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可谓是汉族最骄傲的一个朝代,后世的评价是治隆汉唐。整个大明近300年的历史中,始终遵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以不投降,不纳贡,不和亲为底线。当年明英宗被瓦刺俘虏后,誓不投降可谓是铮铮铁骨,当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为了践行天子守国门的理念,誓死不迁都南京。而明朝灭亡后,有一只军队宁死不降,逃往国外,建立独立王国,到现在仍在,而且说汉语,用人民币,买中国货。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烽烟四起,李自成、张献忠在内不断攻城略地,关外大清不断蚕食。李自成更是趁乱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自杀。但是,大明的抵抗还在继续,而到最后一个南明王朝永历王朝朱由榔,在云南坚持抵抗。只可惜兵力不敌,最后还是从广西和云南一路落魄逃亡到缅甸。只可惜逃亡进缅甸也逃不过吴三桂的魔爪,1661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冲进缅甸,逼迫缅王将朱由榔交还清军,押回昆明,不久后,一代君王永历帝就被叛贼吴三桂绞死于异乡。其手下士兵一部分自杀,一部分降清,一部分隐姓埋名,过着老百姓生活,最后一部分穿梭在在云南缅甸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继续反清复明。后来,这部分士兵在当地休养生息,以后世代都在那里生活,后来发展到几十万人,拥有强大的武力,十七世纪末,清政府在缅甸登尼设立“木邦宣慰司”,但由于鞭长莫及,实际上统而不治,成为“化外之邦”,果敢土司既不臣服于清朝皇帝,也不受制于缅族政府,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在这里人们继续使用大明的制度,使用大明的服饰,就连生活细节都跟保留大明的,果敢土司延承了中国明朝官僚制度,1959年以前,果敢行政机构官职仍用明朝官职来命名,如“守备、千总、把总”,庙宇里供奉的是孔子和关公,学校里教的是《三字经》。直到现在,这里依然存在,但已经成为缅甸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果敢自治区。
留在中缅边境的明朝人持续坚持着抗击的旗帜,只是这个旗帜从抗清变成了抗缅。这件事一直要追溯到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这场战争无疑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一场胜利。乾隆皇帝虽然击退了缅甸对于云南的侵略,却不能阻止缅甸对于边境的蚕食,最终战争的结果与后来的清法战争类似。清廷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缅甸得到了土地的实际优惠。而果敢本是云南杨氏土司管辖的土地,至此被缅甸夺取,此后英军殖民缅甸强制吞并了果敢,因此缅甸一直坚持果敢为其土地而对此紧咬不放。但是果敢人的心中自己的祖国是中国因此一直不肯臣服于缅甸。
因为对缅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族”的代表参加了民族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政府总算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族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现在的果敢,虽然还是缅甸的一个邦,但是学校教授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临沧区号,电力由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老街变电站输送。“果敢族”人一直为自己是华夏子孙骄傲而自豪。
果敢的政权沿用古代中国的,老百姓服装仍是明朝的汉装,很多生活习俗也和中国人一样,文拜孔子武拜关公,并且很多人的骨子里都留着明朝皇族大夫的血。就像我们会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一般,果敢地区的绝大多数百姓也都会为自己为华人而感到自豪。果敢人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生活方式,都和中国本土有很大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