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贪污“一块钱”也要严惩,原来不是玩笑话,看朱元璋如何策划

贪污“一块钱”也要严惩,原来不是玩笑话,看朱元璋如何策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525 更新时间:2024/1/20 18:02:29

正所谓存在即为合理,在我国古代还真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哪个朝代呢?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洪武年间,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手"策划"的学《大诰》运动。

一、学《大诰》运动的开端

一个王朝的贪污腐败之风并不是从中后期才开始的,而是从这个国家制度机器建立起来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只不过,在人数很少的时候还不易察觉,而正是由于人数过少,皇帝才会选择漠视;而到了中后期贪污腐败之人越来越多也就压不住了,一个王朝内部的黑暗与灰色终于露出了嚣张的爪牙。

而明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例,他从朱元璋在位的后期,贪污腐败之风就压不住了。翻阅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腐败之风其实和其他王朝的后期有过往不及之处。

举几个例子,大明朝一名刑部尚书收受罪犯的贿赂,而下令让自己的属下将其带走,用其他人来代替他受刑。无独有偶。明朝一名兵部侍郎借着抓捕军人逃犯的机会,趁机收受了军人家属近二十二万锭的巨款……

这样的例子在明朝初年很多,官员腐败程度从建国开始就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可能从这几个例子还不能感受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再看几组数据。

在明朝初年浙江的农民上交的农业税比中央朝廷规定的要高出百分之四十五,多出的去哪里了?显然,进了那些地方官的腰包。

但是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不仅是一个事必躬亲型的皇帝,还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农民"皇帝。

在他登基之后,因为害怕曾经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兄弟会威胁他朱家的统治地位,便制造各种各样的理由诛杀他们。不仅如此,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朴素的三观和思维。

朱元璋还是个农村普通孩子的时候,便是最讨厌这种压制他们血汗的官僚阶级。所以,朱元璋不仅眼里容不得这种忤逆他的"沙子",也不能忍受这种曾经他最讨厌的阶级,甚至对于官僚阶级是怀着一种敌视和不爽的心理。

因此,朱元璋亲自写了一本书,名为《大诰》。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对反贪有什么作用呢?这本大诰有点类似于现在恐怖片的效应,打的是心理战役。

这本书都是由各种血腥恐怖残忍的刑法案例组成,意在恐吓官员和百姓不要不听他的指挥,贪污或者造反。

有多恐怖呢?举一个例子,在《大诰三编.递送潘富第十八》中,一个外逃的逃犯在逃亡路途中沿途历经了两百余户人家,但是这些人家没有告发他的想法,而有的心善或者不知情的人家还给他提供过食宿。最后,这个逃犯被逮捕,朱元璋不仅处死了逃犯,还将沿途两百多户人家尽数杀尽。

可见,朱元璋手段果决与残忍,而这本书的发行也预示着大明朝这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反贪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学《大诰》运动前期尽不如朱元璋的本意

学《大诰》运动的机理就是宣扬皇帝的无上权威并将这种思想根植于每个大明朝的人中,然后推动底层人民手持《大诰》揭发贪官,运动本质就是官员大学习和民众大反贪。

诏令一颁布,朱元璋本来以为这下全国人民都会帮自己盯着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但是大明朝的民间却一片安静,毫无变化。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不应该群情激愤吗?这些人为何沉默?

这个就得从我国古代的人民思想文化根源说起了。从秦朝一统天下开始,就大肆宣扬和运用法家之道治国。法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追求"弱民""愚民""胜民"。在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中,商鞅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强大,它的人民就必须弱小;一个强大的国家只需要愚昧无知的人民。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一个国家的君主没有必要完全信任百姓,君主最主要的就是运用"术"、"势""法",做到以法刑人,以势压人,以法驭人。

而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尝到了法家的甜头。因此,汉代汉武帝时期就提倡出来了名为儒家实为法家的儒术,就这样,法家思想根源也就一直在统治阶级中隐晦地传播了下来。

中国古代的人民群众就是在统治者营造的顺从大环境下只学会了卑躬屈膝和敬畏官僚阶级,这是在中国古代普通群众思想中扎根了很久的。

有多顺从呢?如果只是简单的说可能很难理解,举个例子。在乾隆盛世年间,英国使者来访,但是却不熟航路,所以请当地的官员帮助他们寻找一个熟悉水路的人。英国人本来以为大清官员会广发告示,悬赏能够胜任的人。

然而,大清官员却带兵挨家挨户的搜索,一一询问,最终找到两个熟悉水路的人,但是两人表示已经很久不航海,而且家里面都需要自己,但是大清官员却直接表示这是国家派给你们的任务,而且官府一分钱报酬也不给,两人便直接抛妻弃子而去。

