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8岁包拯考中进士,却因离家太远,坚决辞职,38岁才离家当知县

28岁包拯考中进士,却因离家太远,坚决辞职,38岁才离家当知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02 更新时间:2024/3/7 15:06:22

包拯是北名臣,为人刚正不阿,被誉为“包青天”。但少有人知,他的仕途之路,和一般人的并不一样。

他28岁就考中了进士,但真正开始步入仕途,却是从38岁那年开始的。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寒窗苦读20年,终于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这是非顺遂的仕途。

出任一方知县,干出业绩,就升官发财,没有干出业绩,也有一个铁饭碗。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因为江西实在离家里太远。当然,给官方的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头很宽容,考虑到他的情况,便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这个地方,距离包拯的老家,只有100多公里了。

但包拯还是选择了辞官。

虽然如今100多公里可能只是2个小时的车程,但在那个用双腿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距离,确实无法侍奉父母。

至于包拯为什么不把父母接来身边,可能是和当时的乡土情节有关。

所谓落叶归根,包拯的父母年迈,肯定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就像现在很多人的父母,宁可待在乡下老家,也不愿意跟随孩子前往大城市生活一样。

这一次,聘书都到了手上,但包拯还是选择了辞职。

就这种出尔反尔的架势,就算包拯的理由再充分,恐怕也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麻烦。

毕竟,孝道再大,难道能大过君臣吗?

幸运的是,包拯遇到的是宋仁宗,这是个非常宽厚的皇帝。

他没有怪罪包拯,反而允许他回家侍奉父母。

包拯陪着父母,一直到父母去世,又守孝三年。

3年丧期届满,包拯被当地父老乡亲热情举荐到朝廷,再一次进京听选。

宋仁宗没有难为他,将他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包拯非常幸运,在为官的36年里,他深受宋仁宗的赏识,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在中央当过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当过尚书工部员外郎。

为官过程中,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又有一回,包拯得知转运使奎在任职期间,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王奎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是个铁面无私的人,此时又担任监察御史。

他多次弹劾王逵,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

相传,包拯的口水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但后者只是甩甩袖子,没有治包拯的罪。

据史书记载,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恨之入骨,恨不能吃了他的肉——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但宋仁宗从不曾怀疑过包拯,哪怕弹劾包拯的折子被无数次送到眼前,他都视而不见。

而包拯他提出的建议,宋仁宗也基本上都听从了。

公元1062年,64岁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有句话说得好,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寻。

于包拯而言,宋仁宗就是那个伯乐。

为官多年,包拯得罪了无数权贵,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弹劾,但无论何时,宋仁宗都力挺包拯,对那些弹劾的折子视而不见。

包拯唯一传世诗,是这么写的: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他不是“神”,没有三头六臂,也不能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他是幸运的,遇到了宋仁宗,成全了一生的美名。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更多文章

  • 他是大明朝的“巨贪”,家中私藏3万两黄金,最后死在祖父的墓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巨贪,明朝最大的贪官贪了多少亿,明朝历史上最贪的人

    历史上敛财的官员不计其数,能“榜上有名”的严嵩算一个。他捞起钱来如恶虎一般,从一个文官靠着溜须拍马和写青词的本领赢得了皇帝的喜爱,自己稳坐首辅之位,被明史列进史册。严嵩是个聪明的人,他也有不辞劳苦,生死不顾的时候,嘉靖皇帝常年道袍加身,寻求长生不老秘药,道师炼好仙丹,皇上不敢吃,75岁的严嵩一把拿过

  • 妻子去世后,朱棣看上了小姨子,想立她为后,小姨子果断出家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她就是朱棣那位一生未嫁的小姨子,为什么朱棣不敢强娶小姨子,朱棣为什么放弃小姨子

    尼姑貌如仙人,举止娴雅,连张皇后都深深仰慕。朱高炽说:不愧是拒绝我父皇的女人!这个尼姑已经44岁,她就是徐妙锦,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个女儿。那她和朱棣之间有什么故事呢?这还得从她的姐姐,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妙云说起。永乐五年,陪伴朱棣30年的结发妻子,皇后徐妙云撒手归去,朱棣悲痛万分,发誓不再立后。

  • 康熙一面跪拜朱元璋的陵墓,为何还要一面将他的后人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跪拜了朱元璋墓,康熙vs朱元璋,康熙和朱元璋对话

