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官员画像中宋朝的官员最好认,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宋朝的官帽:在纱帽后面加上了两根长长的翅膀,也称长翅帽。相传在北宋时期,也曾发生过一个因官帽而识人的故事。
一次,大宋的宰相寇准,为了视察民情,微服私访,游历于河南开封一带。所谓微服,即是穿着民装,避免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当寇准向一位老汉问话的时候,尽管“洗尽铅华”,不摆官威,不刷官腔,但老汉却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说不出话来。
寇准不明所以,就对老汉说:“我不过是个平凡的书生,老人家何必如此惧怕,不妨随便一些。”老汉回答道:“相公是位官爷,草民怎敢无礼呢?”
听到此言,寇准一惊,连忙审视自己,但看了半天也不觉得自己何曾露出“马脚”,心想这位貌似普通的老汉可能是位高人,于是便对他行礼,说道:“老丈眼力过人,你我素不相识,便能识破我的身份,真乃世外高人也!”
老汉低头颔首道:“官爷别折杀草民了,老汉我不过是一介平民,怎敢称为世外高人!之所以能看出相公您是位官爷,是因为刚才您走过窄巷的时候,总是侧着身子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帽子。如果相公您不是当官的常戴长翅的官帽,又怎会不自觉地有这种反应呢?”
寇准闻言,低头不语,又好像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它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那么,为什么让官员戴这种帽子呢?
赵匡胤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伸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