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绿帽皇帝”唐中宗:重用妻子情夫武三思,大权在握却任女人摆布

“绿帽皇帝”唐中宗:重用妻子情夫武三思,大权在握却任女人摆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945 更新时间:2024/2/7 19:28:55

恍惚之间,李显忽然看见数日不相闻讯的韦皇后盈盈而来,身穿着皇后的专用服装,博鬓溢彩,头上戴着十二花树,打扮得风情万种,异于平时。

在其身后,紧随而入的是唐中宗和韦皇后所生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这位貌美聪明的公主也一样梳着高鬓,只是头上的花树比母亲少了三款,红锦衫、绿罗裙、素纱中单衣,衬得这位公主也是妖妖娆娆。

原本,中宗皇帝近日对自己的韦皇后一直都心烦气恼,但一看见爱女安乐公主随母亲一起过来,唐中宗李显的心里就柔情顿起,脸上的表情也光亮了许多。

安乐公主居左,韦皇后居右,唐中宗李显居中,一家三口畅言欢笑,可谓是夫妇情深,爱女绕膝,天伦之乐。

很快,光禄少卿杨均和散骑常侍马秦客两个人,亲自托持着秘色瓷碗献于中宗面前。

实际上,当时的晚膳已经进过了,中宗皇帝并没有什么食欲,安乐公主在一旁就娇滴滴地说道:“父皇,这两碗汤饼是我与母后一起下厨为您做的,还是趁热吃了吧!”

听了爱女的话,中宗皇帝心头一暖,想起了从前被贬房州(今湖北房县)的二十多年,正是韦皇后无数个夜晚为自己亲手做汤饼吃,才使得当时自己因为整日惊悸而抽搐的寒胃得到及时的温润。

想到此处,唐中宗李显顿感释然,似乎许多天来他和皇后之间的不愉快顿时烟消云散,于是便端起了碗,三下五除二,把一碗汤饼稀里糊涂地全部吞入腹中。

岂料,还没来得及把碗放下,一阵莫名的巨痛就在肚内涌动,中宗李显手中的碗登时摔落在地,恰如万箭钻心,李显霎时间感到全身火灼一般,他左顾右盼了一下,在他临死的眼中,看到的是韦皇后冰冷无情而又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以及小女儿安乐公主略呈惊惶的眼神。

七窍冒血,唐中宗向后一仰,后脑重重地磕在地上,就这样倒在了他一生中挚爱的两个女人面前。

以江山弥补感情,陷江山于不顾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驾崩之后,武则天就找借口把刚刚继位当皇帝才两个月的李显废掉,并将其押送到房州安置,直到武则天晚年得病,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力保,李显才有幸从房州被召回京城。

之后,武后病危,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纠结禁卫军军将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才得以复辟。

当李显第二次坐上这个象征着皇权的宝座之时,其间已经相隔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二十三年,而是天天提心吊胆的二十三年,更是日日忧恐,时刻担心被杀的二十三年。

困贬房州之时,只要一听到母亲派使者前来,李显每次都想要自杀,因为他的心里很清楚,作为皇太后以及大周女皇帝的母亲,很可能随时派人来弄死自己。

毕竟,两个亲哥哥的死,已经显示出了他的母后武则天是多么地冷酷无情。

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这位结发妻子(韦氏)在一旁力劝:“祸福无常,反正也是一死,您又何必如此着急,还是听天由命吧。”

可以想见,这么多年以来,艰难苦恨繁霜鬓,五十岁的李显终于盼来了母亲的回心转意,征召他回洛阳京城的一天得以来临。

临行(从房州回洛阳)之际,李显当时满眼喜泪,握住韦氏的手,信誓旦旦:“以后如能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如果可以重见天日,你干什么事我都不会管!)

