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郅都不救皇帝的宠妃,为何还得到重赏?

郅都不救皇帝的宠妃,为何还得到重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61 更新时间:2023/12/12 4:00:16

郅都不救皇帝的宠妃,为还得到重赏?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中,记录了当时的酷吏郅都的一个故事。在汉景帝的时候,郅都作为汉帝的老臣,官至中郎将。他这个人敢于直谏,在朝堂上能够和其他大臣当面辩论,让那个对方折服。有一次他和汉景帝一起到皇家园林上林苑去游玩,汉景帝的宠妃贾姬也一同前往。

在游玩的中间,贾姬去上厕所,可是突然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一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野猪也进了厕所。汉景帝担心贾姬的安危,使眼色示意郅都去救贾姬。郅都根本就不为所动。汉景帝一急之下,要亲自拿着兵器去救贾姬。

这个时候郅都跪在汉景帝面前阻止他,说,“如果一个妃子死了无非再挑选一个妃子罢了,大汉的天下女子多的是,哪里会缺少贾姬这样的女子。但是皇帝只有您一个,你就是自己不看重自己,那么汉室的宗庙和您的母亲太后该怎么办呢?”

汉景帝听了郅都的话,感觉郅都的话有道理,就回来了。随即野猪也离开了,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事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听到了这件事情,赏赐了郅都一百斤金子,并因为此事敬重郅都。

一、郅都不救贾姬的原因。

当时,汉景帝的宠妃贾姬进厕所方便,而野猪跟进厕所,这就使得贾姬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在这个时候,周围的情况十分奇怪。那就是在大家的众目睽睽之下,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救!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景帝身边没有带宦官,有的都是正的精壮武士,这些人当然不能进到厕所里。如果那样的话,就算是救出了贾姬,这个女子也身败名裂了。

可是,汉景帝既然带着贾姬出游,为什么不带宦官內侍呢?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一次出游贾姬本来就不应该随从。她的陪同是不和规定的,是偷偷跟随汉景帝出来的,是不敢声张的。因此,汉景帝也没有带相应的宦官內侍。

这就给郅都出了一个难题。汉景帝选择郅都,无非就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汉文帝时的老臣,郅都的年纪已经大了,就救贾姬在别人面前可以遮掩一下。再加上郅都身为中郎将,有一定的武勇,可以与野猪周旋。可是,汉景帝不想想,如果郅都去救贾姬,会面临什么情况?

第一,会有生命危险。野猪是十分凶猛的动物,在野外,连狗熊老虎都不会轻易去招惹野猪。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去救贾姬,由于男女避嫌的原因,郅都不可能指望其他武士帮忙。郅都只能单独去面对野猪。以他的年纪气力,很可能会出危险,甚至会殃及生命。

第二,即便是救下贾姬,郅都也是出力不讨好。贾姬是汉景帝的宠妃,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遇到危险,郅都救了她,汉景帝会很感谢郅都。可是当时的地点是厕所,当时贾姬所处的状况是正在解衣方便。郅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情无法说清。这件事过后,出于男子的独占性和皇家的尊严,汉景帝肯定心存芥蒂。这样,郅都是出力不讨好。

第三,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郅都还要考虑这件事对他的名声的损害。他作为汉景帝的臣子,不能劝谏汉景帝违制带妃子出游,还在妃子出危险的时候去救妃子。而且因为自己给妃子的名声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郅都看清了这中间的症结,决定不去趟这摊浑水。其实汉景帝也明白这些,他才用眼神去暗示郅都。而郅都的态度是,既然你汉景帝不好明说这件事,那我就全当没看见。这种有百害无一利的事情,谁爱干谁干,我是不会去干。就这样,汉景帝也无可奈何。

但是,在汉景帝要亲自去救贾姬的时候,郅都却出面阻拦了他。汉景帝出手,无非是以此逼郅都出手相救贾姬。但是,这倒使郅都抓住了机会。郅都借阻拦汉景帝的机会,说出了一番大道理,压得汉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放弃了救贾姬的行动。

郅都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贾姬这个人和汉景帝相比,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救不救无所谓。如果贾姬死了,无法再选一个妃子,汉朝的女子多了去了。在这里,郅都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手段。贾姬和汉景帝相比当然无所谓,可是在汉景帝的心中,她和你郅都相比呢?当然郅都是不会这样比较的。

然后说汉景帝不能亲自去救贾姬,因为你是汉朝的皇帝,不能自己轻视自己。但是,汉景帝是皇帝不能轻视自己,那你郅都何等重要,也要高看自己吗?

