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素之子杨玄感,为何背后捅刀子,在隋炀帝御驾亲征时扯旗造反?

杨素之子杨玄感,为何背后捅刀子,在隋炀帝御驾亲征时扯旗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613 更新时间:2023/12/26 7:47:04

辽东城下,杨广亲自率领四十多万主力军,猛攻二十多天,连同秦琼(秦叔宝)在内的普通隋朝士兵们也都忙得要命,累得臭死。

在此期间,他们天天用布袋装土,准备总攻的那一天,在辽东城前面堆起一条高与城平的鱼梁大道。

而且,当时的总攻时间已经确定,各种攻城器械修整全新,士兵们也都摩拳擦掌,只待隋炀帝一声令下,隋军就会发起无比猛烈的攻击。

岂料,半夜二更时分,隋炀帝忽然让人传达密令给诸营的将领,让他们飞速退兵。

消息传来之后,隋军上下一片骇然,尤其像秦琼这样的大隋士兵,打死也想不通:大家在辽东城下苦战了二十多天,真正的又流血又流汗,死人、坏装备不说,仅仅就装扛那些多达一百多万袋的布袋和泥土,就得花费很大的力气。

忽然之间,皇帝却下令舍城不攻了,而且最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是,伴随着隋军的撤退,身后根本就没有追兵,却还要把所有的工具和军需弃之不顾,绝对称得上是一种溃逃式的撤退。

此时的辽东城内,高句丽士兵就更纳闷了,根据情报他们已经得知隋军马上就要发起总攻,如今外无援军,而城内的守军也基本上绝望了,都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准备与辽东城同归于尽。

结果,六月二十八日一大早,守城的高句丽士兵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城外原本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隋军军营,空空荡荡,旗帜全无,隋炀帝专用的十分耀眼又特别巨大的御用木城也消失不见,而隋军全部的军资、工具和粮草遍如山积,到处都是。

晨风吹拂之下,原本人喊马嘶的隋军军营,清静得让人感到瘆得慌。

面对如此令人骇异的情况,高句丽的军将们反而疑心大起,一度认定隋军在耍大阴谋,想要引蛇出洞,因此他们依旧紧闭城门,严防死守,过了整整两天,高句丽守军才敢派出小股人马出城查看。

再看秦琼这边的隋军,一路上奔命一样气喘吁吁地仓皇撤退,与所有隋朝的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一样,秦琼郁闷不已:真不知道这是打的哪门子仗,眼看着辽东城就要被攻克了,皇帝却下令往回撤,也不告诉我们为什么。

等到隋军的大部队过了辽水,稍稍喘定下来,消息才逐渐明朗:此次仓促回撤,原来是因为隋朝内部有人窝里反了……

当时,身为隋朝贵族,礼部尚书杨玄感忽然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飞檄四方,指斥隋炀帝的罪恶,并率军进逼东都洛阳。

【杨玄感,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人。隋朝大臣,司徒楚公杨素嫡长子,因父亲杨素的军功授柱国,与杨素都是二品官。】

得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隋朝所有的将士,包括秦琼在内都相顾失色:作为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怎么连杨玄感都造反了呢?

紧接着,又听说杨玄感的谋主(类似于参谋长)竟然是隋朝的蒲山公李密,大家就更加地吃惊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

李密出身于世代公侯家族,他不仅是隋朝的高级贵族,而且还足智多谋,名闻天下。

由此可见,杨玄感和李密起兵的消息,连秦琼这些隋朝的中下层将士都不免感到震惊,而隋炀帝当时的感受,怕是只能用“大骇”两个字来形容了。

那么,作为隋朝贵族大臣的杨玄感,为什么忽然间要举旗造反呢?

实际上,杨玄感造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杨玄感认定自己的父亲杨素是被隋炀帝逼死的;第二,杨玄感认定隋炀帝对自己的家族过于“热情”,心里一直都不踏实。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杨玄感的父亲杨素之死。

平心而论,杨素绝对是大隋王朝的顶尖人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如果我们要细说他的功劳,怕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而且,作为当初还是二皇子的杨广,之所以能代替其大哥杨勇成为隋朝的皇太子,杨素绝对功不可没。

由于杨素是隋文帝杨坚身边的一号红人,身为皇子的杨广当时还得努力弯腰,才能巴结上杨素这位大臣。

不仅如此,隋文帝临终之际才发现次子杨广不是好货,很有重诏废太子杨勇复位的意思,如果不是杨素在关键时刻果断封锁宫内消息,隋文帝一纸诏书真正下来,杨广还真当不了皇帝。

只可惜,隋炀帝杨广一向薄情,称帝之后就开始慢慢变脸,逐渐对深知自己底细的头号功臣杨素动了杀心,而此时的杨素似乎也忘了“兔死狗烹”的古训,但好在他还算个有福之人,最后捞了个“善终”。

杨广当皇帝不久之后,杨素就得病了,惹得隋炀帝隔三差五就派人前去问候“探病”。杨素人精一个,自然深知皇帝当时的潜台词:朕都看了你这么多次了,你怎么还不死?

