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普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普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513 更新时间:2024/2/8 12:31:02

南逃的中原人,在世家大族率领下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在建康再建东晋政权。

这些南下的北方世家大族,其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是代表人物。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其祖司马伷封琅邪王。

怀帝时,东海王越把持朝政,司马睿受东海王越的提携,被任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他接受了王导的建议,由下邳移镇建业。

以后,司马睿就从建业起家,开创了东晋帝业。

司马睿、琅邪王氏和西晋最后一个权臣东海王越,他们三家的关系很密切。

王导曾参东海王越军事。

司马睿在洛阳时,王导就与他过从甚密,劝他离开洛阳到琅邪封国去。

司马越为太傅时,王衍以太尉之尊,却作他的太傅军司。

永嘉元年,即司马睿移镇建业这一年,王衍请求司马越以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

可见,永嘉年间,晋统治者已在安排逃往江南的后路。

司马睿虽是司马懿的曾孙,但其父祖在政治上都未立过大功、也未处重要地位,因而也就没有卷入西晋晚年诸侯王争夺政权的斗争漩涡。

他与司马越是皇室的远支,封地相邻,思想意识上也接近,因而他们在政治上的关系特别密切。

公元317年,愍帝被杀,司马睿就在江南作起皇帝来,史称为晋元帝。

他能建立东晋王朝,主要靠下述两个条件。

第一是靠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司马睿封国琅邪在东方(今山东临沂一带),曾为都督徐州、扬州诸军事。先镇下邳,后移镇建康,也均在东方。建康是孙吴的都城。江南的财富曾支持孙吴建国数十年之久,而江南经济也有相当的发展。西晋八王之乱,流民起义以及刘渊、石勒等的起事,都很少波及到这一带地方。因此,正当中原连年战乱,迭遭破坏之际,江南却是一片祥和的乐土。这里是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地区。

第二,得到了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和江南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拥护。

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就是王导。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南方的世家大族看不起他,多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王导、王敦对司马睿的拥戴,才改变态度。王导遂即向司马睿建议:“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晋书•王导传》)司马睿让王导亲自去拜访他们,顾荣、贺循都应命而出。

江南人看到顾、贺两家如此,也都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北方的世家大族乐意拥戴司马睿是比较自然的,但也靠了王导的拉拢联系。

《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复,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所以司马睿称帝时,硬是要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固辞,至于三四次,才不相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太平御览》卷四九五引《晋中典书》),真实反映了东晋初年的势态。

王氏与司马氏的关系如此重要,但也并非始终都很融洽的。

司马睿作了皇帝,王导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王敦为侍中、大将军,都督江、扬、湘、交、广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上游。

这样的安排,司马睿是未必情愿的,因而逐渐任用刁协,刘隗,以疏远王导。

当时王导尚能“任真推分,澹如也”(《晋书•王导传》),可是王敦却“益不能平”,“嫌隙始构矣”(《晋书•王敦传》)。

太兴四年(321),元帝接受刁协的建议“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晋书•元帝纪》)。

这是在加强朝廷的军事力量。

同时,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究、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

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

各领兵万人,名为防御石勒,实为防御王敦。王敦对此再也不能容忍了。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讨刘隗、刁协为名,起兵武昌,其部参军沈充也在吴兴起兵响应。

王敦以沈充为大都督,督护东吴诸军事。

王敦和沈充,以东西两路夹攻建康。

这次战争,王敦打胜了。军队进入建康,诛杀大臣多人。

刘隗出逃过江,投奔石勒。

刁协在出逃途中被杀。

王敦打胜后没有留在建康,又退还武昌。

是年冬,元帝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为晋明帝。

玉导受遗诏辅政。

元帝在位时,喜爱琅邪王裒,欲以易太子。赖王导的保护,才得不废。为感激王导,明帝即位后对他非常信任。

王敦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屯于湖(在站孰南),又自领扬州牧。

太宁二年(324),王敦病,明帝又下诏讨伐王敦。

王敦病死,军败,亲党皆死。

王敦虽死,王导尚在,王氏在政治上仍为第一世家大族。

明帝在位三年(323—325)死,年仅二十七。

儿子司马衍继位,即晋成帝,即位时才五岁,王导、庾亮、郗鉴、温峤等受遗诏辅政,尊皇后庾氏为皇太后,由皇太后临朝称制。

庾氏是庾亮之妹。朝政大权就落在庾亮手里。

明帝病笃时,受遗诏辅政的大权几乎都在宗室南顿王司马宗之手。

庾亮一得势,司马宗深为不满,不久被庾亮杀掉。

司马宗一头白发,成帝好久不见到他,问庾亮:“常日白头公何在?”亮对以谋反伏诛。帝泣谓亮曰:“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复若何?”(《晋书•成帝纪》)。

庾亮杀了司马宗,又图排挤王导。但担心荆州刺史陶侃势力强大,对自己不利,就用温峤为江州刺史,镇武昌(今湖北鄂城),以防备陶侃。

接着,庾亮又要调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到建康作大司农,目的在夺苏峻的兵权。

庾亮问朝臣的意见。王导反对,说:“苏峻为人猜险,必不奉诏。不着且包容之。”

