爱大臣,名声非常好。在当时人的眼里,他是近乎完美的未来君主。

3、顺应时势

历史的趋势,打天下之后,必然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

明朝经历过朱元璋开国,朱棣靖难、御驾亲征,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无论谁做下一任皇帝,都要与民休息,发展文治。

而朱高炽,就是那个擅长内政、擅长文治、关心民生的人。

他的选择,他的举措,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顺应时势。

所以,即便朱棣不喜欢他,打压他,他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

永乐九年,朱棣把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这相当于昭告天下:太子地位稳定,无需再有小心思。

毕竟,自古以来,皇帝废太子就不容易。如果太孙在,废太子的同时也要废太孙,一次性废黜两个储君,更不容易。

从朱瞻基当上皇太孙开始,朱高炽的地位,就再也没人能撼动。

写在最后

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要像自己一样,勇武,果断,能干。

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瞻基,都是这样的人。

他的长子朱高炽,却一点都不像他。

朱棣健康硬朗,朱高炽又瘸又胖,走路都不利索。

朱棣能征善战,朱高炽连马都骑不上。

朱棣暴戾残酷,朱高炽厚道仁爱。

然而,处于礼法和明朝发展的考虑,朱棣依然舍弃了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立朱高炽为继承人。

不过,朱棣这么喜欢朱瞻基,立朱高炽当太子,也就意味着朱瞻基是未来的皇帝。

这么一想,估计朱棣的心理也平衡不少。

你觉得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如何辨识唐代古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皇帝中有两个奇葩,对后世影响颇大,其中一个就是最残忍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了皇位和权势(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两个成年的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还有一个是三子李显的儿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重照)。还有一个乱伦的唐玄宗,虽然治理国政颇为努力,可惜老来命犯桃花,在65岁的年纪时与20岁的儿媳妇

  • 唐宪王朱琼炟:明代首位以嫡子身份兄终弟及的亲王,情商堪忧可是运气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朱琼炟是第一代唐王朱桱第四子,其父朱桱则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在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唐王,不过他到了永乐六年才被允许就藩,从而离开京城去了南阳府生活。朱桱这个人十分低调,以至于在明朝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在朱桱死后,其嫡长子朱琼烃继承了唐王的王位,而朱琼炟因为年龄小再加上朱棣故意冷落这些弟弟,

  • 唐朝最神秘的官职:不良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一个特殊的称谓映入人们眼帘——不良人。不良人,就是"不是好人"的意思吗?可是,他们看上去,挺像"公务员"的。所以,"不良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都设有专门负责探取情报,侦缉逮捕的特务组织机构,如汉朝的:大谁何,宋代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清

  • 闯王逼死了崇祯,将宫女赏赐给大将,宫女:报仇的机会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的军队,在明末绝对属于战斗力超强的一支部队,相比于张献忠和罗汝才,李自成手下的大将更多。在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杀以后,崇祯皇宫内的宫女和妃子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这些人里面,虽然绝大部分都选择了接受这个悲惨命运,却仍有不少人暗藏杀机,伺机为崇祯报仇,表面平静的北京城暗流涌动。在李自成的

  • 武则天废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只能说,这是一道意义非凡的诏书,其背后饱含了李治对当时局势的思考,以及武则天问鼎帝位的惊天内幕。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李治驾崩。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七,宰相裴炎上奏,说太子李显还没有即位,不宜由他直接发布诏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政务,希望由武则天决断,由中书省、门下省执行!弘道元年(68

  • 吴用为什么建议宋江投降辽国?是因为他看出来宋江的本意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这108将中,哪些主角争议大,吴用一定会上榜。很多人以为,吴用除了坑人上山,没别的本事。这话是不客观的,因为从帮助晁盖智取生辰纲,到最后吊死在宋江墓前,吴用出了很多计策,鲜有失手,他的计策成功率很高,比朱武强。在水浒中,吴用完全是一流谋士。很多人并没有分析过,更没有看到吴用和朱武的差距,所以一味

  • 武则天为何主动把才貌双全的上官婉儿送给李治?不怕她争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风起洛阳》中的上官婉儿)一、才人这个称号,对上官婉儿来说是有名无实先恶补下“才人”这个词在古代的含义。所谓“才人”者,乃是古代后宫中嫔妃的一种官职或者说等级,一般属于正四品或正五品,分皇帝才人和太子才人二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的魏国,最出名则是在唐朝,因为唐朝有两个非常厉害的才人,一为武则天,是唐

  • 袁崇焕被崇祯帝诛杀,真的是冤杀吗?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袁崇焕是一介书生。1619年,年已三十五岁的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多年的皓首穷经,终于让他能够施展抱负。担任邵武知县期间,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想来有些人注定是要不平凡的。于是,在三年任期期满之后,他回京述职。广宁之战的惨况,不仅让天启帝朱由校斩杀了熊廷弼,更是让大明王朝内部的气氛

  • 唐太宗: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时!太宗大喜可他至死没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深知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正,失了民心,便想尽办法挽回自己的形象。他知人善任、谨慎为政、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在他的努力之下,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和谐安定。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平定四夷,让版图达到了空前的辽阔时期,创造出“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然而,政治上的得意仍然不能让李世

  • 说文臣皆可杀,还拒绝与李自成和谈:崇祯的最后一天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午时时分,李自成此时出人意料的派来了投降的太监杜勋来到城下喊话,提出大顺军要求“割地讲和”的方案。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奉先殿坐立不安,听说杜勋前来谈判,立即秘密召见了他,内阁首辅魏藻德随侍在旁。《甲申传信录》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杜勋恢复太监本色,跪倒在崇祯脚下,奏道:“臣奉秦、晋二王令旨前来拜见陛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