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杨素只得咬牙拒绝一切有效治疗,把自己活活地病死了。

既然杨素这么“懂事”,隋炀帝自然也不好对其家里人动手了,毕竟主要想对付的心腹大患已死。

于是,隋炀帝马上下诏,大张旗鼓地为这位老功臣举行盛大葬礼,还即刻下令让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袭爵楚国公,并封其为礼部尚书。

对于一切的一切,杨玄感心知肚明。

当然,如果只是以杨素的死为划段的话,作为儿子的杨玄感说不定还能继续忍下去。

岂料,不知道为什么,隋炀帝有一天忽然又想起了杨素,便对身边的近侍咬牙切齿地说道:“使素不死,终当夷族。”(如果杨素这个老家伙没死的话,朕估计最后得亲自灭他的九族。)

不久之后,隋炀帝的这句话竟然曲里拐弯传到了杨玄感的耳朵里,不禁让他惊怒异常。

毕竟,作为臣子,哪怕心地再宽广,也不可能放得下皇帝的这种话:每次见面皇帝都大夸自己是个人才,谁知他暗地里却给自己的杨氏家族正在准备好几百口大棺材。

总之,杨玄感最终决定,不再忍受终日的恐惧,在看准大隋国因为征伐高句丽,使得民怨沸腾的机会,举旗造反。

于是,趁着自己在黎阳督运粮草,手中有兵,杨玄感就开始起事了……

文臣出身的杨玄感非常勇武,但却志大才疏,好在身边还有一位参谋蒲山公李密为其出谋划策,“蒲山公”是李密在隋朝的爵位,他是北朝最大门阀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

当时,北周“八柱国”当中还有李渊的爷爷李虎和隋炀帝的外祖父独孤信,而隋炀帝的亲爷爷杨忠在那个时候还够不上“八柱国”,只属于“八柱国”下面的一个层级,也就是“十二大将军”当中的系列。

我们可以想见,李密的家世和来头确实很大。

当时,作为参谋的李密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个计策——

上策:拥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jì)地,凭险守住临渝关(今山海关)。

中策:西入长安,掩其无备,据险对敌,尽有关中之地,乃万全之策。

下策:临近逐便,先向洛阳出发,攻打坚城,不过胜负难料。

不得不说,杨玄感还是智虑浅短,最终采取了下策,要去攻打洛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正是李密出的这三个计策,才使得隋炀帝心急火燎,不顾一切地往回撤:因为,隋炀帝杨广及其手下大臣,当时肯定也想到了李密的上策。

如果按照上策,李密撺掇杨玄感带兵直捣蓟地(今北京地区),这样的思路和智商确实很高。

大家可以想一想,隋炀帝当时正率领大军在辽东城下和高句丽军队打仗,打得你死我活,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渤海,北面是心怀不轨的突厥部落,只有西面是相对安全的通道。

如果杨玄感拿下临渝关,扼其咽喉之地,等于就把正在前线作战的隋军的回家之路完全堵死。如果高句丽军队知道隋朝内乱,肯定会纵兵进击。

到那时,隋炀帝前有高句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日之间,隋军粮草必然用尽,此时的杨玄感再在关口举旗一招,隋军兵士自然降服,而对于隋炀帝更是可以不战成擒。

几年以来,隋炀帝杨广为了他的“大业”,在国内横征暴敛,继而激起了民间到处造反,可那些起义部队在当时基本还都入不了隋炀帝的法眼,他就认为那些人只不过属于民间流寇,但如今杨玄感造反就不一样了,这样的隋朝高门贵族主动扯旗造反,造成的政治影响的确太巨大。

因此,隋炀帝才会在情急之下发布死命令,抛弃一切辎重粮草,马上放弃即将到手的辽东城,不计成本地往回撤退。

好笑的是,估计连隋炀帝都没有想到,杨玄感属于项羽类型,虽说采取了李密的计策,但却把下策当成了上策,锐意攻取东都洛阳。

其实,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杨玄感的选择也有道理:因为,当时跟随隋炀帝攻伐高句丽的文武百官家属大部分都在洛阳,如果能把东都攻下来,那么跟随在隋炀帝身边的百官们,自然就会心理崩溃,最后也肯定会选择拥戴自己,继而抛弃隋炀帝。

而且,杨玄感从一个武将最简单的思维去推理:自己的部队距离洛阳这么近,如果都不敢去攻取拿下,那么天下人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实力呢?