由于怀揣着报恩心态,李显复位之后就马上封韦氏为皇后,同时还追赠先前被武后贬死在外的岳父韦玄贞为上洛王。

趁着武则天病重,当时的洛州长史薛季昶(chǎng)就劝张柬之和敬晖“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姓张的兄弟俩虽除,武三思等人还在,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对此,张柬之和敬晖二人却表现得不以为然:“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所诛已多,不可复益也。”(如今大事已定,武三思等人只不过是案板上的肉,还能怎么样!此次起事已经诛杀了不少人,我们不能再杀人了。)

当时,有个名叫刘幽求的也力劝桓彦范等人:“武三思还活着,公辈终无葬身之所,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换言之,对敌人心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可桓彦范等人同样认为天下已定,因此就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而当时唐中宗李显之所以不诛杀武三思等人,其中也存在个人因素:武三思不仅是李显的表兄,安乐公主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还是夫妇。

李显的心里很清楚,如果杀了武三思,自己的女婿肯定也会受到牵连,而要让自己下诏杀掉爱女的夫君,这一关在韦皇后那里就过不去。

因此,桓彦范等人迟迟下不了决心动手行动,很可能是把唐中宗李显的姻亲关系也考虑了进去。

正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恰恰因为这些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才最终使得拥推李显复辟的那些臣子们,个个死无葬身之所。

李显韦后互不禁制,武三思受尽荣宠

唐高宗时期,上官婉儿是作为罪官家属被送到皇宫内院的掖庭当奴婢的,但这个小女孩在当时能文会辩,而且在宫内又明习吏事,因此就在宫中脱颖而出,之后被武则天看重,就让她专掌自己宫中的文书,还常常和武则天一起参诀百官奏表。

李显复辟之后,上官婉儿还在宫中,三十多岁。

春风一度,李显觉得上官婉儿才貌双全,温柔懂事,就封她为婕妤(女官和嫔妃的封号),让她专门掌管制命诏书。

如上官婉儿这样的人物,自然不是平常的女人,在武则天时期,她和武三思就一直通奸偷情。

现如今,在上官婉儿的牵针引线之下,作为儿女亲家的韦皇后和武三思也时常在宫中会面,由此也成就了他们两代人的通家之好。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女人之间相互妒忌乃人之常情,为什么上官婉儿会把自己的老情人武三思推荐给韦皇后呢?

大家要知道,在宫廷政治中,人情都是扭曲的,绝对不同于寻常的人情。

上官婉儿之所以有此举动,实际上就是为了确保自己在宫内的地位能够得以保持,对于她来说,只要自己有皇帝和皇后倚重,宫内外的卫士、道士和僧人之中,年轻的男人有很多,根本就不缺武三思一个人。

我们可以想一想,男人掌权的时候,女人是物品,而轮到女人掌权的时候,男人有时也同样是物品,说得难听一些,大家谁都没有把谁当人看。

搞定了韦皇后,武三思的一颗心才终于放到了肚子里面。

不得不说,还是枕边风最有用,经过韦皇后整日在中宗皇帝面前念叨武三思多么有才,多么忠心,李显听的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把这位表兄兼亲家翁召入宫内,引入禁中,而后就让其参议朝事。

不止韦皇后,再加上女儿、女婿天天在自己的耳边甜言蜜语,唐中宗李显、韦皇后和武三思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最后就打成了一片,关系好得不得了。

直至此时,先前拥戴唐中宗李显复辟的大臣张柬之等人,开始慢慢地受制于武三思,而李显入据皇位之后,天天和宫内的美人们待在一起,自然在床笫之间就慢慢冷落了韦皇后。

对于冷落韦皇后的事情,李显心中也是不忍,一见武三思能让自己的老婆高兴,中宗皇帝心里也很高兴。

毕竟,韦皇后和自己是二十多年的患难夫妻,当年自己又许下了那样的誓言,因此韦皇后平时和武三思二人在那里玩双陆棋的时候,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唐中宗李显也都视若无睹,装作不知内情,还常常斜倚在旁边为他们两人点算筹码。

可以说,唐中宗李显是中国历史上等级最高,最厚道的一位“绿帽乌龟皇帝”!

