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海外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统称“唐人街”,而这个“唐人”的称谓离不开中国的盛唐。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不仅与亚洲各国保持着友好邦交,更是与欧洲各国来往频繁,因而在唐朝之后,海外各国多称我们为“唐人”。
那么如此强盛的唐朝,又为何在灭亡之际,经历了皇室灭族,朝臣被投尸黄河等惨剧?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唐朝虽是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但国土面积增大,就势必会面临着“天高皇帝远”的局面。
边境地区大多是刚军事扩张得来的外族人士,为了稳固政权,中央不得不向边境派遣常驻军团。
常驻军团需要物资补给,可从内陆地区运往边境的时间又过长。中央便允许边境军队开垦私田,有了土地,自然也有了财政权。
人力财力物力均掌握在边境将领手中,权力的不断增大,加上不在天子脚下,慢慢就有将领产生“自立为王”的想法。
另一方面,盛唐人口不断增加,但可供‘均田制’分配的无主田地却越来越少,加之战乱影响,不少农民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地主便私自占有农民土地。
农民自己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为了活命,最后还是去给地主阶级打工。
当时的唐玄宗对于这种情况无法采取更好的措施解决,只能听之任之,因而农民阶级对朝廷的不满日益加重。
地方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加深都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是关键转折点。
在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加重的过程中,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本就是多个军镇的节度使,拥兵18万,而当时天子所在的长安城兵力不过4万。
同时还有不少边境士兵和没有土地的农民支持,安禄山很快便攻陷了长安城。
唐玄宗带着家眷和重臣逃出长安,留下太子李亨开始长达八年的平定叛乱之路。
八年时间,唐朝因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劳动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不足。
安史之乱结束后,在战乱中进一步扩大兵力的地方军阀们,更加不受中央控制。
在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被唐玄宗留下平定战乱。
不过,太子被唐玄宗压迫多年,无法当机立断地下达军令。叛军当下,民心动荡,慌乱的太子在宦官李辅国的帮助下,逐渐走上正轨。
安史之乱后,因为唐玄宗过度信任朝臣导致八年战乱的教训,深深敲打着后世的皇帝们。
面对不敢信任朝臣的皇帝,时刻陪伴在皇帝左右的宦官们找到了机会。
尤其在唐德宗执政期间,因为他刻意削弱节度使们的权力,遭遇了兵变,再次在宦官保护下逃出长安。
劫后余生的唐德宗更加不信任朝臣,甚至将兵权派给了身边的宦官,有了兵权的宦官势力愈加强大,在唐中后期又成为威胁中央权力的一大隐患。
晚唐覆灭的三大原因,除了地方军阀势力过大和宦官弄权,还有一个便是农民起义。
由盐商黄巢发起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很快便攻打到了长安脚下。
在这场农民起义中,有一个人物的出现对唐朝灭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就是——朱温。
朱温此人生性残暴,平时就横行乡里,在得知黄巢起义后,很快便去投奔了黄巢。
由于他作战能力强,得到了黄巢的重用,但那时正是黄巢起义的上升期,许多老将对新来的朱温并不认同。
这就导致在朱温被唐军围困,向黄巢请求支援时,消息被屡次截断,得不到支援的朱温干脆投诚了大唐。
唐军在镇压起义期间多次败于朱温手下,对于朱温的投诚,唐军大喜过望。
事实上,朱温的确带领唐军成功镇压了黄巢起义,并借此得到了皇室重用。
光化三年,宦官幽禁皇帝唐昭宗,当时的宰相与朱温关系尚可,于是联合朱温杀掉宦官一派。
本就拥兵自重的朱温,在杀掉宦官一派,为皇室除去一大隐患后,权力再度增强。
当时的皇帝——唐昭宗原以为宦官失权,终于可以一展强国抱负,可兵权不在手中,皇室再度沦为朱温的板上‘鱼肉’。
因为朱温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洛阳一带,所以朱温借机杀掉宰相等忠于李唐皇室的重臣,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在途中悄然杀掉了唐昭宗所有的心腹,全部替换成他的人。
等到唐昭宗察觉到异样时,他早已失去所有权力,无法反抗野心昭然的朱温。
朱温的举动也让各地军阀看到了他的野心,为了不让朱温一家独大,各地军阀打着“讨伐朱温,复兴皇室。”的名号,向洛阳发兵。
此举也让朱温再次意识到唐昭宗的威胁,于是他索性杀了唐昭宗,改立13岁的唐哀帝。
次年又以宴请名义,将唐昭宗的九子骗入皇宫,在他们喝醉后,命手下直接勒死九子。
为了彻底清除隐患,他还赶尽杀绝了三十多名忠于李唐江山的重臣,并将他们尸身投入黄河,还声称,“看看他们这些自诩清流之士,能不能洗净这黄河水。”
在清除所有障碍后,他终于将唐哀帝废除,改立唐哀帝为地方王族,并在称帝后第二年杀死了年仅十六岁的唐哀帝。
自此,唐朝灭亡,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时代。
从天佑元年到天佑四年,不过四年光景,唐朝便从迁都走到了灭亡,朱温虽然兵力强势,但百年王朝一朝覆灭,归根结底还是阶级矛盾的不断加深。
盛唐时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朝堂稳固;晚唐时,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想要活命只能参军谋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也灭于农民起义。若想朝堂稳固比起扩大疆土,更应注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