的确,洛阳或许真是一条成功的捷径,但对于杨玄感来说,洛阳也是一条通往死亡的捷径。

我们要知道,从声名上来讲,杨玄感勇武多力,有着一身的好武艺。因此,包括秦琼等人在内的辽东作战的隋军军士们对他的印象都非常深刻。

那么,作为从辽东回军平叛的士兵,秦琼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场上,是否会有遇到杨玄感的机会呢?

答案很肯定:有!

秦琼确实有遇上杨玄感的机会,不过在他和战友八月上旬从辽东返回河南战场的归途当中,他遇到的杨玄感已经不是活人,而是被挑在高高地旗杆上,到处巡游示众的杨玄感首级。

换言之,自六月三日起事,到八月一日失败,杨玄感的造反只支持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造反之后,杨玄感表现得也特别勇武,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亲自挥舞着一把长槊上阵刺杀,当时的确也吓得隋军士兵个个恐惧不已。

而且,杨玄感还善于抚驭自己手下的士卒,使得很多人都很感激这位主帅,一时间他的军队也是战无不胜。

只可惜,由于在几十天之内强攻洛阳坚城没能得手,在进攻西安的路途当中又贻误了战机,杨玄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穷途末路之下,在葭芦戍(今河南灵宝附近)被杀。

余恨未消,隋炀帝便下令对死去的杨玄感枭首示众。因此,秦琼才在路上看见了这位造反大官的首级。

当跟随隋朝军队到达洛阳附近的时候,秦琼还在路上看见了很多的囚车,里面关押的都是被活捉的杨玄感党羽。

在当头的一辆囚车里,站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人,虽然此人蓬头垢面,但一对眸子却烁烁发光,他就是杨玄感的谋主“蒲山公”李密。

不过,当时的李密很快就要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了,而他和那些囚徒们的归宿自然不用说:即将被官军押往洛阳闹市,当众处决。

此时此刻,作为官军中的一名士兵,秦琼对于这个马上就要被处决的李密不禁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这个黝黑汉子眼神中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光芒,勃勃不屈,不由得不让秦琼多看了他几眼。

冥冥之中,秦琼也觉得这个马上就要掉脑袋的人不同凡响,可能会和自己产生某种关联。

不得不说,秦琼的直觉没有错,大军开拔没几天就有消息传来:杨玄感的谋主,“蒲山公”李密跑了。

杨玄感的叛乱,给隋炀帝杨广和大隋帝国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政治伤口,气急败坏之下,隋炀帝也大开杀戒,想以杀人手段来震慑天下,重新塑造自己的帝王威望。

因此,根据隋炀帝的旨意,大臣们就依照宁枉勿纵的原则严办杨玄感案件,大肆株连,上至当朝大员,下至普通士兵,一口气捕杀了三万多人。

由于杨玄感在围攻东都洛阳的时候,曾经开仓发放过粮食,因此隋炀帝又下令:当时凡是接受过粮食的老百姓,全部活埋。

换言之,在隋炀帝酷虐的命令之下,大隋朝国内曾经和杨玄感有过一丝一毫瓜葛的人,几乎都被无情地清洗掉了。

直到此时,唯独杨玄感的“智库”,作为其反叛最主要的谋主“蒲山公”李密,成为了这场大屠杀中罕有的漏网之鱼。

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有时候真喜欢开玩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殿英盗乾隆墓,为何要将乾隆牙齿全部敲掉?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军阀孙殿英在1928年,干了一件家喻户晓的大事,那就是他借演习之名,率军盗掘了清东陵中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裕定东陵。据说,孙殿英此次盗墓,总共获得了30多大车的宝物,其中一部分给了部下;另外一部分送给了各大要员;还有一些被售卖作为军资;另外有一些在转运贩卖途中被罚没;而在案发时,又主动上缴了一部

