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名臣徐阶年轻时科场得意,做官后不畏强权,官至内阁首辅大臣

明代名臣徐阶年轻时科场得意,做官后不畏强权,官至内阁首辅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811 更新时间:2024/1/25 23:54:47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考卷却是波澜周折,差点让自己名落孙山。应天府批卷考官看到他的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心生厌恶,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顺手便丢到了落榜的那一堆里。而这一幕呢,恰巧被走进来的主考官看到了,鬼使神差地,主考官顺手捡起了刚刚被批卷考官阅过的徐阶的试卷。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眼前一亮,紧接着把这答卷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然后走到了批卷官的面前,一把把这徐阶的考卷递给了他,说了句当为解元。所谓解元,就是乡试的第一名举人。如此好的文章,你怎么给丢掉了呢?主考官则问道。

面对主考官的问责,批卷官丝毫不退让,坚持要按照落榜处理。这两个人一个要给徐阶头名解元,一个要让徐阶名落孙山,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为此双方各执一词,争了个面红耳赤。

最后为了平息争论,主考官和阅卷官只好是双方各自让了一步,可以录用徐阶,但是不点解元。不管名次如何,这徐阶好歹是中了举人,也具备了参加会试从而考取进士的资格。毕竟那也是少年中举,比范进中举早了将近40年,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嘉靖二年(1523年),二十一岁的徐阶前往了北京参加会试。这次他的文章没有再受到批卷官的非难,顺利地进入了殿试环节。

这殿试之后,内阁大臣们审阅答卷,看到他的文章,都极为惊叹,赞不绝口。认为此科状元非他莫属。哎,就在这时候屋里来了个大闲人。事儿就坏在他身上。谁呢?刑部尚书林俊。这一天呐,林俊是闲来无事,溜溜达达来到了阅卷室,正好看到了徐阶的试卷,禁不住脱口而出道,好文章当评第一名。

此话一出,整个阅卷室的众人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这个气氛别提多尴尬了。林尚书也自知失言,连忙致歉说,林某失言,万望勿怪,说着匆忙转身离开了。按说这位尚书大人的评价倒也中肯,可是问题是这话不该由他先说出来,更要命的是,他还说了一句当评第一名。

这下可好了,本想给徐阶第一名的主考官们左右为难了,那若是真把这第一名给了徐阶,又担心有人以此事为借口,说他们合谋作弊,自己是有口难辩。为了避嫌也不能把这个状元给徐阶。再说了,你一个刑部尚书,凭什么你说谁是第一,谁就得是第一呀?这样皇上钦命的主考官威仪何在呢?这刑部尚书这么一吆喝,直接把本来是板上钉钉的状元郎徐阶给除名了。所以说没事儿别瞎走。

好在最后,主考官们还是给了徐阶一个第三名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不管怎么说吧,他父亲梦见城隍爷所说的文曲星高中状元的事情,看来也并不是完全不靠谱。徐阶在翰林院担任职务期间,大权在握的内阁首辅张璁曾经上书,奏请皇帝整顿吏治,反腐倡廉。

这都是好事儿,可是有一天张璁突然心血来潮了,竟然向嘉靖皇帝建议要革除孔子文宣王的名号,而且要降低祭祀孔子的标准。皇帝觉得兹事体大,就让大臣们一起来讨论这件事情。很多大臣由于惧怕张璁的权势,心中虽有不同意,也都是唯唯诺诺的,不敢多说什么。张璁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得意,以为事情就这么定了。就在这时,徐阶挺身而出,发表了义正言辞的辩驳,坚决反对张璁的这个提议。

张璁一下子蒙圈了,本以为徐阶是自己的下属,需要看自己的脸色才对,如今怎么跳出来和自己作对呀?顿时是火冒三丈,说道,好你个徐阶,难道你是想背叛我不成?徐阶听罢,微微一笑,从而不迫地说道,背叛生于依附,下官从来都没有依附,又何来背叛呢?说完这话,徐阶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徐阶这段话掷地有声,表现出了为人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以及大丈夫不屈于权贵势力的高贵气节,一时被传为佳话。但是顶撞上司的后果很严重,结果,他被贬到了偏远的延平府担任管理刑狱的推官(七品)。在此期间的徐阶并没有气馁,而是当做了一种历练,主持公正,昭雪冤案,把当地三百多名无辜受害者释放回家,并且拘捕了危害乡间的盗贼一百二十人,为民除害。