光禄大夫卞壶说:苏峻拥强兵,历阳与建康一江之隔,一天可到。

一旦不听调命,领兵来犯,将很危险。温峤也带书信来表示反对。

庾亮不听,一意孤行。

咸和二年(327)十一月,苏峻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渡江进攻建康。

次年初,苏峻攻破建康,放火焚烧,“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又“纵兵大掠”(《晋书•苏峻传》)。

庾亮逃往寻阳,投奔温峤。

陶侃本对庾亮不满,不愿出兵救建康,因温峤的劝告,才同意出兵。

庾亮又亲自去看他,引咎自责,陶侃始释然。

陶侃、温峤大军顺江而下,打败了苏峻,收复建康。

苏峻被杀,祖约逃走,投附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战后,陶侃回荆州,自江陵移镇巴陵(今湖南岳阳)。

温峤回江州武昌。

庾亮自愧惹出苏峻之乱,请求外镇,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今安徽芜湖)。

朝廷大政仍归王导执掌。

王导在政治方面的指导思想仍是“镇之以静’和“政务宽恕”。

此后,东晋的政局大体上安定了几十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仪征运河》第三章(隋唐扬子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江滩上涨,东晋欧阳埭河口已经淤塞,在隋文帝作征陈准备时,开挖了山阳渎,同时疏通了江口,新的江口位于欧阳埭(新城)以南550米,是为扬子津。隋炀帝大手笔疏浚大运河,扩宽、浚深、裁弯取直,在扬子津江口修建了扬子宫,扬子宫周围逐渐发展成了扬子镇,而扬子镇在唐朝永淳元年(682)升格成了扬子县,所以扬子

  • 末代皇帝的性与爱:大清最后三任皇帝,为何全部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末代皇帝的一生,中国各个朝代末代帝王,末代沙皇有多可怕

    从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到1912年,清廷退位——满清皇族,就陷入了这种可怕的魔咒:从同治、光绪到宣统,大清帝国最后的三任皇帝,全都绝育无子。可以说,读清史,这一诡异而又神秘的现象,是困扰每个人心中的一大疑问。作为2000多年帝制的黄昏,这难道,冥冥之中,是一种天数?同治十三年(18

  • 助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府兵制,为何到了盛唐会衰败?最后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前无古人的“天可汗”政治联盟是由李世民亲率唐军灭群雄,平东突厥、西域诸国,而创立起来的。李世民更是仰仗着府兵制度,将唐朝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府兵制度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并且,在北周时期被正式建立起来,在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唐朝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府兵制对于李世民来说,可

  • 《红楼梦》:关于焦大所骂“扒灰和养小叔子”,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焦大说的养小叔子的是谁,红楼梦中焦大最后去哪了,红楼梦的焦大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熙凤他们住隔壁,说走就走。秦钟家里可有一二十里地,就要派人去送。估计管事派了小厮不愿意去,结果小子们捉弄年老的焦大,让他去送秦钟。焦大觉得被欺负了,仗着酒劲也不管不顾,在府里破口大骂起来。结果贾蓉出来,当着王熙凤和贾宝玉的面,面子上过不去,便吩咐人把焦大捆了,让他醒醒酒明天再说。贾蓉这个举动也是无

  •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史思明竟然是靠诡诈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史思明是突厥人的后代,也有说是粟特族的,从小就很机灵,混迹于各色人中,这样的经历让他精通六种语言。据说他生性诡计多端,后来欠了官府的钱,无力偿还,就想逃到奚地。这不半路上就被巡逻的骑兵截住,要杀了他。史思明从慌乱中马上调整过来,摆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我是

  • 慈禧入葬前,竟然发生了3件怪事,其中一件至今让人难以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死后三件怪事,慈禧下葬后发生的六件事情,慈禧下葬前的怪事

    慈禧太后在1908的冬天去世,临死前,她特意向最亲近的太监李莲英坦白,要他找个风水师选择个埋葬的好日子,而这一天又是一年后1909年。在这一年,对她的尸体做了防腐的处理,保证她的面容身体等不被腐烂。如果不做任何的处理,放置一年,估计臭味熏天,化成一堆白骨。在1909年出殡的这一天,万人空巷,声势浩大

  • 古代“女子参政”:为何唐朝时期女子参政社会现象频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更多的女性为社会民生,国家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奉献。古时候更是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而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从女性参政的持续性,社会覆盖性,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来看,无一不体现了唐代女性在政治活动中的伟大贡献。一、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必然产

  • 盗墓贼太猖狂,用挖掘机盗康熙第15子坟墓,打开后却让其悔不当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这样说,清朝的康乾盛世是由康熙一手打造并发展起来的,然而他也有缺点,那就是在后期因为各种原因,官僚腐奢侈过度败国库空虚,并且他为了平衡朝政,还亲手制造了个政治漩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九龙夺嫡。不仅如此,康熙的生育能力也令人惊艳,一生总计有儿子35个,女儿20个。在康熙的儿子当中,第15子允隅的知名

  • 欧阳询这幅楷书,被李世民带到皇陵里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 韩愈最著名的15首诗文及千古名句浅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千古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