当然,在当时情况,如果官府给钱了,当地百姓可能也不敢收,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太阳从西边升起。

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现状,官僚阶级的命令就是他们必须执行的任务,几乎不会反抗。

所以,学《大诰》运动的开端时,朱鼓动老百姓去抓官员,他们大部分人几乎从来没有这种想法,这就好比你让一只兔子去抓大灰狼一样,这种违背他们生存食物链的事情简直骇人听闻。

因此,当时的大明朝百姓选择了沉默和逃避,然而,正是他们的漠视态度彻底点燃了朱元璋的怒火。

三、学《大诰》运动的高潮,人民群情激奋,形势一片大好

朱元璋火冒三丈,于是又挑起了一场惨案。在洪武十九年,镇江市贪官韦栋被朱元璋亲自发现了,本来按照我们常理的思路只会将韦栋这个贪官抓起来严惩,然而朱元璋不仅严惩了韦栋,而且还严惩了镇江市的一些市民,让他们有的去搬石头,有的罚巨额钱财,那些市民也因此家破人亡。

为什么要严惩这些市民呢?因为老朱觉得自己已经明确在告示中说道让普通百姓监督举报贪官,可市民们却选择沉默,这就是助纣为虐,与他这个做皇帝的作对。

当然,这不仅是朱的一时怒气,还是朱元璋清楚的知道,暴力就是动员当时古代人民群众的最有效的方式。虽然很现实,但是在中国古代暴力确实是一个有效方式,也被很多君主给贯彻了下去。

而且,朱元璋不仅仅只展示了自己的惩罚,还给那些胆子大的百姓予以重赏。这一手恩威并施彻底调动了大明百姓的胆子与积极性,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朱元璋这个皇帝是真的言出必行,而作为举报者的他们还可以得到巨额赏赐。

这下,反贪运动在大明王朝的各处上演,如果你现在穿越回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就会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押送贪官污吏前往应天的场景。

这一场大型全民反贪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但是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它的弊端已然暴露。

四、学《大诰》运动的弊端

朱元璋在开展这场运动的初衷就是打击所有的贪官污吏,原则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设置一个相关机构来检查汇报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辜牵连者越来越多。大明朝户部尚书滕德懋被人举报贪污,朱元璋收到消息后没有一点犹豫,甚至没有派人仔细调查确认真实情况,就立马下令处死。

死后,朱元璋突然决定剖开他的肚子,看看这些贪官肚子里面都装的什么,结果发现他的肚子里面全部都是粗粮野菜,几乎不见一点荤腥。

这时朱元璋才意识到自己抓错人了。但是他却没有一丝收手的想法,他始终认为这是他成功路上的必经之处,甚至觉得这还是对于那些隐匿在百官中贪官的一种警示。

之后,这类事件竟然是越演越烈,乃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什么地步呢?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所谓"贪污一块钱"都要抓起来严惩。

翻阅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在抓捕贪官的时候,对于其贪污还有这样一些记录,比如,"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收受圆领衣服一件""收受书四本,纲巾一个,袜一双"......

这样算贪污吗?我们无法判断,但是在古代那个大环境里面,这样的"贪污"确实不起眼,至少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贪官队伍里面,这样的官员在里面连小虾米都算不上,但是朱元璋对于这类官员却和其他贪污官员同等论处。

到了运动后期,这场运动与朱元璋的本意更是背道而驰。朱元璋所要发动的群众也开始腐败了,当地的一些官员渐渐联合普通百姓,告发他官场中的对手,借机绊倒对方,甚至让这些百姓在皇帝面前夸赞自己的"清廉作风"。

一场反贪运动瞬间转身变为了一些真正贪官在官场中扳倒对手的手段。

五、学《大诰》运动失败的终场落幕

本是一场打击贪官的运动,反而助长了贪官的势力,打击了真正的清官。这样的落幕不得不让人吹嘘不已。

朱元璋的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这次运动的失败性,但是他仍旧认为自己亲手写的《大诰》是一本"宝书",舍不得它被抛弃。

因此,在他去世的前一年,直接下令将《大诰》附于《大明律》之后,觉得这样《大诰》就可以和《大明律》一样永传于世。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不过两个月,建文帝就亲自颁布诏书宣布以后若是出现犯法者,只需按《大明律》断。朱元璋认为的"宝书"也渐渐在大明王朝的中消失,不再出现。