等到皇宫内院中,中宗皇帝李显、韦皇后与武三思已经天地一家春的时候,张柬之这些大臣们才慌了神,继而开始多次上奏,劝说唐中宗李显把武氏宗族全部杀掉。

很明显,此时的中宗皇帝肯定是不会听的,张柬之等人就更急了,于是便亲自入宫泣谏:“革命之际,宗室诛李,诛夷略尽;今赖天地之灵,陛下返正,而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邪!愿颇抑损其禄位以慰天下!”

大意是指,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时候,李唐宗室被诛杀殆尽。现在多亏了天地神灵庇佑,陛下重登帝位,可武姓宗族却还像往常一样安稳地把持着他们所窃取的官爵职位,这种情况难道是朝野之士所希望看到的吗?希望陛下减少他们的俸禄,削夺他们的官爵,以告慰天下之人!

对于这些,唐中宗李显不仅不听,还很快就下诏,升武三思为司空、梁王,封武攸暨为司徒、定王。

与此同时,在韦皇后的撺掇下,中宗皇帝还把自己和张妃所生的儿子,谯王李重福贬为均州刺史,不仅将其外放,而且还命令州官监视这个儿子。

为了安抚拥护自己复辟的大臣张柬之等人,唐中宗也下诏,认定张柬之和武三思等十六个人,都是自己复辟的大功臣,赐他们铁券,各恕十死(可饶恕十次死罪)。

其实,唐中宗李显复辟,革的就是表亲武三思武氏家族的命,在此(复辟)过程中,武三思实际上没有任何功劳。而张柬之等人虽说表面上被中宗皇帝荣宠,可实际上手中的真正实权已经没有了,他们一个月只能见皇帝两次。

由此,几个人又相聚在一起,有的抚床叹息,有的弹指出血,相互都说:“主上当英王的时候,以勇烈著称,我们当时不立刻诛杀武氏诸人,原本是想让圣上复辟之后,自己下诏亲自诛杀,以扬天子德威。如今,事势已去,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武三思得助如狗添翼,李显下诏夺五王大权

唐中宗李显这辈子,只有在他年轻刚登帝位,为其老丈人韦玄贞争官位的时候牛过,看着像个爷们儿,此后就再也没有过任何的勇烈举动,属于绝对的老好人一个。

说句难听话,张柬之等人当初其实就是看走了眼。

敬晖等人失权之后,很怕武三思在唐中宗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就派先前他们曾提携过的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让他帮助刺探宫里的动静。

只可惜,崔湜是个投机小人,眼见唐中宗和武三思天天在一起打得火热,慢慢也就疏远了敬晖这些人,而且还把他们的密谋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诉了武三思,继而成为了武三思的心腹,得知这些消息,武三思又怒又喜,马上提拔崔湜为中书舍人。

有一天,武三思正在府内饮酒,家人来报,他的老友郑愔求见。

郑愔曾经是武则天时期的殿中侍御史,当时一直在巴结张易之兄弟,唐中宗李显复辟之后,他就被张柬之那帮人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很小的官,类似于地级市的教育局长)。

可以想见,一般坏人被惩罚之后,肯定不会知错就改,只会变本加厉。

人坏四处坏,郑愔在当地也不老实,不久就因为贪污事发,慌忙逃回了洛阳,穷极之下,才不得不来投见武三思。

如果说其他人要见武三思,怕是人家也没时间接见,可一听郑愔这位老朋友来了,武三思却赶忙唤其入见。

在堂下,郑愔对武三思跪拜行礼,刚一起身就放声大哭,号了数声之后却又开目展颜,朗声大笑,武三思见他如此表现,当时也被吓了一大跳,还以为这哥们儿下放之后得了失心疯。

经过仔细观瞧,郑愔神色恢复如常,看着又不像有病的样子,两人落座之后,武三思就问:“您刚刚又号又笑,究竟是何意思啊?”