  • 杜牧大赞的“张公子”,元稹和白居易为何看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个很好玩的桥段,屠夫张铁臂,冒充江湖游侠,用猪头当人头,骗了“名士”娄家兄弟大把银钱,让娄家兄弟沦为笑柄。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掌故,其实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唐朝诗人张祜。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张祜其人,家境不俗,他生性豁达不羁,急公好义,年轻时不喜欢做学问,却爱结交江

  • 清朝历史上结婚悲剧的皇帝有哪些?康熙帝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是“好色”的顺治帝的悲剧大婚。顺治皇帝6岁即位,到他14岁时,他的母后——孝庄皇太后大权在手,特别重视顺治结婚这件事,认为是巩固势力的绝佳机会。她亲自安排选择皇后人权,最后选中了顺治皇帝舅舅家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被迫与其完婚。可是她高高兴兴地嫁进来3年后被顺治帝拼死废掉

  • 1000多年前的唐代水晶项链,唐朝女人时尚起来没现代人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的水晶项链还比较少见,只有当时的贵族才可以享用这件项链由92颗晶珠、3颗蓝色料珠、4枚金扣、2颗紫水晶吊坠和2颗绿松石吊坠组成,晶莹剔透、十分精美。 发现时,珠子散落在墓主人头部一侧,此前可能是佩戴在墓主人颈部的,应该是她生前心爱之物。墓主为唐辅君夫人米氏,云安郡人,祖先极有可能出自中亚“米国”

  • 慈禧死后,大太监李莲英还活了3年,没了主子,余生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李莲英是现在的河北大城县人,本名李英泰,挺时髦的一个名字。他从小跟随父亲到京城做皮硝生意,得了一个“皮硝李”的绰号。因为家境贫寒,9岁时净身,进了郑王府做了一名小太监,改名李进喜。13岁时,被送入皇宫当差。李莲英最初也是从底层太监做起,直到16岁时,才被调入了慈禧的长春宫当差。慈禧有为太监、宫女取名

  • “绿帽皇帝”唐中宗:重用妻子情夫武三思,大权在握却任女人摆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恍惚之间,李显忽然看见数日不相闻讯的韦皇后盈盈而来,身穿着皇后的专用服装,博鬓溢彩,头上戴着十二花树,打扮得风情万种,异于平时。在其身后,紧随而入的是唐中宗和韦皇后所生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这位貌美聪明的公主也一样梳着高鬓,只是头上的花树比母亲少了三款,红锦衫、绿罗裙、素纱中单衣,衬得这位公主也是妖妖娆

  • 吴三桂举兵反清,已经占领南方,饮马长江,为何却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天下的争夺,通常遵循强者通吃的原则,要不一统天下,要不就面对灭亡。吴三桂饮马长江后,停滞不前,妄图与清廷划江而治。这个想法,导致吴三桂没能及时渡江,直指京师,也就丧失了号召更多反清势力加入,快速灭亡清朝的机会。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吴三桂丧失了一举定乾坤的时机,他和他的友军,也就只能

  • 康有为,梁启超师徒,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却再不相往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康有为是一个特别擅长炒作的大清朝特朗普,和特朗普一样,在政坛上一张大嘴吃遍天,什么都敢扯,什么谎都敢说,做生意很有自己的一手,特朗普和康有为都京东房地产经营,康圣人和特朗普一样在情场上也是一个大渣男,康有为是一个典型的“专一”的男人,从18岁到80岁,都喜欢并且只喜欢18岁的女生,在他那里御姐没有市

  • 侯君集:唐朝收复西域的大功臣,为何仅仅两年后,便被李世民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一战之后,唐朝终于得以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王朝终于再一次控制了西域地区,意义重大。但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这场大战的领军大将,唐军主将侯君集返回长安之后,却很快被李世民打入监狱。而且,三年之后,向来号称不杀功臣的李世民,竟是难得破了一次例,直接杀了侯君集这位大功臣!作为唐

  • 慈禧西逃向乔家借款10万两,慈禧:要什么赏赐?乔家:只要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都说慈禧是晚清腐朽的根源,为了大办自己的寿辰,克扣前线军人的装备钱。但是又有谁想过慈禧太后每次过生日要大办期间,总是能遇到大战的倒霉呢?我们总是说慈禧太后昏庸无道,把握朝政不放,只顾自己享乐,甚至编出“叶赫那拉是”亡大清的虎狼之词。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为什么西逃时,没有人挟持慈禧太后,趁火打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