最后,郅都又搬出了祖宗社稷和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来压汉景帝。说汉景帝不顾自己的安危,就是对祖宗和母亲的不孝。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这顶看似关爱,实际沉重的帽子,是汉景帝无法承受的。汉景帝只得终止了自己救贾姬的行动。

三、窦太后重赏郅都的原因。

窦太后赏赐郅都自然有她的理由。在汉景帝时代,他的母亲对汉朝的朝政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窦太后心里明白,自己的荣华富贵的根本,是来自汉景帝。因此,她在各个方面也要为汉景帝着想。这一番举动让窦太后十分赞赏,因为他正好做到了以下几点:

1、赤诚的忠君之心。

2、窦太后彰显自己的地位。

3、对汉景帝宠妃行为的不满。

窦太后认可郅都的话,妃子可以有很多,少一个就再选一个就是了,但是,母亲就只有一个。在任何时候,儿子都要以母亲为重。就这么一句话,作为窦太后来说,赏赐百金也就不过分了。

结语: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就是政治博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政治的斗争。郅都不救贾姬的这一次事件,看似云淡风轻,可是在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博弈。如果没有政治经验和决断,那么就很可能掉进深渊,无法自拔。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辽东三杰之一,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阉党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辽东三杰,明朝,历史解密

    他是辽东三杰之一,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年少时家境贫寒,但刻苦读书,后在乡试中一举相中,次年又中进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拔擢为监察御史。他的官路就此开始。万历三十六年,他被提拔为巡按辽东,根据辽东的情况,他建议缮垣建堡,以守为战,此方案却与与巡抚杨镐议不和,不久他调任为督学于南直隶。万历四十七年,在

  • 古代大臣上朝时如果迟到的话 大臣会受到什么惩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上朝迟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臣子上朝迟到了怎么办?现代人上班迟到顶多扣扣工资,要非常严重才会丢掉饭碗。不过在古代,人家都说伴君如伴虎,大臣如果上朝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呢?会不会因此丢掉脑袋?古代大臣上朝比现在的高中生起床还要早,早上五点就已经要站在门口,所以

  • 古代丞相是什么官职 丞相是不是一个虚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丞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丞相是个虚职吗?在这段时间,中央集权日益加强。西汉时期,丞相兼具行政、军事和宣传三个职能,是中央集权的高度体现。东汉时期,丞相掌握军政大权,成为独裁者。唐宋时期,丞相兼顾中外事务,是一个半专业的集权国家元老。南宋、明、清时期,丞相掌握

  • 玄宗皇帝是如何放弃学隐身之术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玄宗皇帝是如何放弃学隐身之术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玄宗听了大怒而骂了他。不想罗公远竟然人进了大殿的柱子之中而数落起玄宗的过错。玄宗听了更是怒上加怒,让人把殿柱打碎而换了一根殿。于是罗公远又进到柱脚石之中。玄宗又下令将柱脚石换掉,并把换下来的柱脚石打碎成数十碎片。想不到这些碎片都呈现出

  • 盘点历史上风流成性的5个皇帝,汉成帝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盘点历史上风流成性的5个皇帝,汉成帝上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那么这些个皇帝为什么会对性成瘾呢?心理上的失控又如何形成的?到底是何原因造成的呢?汉成帝:自甘堕落的上瘾汉成帝刘骜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刘骜。公元前7年的三月,年仅44岁的汉成帝在宠妃赵合德的怀抱中暴死。汉成帝到底是不是性瘾惹的

  • 朱元璋能抵挡金陵小天堂,洪秀全为何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能抵挡金陵小天堂,洪秀全为何不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朱元璋和洪秀全都占了南京做了皇帝,一个统一中华享国祚276年,一个守着半壁江山,短短14年就灭亡了。其中的缘由听我细细讲来。1、二人出身不同朱元璋出身赤贫,他不是懂得民间疾苦,而是自己受过疾苦。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小时候做放牛郎

  • 李渊的一生都是干了什么事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的一生都是干了什么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中国众多的开国皇帝中,李渊是最低调的一个,但是也算是最长寿的一个,他52岁创业,53岁称帝,而他那个天才般的儿子李世民,52岁就去见上帝了。可以说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虽然他的一生很低调,但是处处充满色彩,比如人家娶媳妇是父母之命,他是比

  • 罗马帝国早期的著名贵族妇女:大阿格里皮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阿格里皮娜,罗马,历史解密

    大阿格里皮娜(约前13年-33年),全名:尤利娅·维普萨尼亚·阿格里皮娜(Julia Vipsania Agrippina),罗马帝国早期的著名贵族妇女。她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贞洁、最崇高的女性之一。大阿格里皮娜是著名的罗马统帅马尔库斯·维普萨尼乌斯·阿格里帕的女儿,母亲是第一位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屋大

  • 战国时期的燕国,为何只有燕昭王时期十分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燕国,历史解密

    燕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燕昭王时期燕国盛极一时,他去世后,燕国却迅速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之间,可以说上演了一幕幕你死我活的争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夏大地涌现出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这七个诸侯国,往往也被后世称

  • 一人之辩,为何能重于九鼎?还原你不认识的谋士颜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颜率,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今天想在网上查一查《战国策》中出现的第一位谋士,颜率的资料,却被一条名为“评价颜率”的链接引起了兴趣,我点进去看了一眼,大意是说刘向在《战国策》中给了颜率高度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而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对于颜率提出自己的看法,“此特儿童之见耳。”很明显洪迈对于颜率的看法表示十分的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