郑愔答道:“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死而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得我郑愔相助也!大王如今虽受天子恩宠,张柬之等五人据将相之权,且胆略过人,废太后若反掌。大王请自思,你现在的势位能和武太后相比吗?如果不将张柬之那五人除掉,大王必定危在旦夕,这正是我郑愔深感寒心的!”

郑愔的一席话说得武三思如梦初醒,大喜之下赶紧拉着郑愔的手登楼密谈。转天,武三思就推荐郑愔为中书舍人,与崔湜一起成为了自己的心腹智囊。

有了此二人的筹划,智商本来不太高的武三思绝对是如狗添翼,于是就马上和韦皇后定谋,日夜在中宗皇帝面前讲张柬之五人的坏话,说他们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暗示他们要谋反了。

不得不说,唐中宗李显绝对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对于这些话自然深信不疑。而后,武三思等人就进言了:“陛下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把他们的政事都罢掉,对外不失,您尊宠功臣,对内把他们的实权都夺了!”

唐中宗还真听话,马上下诏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wěi)为博陵王,并赐金帛、鞍马、大宅子,唯独不让他们再参与政事。

至此,五王完全失权了。

与此同时,武三思就把先前被五王窜逐的那些武后旧党全部召入朝内,而后凡是对武氏宗族不忠心的,或者从前和他们有过节的,也都全部排挤于外,此时的大权尽归武三思所有。

而当初政变之时,抱持唐中宗李显上马,护卫其冲进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听说五王失势,韦皇后和武三思又秽乱内宫之后,就常常对友人咬牙切齿地宣泄愤恨。

与王同皎平时同坐饮酒的还有他的好友张仲之等人,那么王驸马你说你在家里唠叨唠叨也就算了,但却没想到门外有耳,有两位当时借住在他家里的客人把他的这些话全听了进去。

这两位有心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诗人宋之问,还有他的弟弟宋之逊。

读过唐诗的人都知道,宋之问的诗歌写得相当好,但他的人品却特别地差。

武则天时期,宋之问(时任少府监丞)为了能入得了武老太太的御眼,就穿着一身锦绣的衣服,天天在朝殿上招摇。结果,天公不作美,武则天那会儿身边的男宠太多,压根就注意不到他。

求官心切、想受恩宠的宋之问一看此门不通,就和弟弟一起投靠了张易之兄弟,极尽阿谀奉承、席间敬酒、笔间写诗之事,哄这兄弟俩开心。

之后二张倒台被杀了,宋之问兄弟也因为一向声名狼藉,被贬往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安置。

当时,岭南瘟疫很多,天气又很热,宋之问兄弟热得不行,就从那里逃归。过汉江(今襄阳附近)的时候,宋之问还留下了一首名传千载的诗《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综上所述,唐中宗李显大权在握,却任由他的妻子韦皇后摆布,实在可悲可叹,而拥他复辟的张柬之等大臣,也确实是优柔寡断,从而错失了良机,使得他们自己原本占有的政治优势和主动地位慢慢都失去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三桂举兵反清,已经占领南方,饮马长江,为何却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天下的争夺,通常遵循强者通吃的原则,要不一统天下,要不就面对灭亡。吴三桂饮马长江后,停滞不前,妄图与清廷划江而治。这个想法,导致吴三桂没能及时渡江,直指京师,也就丧失了号召更多反清势力加入,快速灭亡清朝的机会。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吴三桂丧失了一举定乾坤的时机,他和他的友军,也就只能

  • 康有为,梁启超师徒,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却再不相往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康有为是一个特别擅长炒作的大清朝特朗普,和特朗普一样,在政坛上一张大嘴吃遍天,什么都敢扯,什么谎都敢说,做生意很有自己的一手,特朗普和康有为都京东房地产经营,康圣人和特朗普一样在情场上也是一个大渣男,康有为是一个典型的“专一”的男人,从18岁到80岁,都喜欢并且只喜欢18岁的女生,在他那里御姐没有市