徐阶晚年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终于扳倒了大奸臣严嵩。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阶担任内阁首辅大臣,鼎力格革除严嵩主政的弊端影响,同时十分注重选拔人才,先后举荐了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还大力营救因上书指责皇帝过失而被定死罪的户部主事海瑞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待在李世民后宫12年无子,为何跟了李治才一年就生下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能够成为皇帝,与她作为李治的皇后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心念李唐的狄仁杰之所以肯在武则天手下任职,就因为他知道武则天迟早是要还位于李唐的。不过武则天与李世民还有李治的关系,向来是史官诟病的地方,因为她先是待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作为才人12年,后又成为李治的皇后,最后自己也成了皇帝。“聚麀之诮”是武则天

  • 欧阳修大为赞扬的北宋书法家叶清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叶清臣为苏州人,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传世的唯一一首词,《贺圣朝·留别》:“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写出了心中几许的离愁别绪,似有婉约的风格,真看不出他还有如此

  • 唐朝最独特的一首诗,顺着读是千古绝唱,倒过来读也是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我们说到唐朝的诗人,那肯定首推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著名的诗人。但说到唐诗中最特别的一首,那么首推的这首诗必然是《题金山寺》。说到这首诗,我们得先来聊这首诗的作者——徐夤(寅)。看到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亲们并不知道他是谁。没关系,因为亲们如果知道了,那么也不用不二来介绍了。徐寅是唐朝末期至五

  • 西方夸宋朝、国内批评者居多,对比背后有何思想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1)国人对宋朝评价并不低,宋朝的经济、文化评价一直不低而且很公道提到过去贬低宋朝,现代网络上的人经常批评“积贫积弱”四个字。但要注意,“积贫积弱”说的是宋朝政府的“财政盈余”问题,以及对外妥协。现在有些人经常说每年宋朝的财政收入问题,财政收入确实很高,但你为啥不说说财政支出以及收支盈亏问题?如果不

  • 唐太宗杀弟夺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因为李世民传奇的一生,致使他的各类传说层出不穷。其中,李世民杀其四弟夺其美妻的传闻流传至今,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今天,@大圣夫人镕铟姐姐就来和大家聊聊 。李世民的四弟名叫李元吉,(603年-626年),本名李劼,小名三胡,与李世民乃一母同胞,都是穆皇后窦氏所生。李元吉为人

  • 朱元璋为什么不准蒲姓人当官?蒲姓人做过什么让朱元璋不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剧照)那么,是什么原因,朱元璋要对“蒲姓”做出这样的限制呢?这件事,要说到南宋末年的蒲寿庚。蒲寿庚的先祖非汉人,而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南宋初年,蒲寿庚的先世徙居广州,因总理蕃客贸易,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商。宋代学者郑思肖在《心史》中说,蒲家“富甲两广”,其居所“宏丽奇伟,益张而大,富盛

  • 朱元璋在寺庙写诗,登基后发现诗已被擦掉,和尚机智应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朱元璋在军队的时候也找过几个私塾先生为自己补成绩,朱元璋在江淮地区打仗的时候,乔装打扮来到了一座寺庙里面,寺庙里面的僧人看到这个人不像本地人,便问他是哪里人氏。朱元璋立马准备显摆起来,便让和尚拿来纸笔,在寺庙的墙上写下“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朱元璋看到

  • 唐朝佩剑,南北朝佩刀,为什么关公的武器何时指定成了“青龙偃月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青龙偃月刀没有载入历史,那么关羽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呢?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像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阔头大刀,这种刀最早雏形可能来源于唐刀的某种武器。晋朝史家陈寿的《三国志》是我们首先需要依靠的最重要的文献史料,不过从其中寻找不到关羽用何武器的文字。在陶的书亦最早提及关羽用刀。关羽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掘都

  • 袁崇焕故居处,为何刻有“掉哪妈!顶硬上”的脏话,背后原因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三个有效词:东莞、袁崇焕、还有这句“掉哪妈,顶硬上”。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三者之间的联系。袁崇焕和东莞袁崇焕(1584-1630),他的雕像至今仍屹立在我家乡的火车站前,关于他的故事,我也是从小就有所耳闻。可以说,袁崇焕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万历年

  •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皇位还给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无人动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更充满了各种争议,最终只剩下一块无字碑文,任后人评说。武则天的一生是强悍的一生,没办法,在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社会,你不强悍根本无法生存,尤其是一个女性,要强掌握权力,其艰难程度,远比男性要大很多。但就算是再强悍的人,也有老去的一天,这是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