    明朝在一统天下之后,朱元璋将都城定在了南京,虽然后来明朝的都城迁到了北京,但朱元璋的陵墓却没有搬迁,一直在南京。因此,明朝的皇帝若是要单独祭拜朱元璋,还要从北京赶到南京来,着实是路程遥远。当然,朱元璋是开创明朝的君王,那些后世的子孙皇帝,谁人又敢忘记朱元璋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呢?清朝定都选址,也继承了明

  • 北宋皇太后刘娥,手握军国大权,垂帘听政11年,为何不称帝?不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娥的人生也非常传奇,当过歌女,嫁过人,二婚嫁皇子,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后、皇太后。她是没有根基的普通人,据史书记载,刘娥是蜀地孤女,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双双亡故了。此后,她在母亲的娘家讨生活,却被家人嫌弃,几岁时,就被许配给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然后一直跟着他一起生活。刘娥长得很好看,为了维持生计,龚美

  • 愤怒的成吉思汗多可怕?爱孙死,一座城市被夷平,还做了件过分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吉思汗真正死亡原因,成吉思汗的最危险时刻,成吉思汗伤亡有多严重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成吉思汗对自己的子孙们都比较疼爱,虽然当时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托雷等四兄弟,都是蒙古帝国征讨的主力,但在攻坚之时,也是将其保护地非常好,不会像影视剧那样一开打就往前冲。然而战争虽然是下级士兵死得多,将领死得少,但也并不代表将领上了战场就一定能够活着回来。而成吉思汗的孙子

  • 金人包围都城,宋钦宗拿妻女抵债,皇妃值1000金,公主值500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钦宗关押之地茅草屋,宋徽宗宋钦宗囚禁之地,北宋都城被金人攻破了吗

    宋钦宗是宋朝在位的第9位皇帝。1127年,金军率领大军,卷土重来,包围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宋钦宗可能是昏了头,他听信了江湖道士郭京的话,希望通过做法,召唤出六甲神兵,上阵杀敌。可能是为了怕施法效果不好,他直接下令撤掉城防。最后,六甲神兵没召唤出来,金军不费吹灰之力,直接破了开封。说实话,读这段史料,我

  • 明朝灭亡时,一残余军队逃到邻国,讲汉语用汉字,至今沿用明朝习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灭亡残余军队,你以为的明朝vs实际上的明朝,明朝灭亡是由清军入关吗

    大明王朝可谓是汉族最骄傲的一个朝代,后世的评价是治隆汉唐。整个大明近300年的历史中,始终遵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以不投降,不纳贡,不和亲为底线。当年明英宗被瓦刺俘虏后,誓不投降可谓是铮铮铁骨,当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为了践行天子守国门的理念,誓死不迁都南京。而明朝灭亡后,有一只军队宁死

  • 1382年,马皇后病重,朱元璋急坏了,可无论怎么劝,她都不看医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马皇后死了朱元璋抱着马皇后哭,马皇后病重朱元璋要杀太医,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痛哭视频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她是朱元璋的发妻,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他们相识于微末。当年,朱元璋还不是皇帝,而是郭子兴得力手下。而马秀英,是郭子兴的养女。马秀英的父亲和郭子兴是生死之交,郭子兴夫妇对她一直视如己出,希望为她挑选一门好亲事,后来便把她许配给朱元璋。两人结婚后,感情和睦。只是,郭子兴性情

  • 如果宋江夺取天下,他最可能除掉哪三人?此三人心知肚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江哥哥,宋江的个人简介,农民二哥爆料宋江

    如果梁山没有接受招安,宋江和方腊共同夹击北宋朝廷,侥幸夺取天下,他最可能除掉哪三个人?依据水浒传中相关内容分析,这三人分别是林冲、鲁智深、樊瑞,他们心知肚明。第一个:林冲有人说,林冲非常“听话”,忠厚老实,为何宋江夺取天下之后,第一个要除掉的为何是林冲?之所以第一个要除掉林冲,最主要他做了两件错事。

  • 潼关南原大战李自成为何输得那么惨?如果张献忠来援,战争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自成和张献忠在谷城,张献忠与李自成谁的破坏力大,李自成与张献忠视频

    因此,只要明军的战略思路不出问题,李自成其实是没机会的,即便张献忠来救援,潼关南原之战闯军也必败无疑。 潼关南原之战的历史背景 崇祯七年(1634年),闯军经历了一次生死大考,那一次,号称百万大军的闯军被五省总督陈奇瑜逼入车箱峡,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后来,李自成用诈降之际骗过陈奇瑜,残部才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