  • 侯君集:唐朝收复西域的大功臣,为何仅仅两年后,便被李世民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一战之后,唐朝终于得以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王朝终于再一次控制了西域地区,意义重大。但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这场大战的领军大将,唐军主将侯君集返回长安之后,却很快被李世民打入监狱。而且,三年之后,向来号称不杀功臣的李世民,竟是难得破了一次例,直接杀了侯君集这位大功臣!作为唐

  • 慈禧西逃向乔家借款10万两,慈禧:要什么赏赐?乔家:只要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都说慈禧是晚清腐朽的根源,为了大办自己的寿辰,克扣前线军人的装备钱。但是又有谁想过慈禧太后每次过生日要大办期间,总是能遇到大战的倒霉呢?我们总是说慈禧太后昏庸无道,把握朝政不放,只顾自己享乐,甚至编出“叶赫那拉是”亡大清的虎狼之词。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为什么西逃时,没有人挟持慈禧太后,趁火打劫?如

  • 第27节:李白的族叔李阳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黄庭坚称颂的另一为篆书大家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投奔在当涂任县令的李阳冰,临终时将诗词手稿交付给李阳冰,李白去世后葬在了当涂,其墓在今当涂县太白镇。相关阅读: “南诏大理史迹旅行图传”已更新章节(60节) 当涂李白墓在南京西南八十公里,墓园很安静,小小的封土前立着“唐名贤李太白之墓

  • 乾隆令妃的两个女儿为什么一个是固伦公主,一个是和硕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令妃生的4个儿子中,十四、十六子夭折,十五子就是嘉庆皇帝,十七子后来被封为庆僖亲王。她的两个女儿,分别是乾隆的第七女,被册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以及第九女,被册封为和硕和恪公主。清朝公主的封号制度清朝的公主封号制度,是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仿照明朝的制度制定的。最初,清朝将皇女和宗室女统称为格格,皇太极为

  • 唐朝宰相楷书《十八学士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于志宁(588-665),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鲜卑族,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第一则(杜如晦):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抱義。身立名揚。第二则(房玄龄):記室考功郎中房玄齡字喬年。才兼藻翰。思入機神。當官勵節。奉上忘身。第三则(于志宁):

  •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被骗,他知道真相后的处理方式,值得世人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却很难做到如春风一般,平等的对待其他人。陶澍就曾经历过此番世态炎凉。陶澍,字子霖,湖南安化人,乃是道光时期功绩卓著的一名股肱重臣。陶澍在任内,整饬吏治,清查钱粮,充盈了府库。百姓遇灾,他就设置义仓,赈济灾民,安抚民生。江南常有水患,他就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发展农耕,保障民生。同

  • 此人是唐朝战神,八千人打败10万敌军却被史官黑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有一位大将名叫苏定方,在当时,苏定方是唐朝开国的有功之臣,对于唐高宗来说,同样是一位可用之材。他的功劳,对于唐朝上上下下来说都是不能被磨灭的。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先后被他率兵所灭。边疆的和平意味着国家的安宁,唐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留下盛世之景的印象,就是因为有一个安稳的大环境。对于苏定

  • 《如懿传》永琪因听信谗言疏远如懿,历史上被乾隆明示为储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剧中如懿还海兰是一对好姐妹。海兰为了如懿,不惜在怀孕期间服毒。幸亏五阿哥永琪顺利出生,母子平安。按理说,海兰和如懿的感情深厚,永琪也应该与如懿关系很亲密才是。但是事情就坏在全剧的反一号卫嬿婉的身上。卫嬿婉收买了田嬷嬷,让她在舒妃叶赫那拉·意欢生产的时候做手脚,让她以后无法生育,铲除自己的威胁。之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