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的人生也非常传奇,当过歌女,嫁过人,二婚嫁皇子,还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后、皇太后。她是没有根基的普通人,据史书记载,刘娥是蜀地孤女,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双双亡故了。此后,她在母亲的娘家讨生活,却被家人嫌弃,几岁时,就被许配给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然后一直跟着他一起生活。刘娥长得很好看,为了维持生计,龚美便让她学习歌舞,去当歌女。夫妻俩的生活过得也很不错,但刘娥15岁那年,龚美突然想要去大城市看看,就带着妻子来到了京师东京城。东京城富贵迷人眼,很快,龚美就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在这里生存,积蓄也花得差不多。
为了活下去,他便下定决心,把刘娥给卖了。
为了能卖得出价,他隐瞒了自己和她的关系,只说是兄长。刘娥长得很好看,又能歌善舞,便被指挥使张耆看上了,买了回家,并且献给了当时还是韩王的赵恒。赵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他对刘娥一见钟情,带她回府夜夜笙歌,完全不懂得节制。宋太宗赵光义气坏了,把儿子臭骂了一顿,还让他把刘娥赶走。但父亲的反对,不仅没让赵恒厌弃刘娥,反而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赵恒把刘娥藏到了指挥使张耆的家里,瞒着所有人,一藏,就是10年。可怜的指挥使张耆,有家不敢回,只能每天晚上悄悄去别的地方住,还不敢让人发现。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立马就把刘娥接来了后宫。不过,此时的赵恒,还有发妻,只能让刘娥当一个没有名分的宫人。但刘娥是个很有手腕的女人。她愣是靠着自己对赵恒的吸引力,当上了四品美人、修仪、德妃,最后还当上了皇后。赵恒想要立刘娥为皇后时,大臣们强烈反对,为抗议立后,他们拒绝草拟封后诏书,最后,赵恒干脆亲自写封后诏书。刘娥成为皇后之后,赵恒就开始把政务交给她处理,到了后期,他基本上不过问军政大事,全让刘娥自己处理。公元1022年,赵恒去世,13岁的赵桢继位,即宋仁宗。赵桢就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对外,他一直是皇后刘娥的亲生儿子,但实际上,他的母亲另有其人。为了避免未来赵桢知道真相,对刘娥不利,赵恒还专门给刘娥留下一道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这道遗诏,直接给了刘娥把持朝政的正当理由。就这样,每一次上朝,宋仁宗赵桢在左,太后刘娥在右。子弱母壮,在国家大事上,赵桢基本上没有选择权,处理朝政的全是刘娥。在这11年里,刘娥过得非常气派,她可以穿帝王龙袍,接受赵桢和群臣朝拜,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也超过皇帝。(《宋史》:“出入御大安辇,鸣鞭待卫如乘舆。”)这已经不是皇太后的待遇了,而是妥妥的帝王待遇。不过奇怪的是,把持朝政多年的刘娥,始终没有效仿武则天称帝。是她不敢吗?当然不是,若是她不敢,就不会穿着帝王龙袍招摇过市,还让全天下人避开她父亲的名讳……(《宋史》:“近戚多并祖讳避之。”)那么,为何她没有称帝呢?
我认为,刘娥不称帝的真正理由,是她不想对不起宋真宗赵恒。这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温暖。和武则天不同,刘娥没有孩子,没有家人,她父母双亡,被母族发卖,丈夫龚美算亲人,可他还是为了利益,把她卖了。而赵恒虽然贵为皇帝,却给了她难得的真情,给了她无限的宽容和信任,给了她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刘娥临朝称制11年,终结“天书”运动、结束了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一点,让赵恒留下的江山变得更好一点。据史书记载,刘娥去世时,已经没办法说话了,但她拼了命拉扯身上龙袍一样的衣服。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她只是单纯不想以“天子之服”去见赵恒。
(《宋史》: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
我想,对刘娥来说,她喜欢处理朝政、有野心,但她最想要的,不是皇帝之位,而是那个给了她尊重,把她从泥沼中打捞起来的男人。毕竟,荣华富贵、权势虚名,不过为了福荫子孙、为家族争光。而刘娥没有家族,没有孩子,她只有她的丈夫——宋真宗赵恒。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