六、结语

学《大诰》运动的本质就是朱元璋巩固自身的统治,觉得那些贪官污吏在侵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但是,从源头他就判断错误,大明朝的腐败之风从未抑制,甚至是中国历史上贪污腐败之风"最兴盛"的朝代。

为何?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想要彻底的清除这股贪污风气,不说是中国古代,就是我们当代也很难避免。而明朝如此严重的关键其实在于朱元璋给官员发放的俸禄。

大明朝的官员是中国历史上俸禄最少的官员,一个普通的官员甚至到了"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而唐朝一个九品芝麻官的最低月禄都到了三十石到四十石。

所以,腐败之风盛行的根本原因就是俸禄制度本身的问题。俸禄实在是太少了,一些普通官员根本就不能养活自己家的人,不让他们贪污,他们几乎就不能生存了。

最后,大明朝的学《大诰》运动虽然确实有打击到一部分贪官,却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没有从制度根本找原因,反而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腐败之风终将越演越烈,这次运动也以惨败落幕。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子们的名字,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重合率极高,是巧合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老十二皇子,明朝皇子起名字规律,明朝皇帝名字与元素周期表

    明朝皇子们,绝对算得上是历史奇葩之最,倒不是说他们的性格或行事作风,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关键是这些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重合率,实在太高。可这究竟是何原因?仅仅只是巧合? 五行相生 《春秋·五行之义》中提到: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 换句话来说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从木开始,相互生成,

  • 天龙八部中,鸠摩智的吐蕃国是被谁消灭的?不是辽国也不是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天龙八部鸠摩智之死片段,鸠摩智吐蕃,天龙八部鸠摩智败了吗

    公元842年,曾与大唐王朝对峙并存的吐蕃王朝在内乱之中消亡。从此,青藏地区再也有没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割据的局面,不过中原王朝仍泛称其为吐蕃或西番。北宋时期,公元1032年,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唃厮啰在河湟地区(今青海、甘肃一代)被族人拥立为王,建立了吐蕃唃厮啰政权。当时,北宋与西

  • 明朝士人为什么会从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明朝是五龙同朝,明朝的商人现状,明朝为什么禁止茶马生意

    儒商现象可以说是“士”的分流现象,很多士放弃了科举去从事商业活动。余英时先生指出,当时许多士放弃科举从商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中国的人口自明初到18世纪增加了好几倍,而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相应增加,因此科举考试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另外一方面,自16世纪以后商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对许多士子也构成很大的诱惑。”

  • 他是朱棣头号战将,接连四次出征越南,越南人至今提起都头皮发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的越南战将,朱棣最怕的十大将军,朱棣手下四大战将

    提到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么一个人,他算是我们中国的名将了。他就是—张辅。据记载:当时越南常常被称为“交趾”或者称作是“安南”。当时明朝的将军们在安南的土地上也是十分张狂,但对于安南人来说,他们所感到胆寒的,却只是张辅一个。这里说到的害怕,那是真的害怕。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样简单的害怕。换句话说就

  •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为何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儿子朱高炽简介,朱棣朱高炽梦中告别,朱高炽为救儿子和朱棣顶嘴

    据《明史》记载,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史称明仁宗。有一次皇祖父朱元璋派他在破晓时检阅军队,他却早早回来报告,并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该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以后。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审阅奏章,他有条不紊

  • 北宋开封之战,金国撤军后为何二度来攻?看看宋钦宗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金国为什么要掠走宋钦宗,金国全盛时期开封人口,金国对宋钦宗的评价

    不过,由于金国两路大军中的西路军(完颜宗翰)被阻挡在太原,只有东路军(完颜宗望)渡过黄河包围了开封,而且北宋各路勤王军队包括战力最强的西北禁军,也相继赶到了开封城下。金国东路军完颜宗望一时间难以得逞,在勒索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以及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之后,金军旋即罢兵撤军。这就是历史上著

  • 明朝轶事:皇帝有一个怪癖,宫女们纷纷受不了,想反抗却被灭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他在前期也有过不少功绩,整顿朝纲,造福百姓。可是他却有一个怪癖,正因为他这个怪癖,很多宫女都痛苦不堪,这个皇帝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并不算是昏君,也不算是暴君,至少他之前是有过一定的功绩的,但是他的这种怪癖却苦了很多宫女,在晚年的时候嘉靖皇帝一心求仙,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也许

  • 塞北三朝:北宋灭亡时,战力最强的西北禁军在哪?为何不来勤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北宋的军制之中,有禁军、厢军、乡兵和藩兵四种之分。禁军可以说是北宋的中央军,也是北宋军队的精锐主力。而在禁军之中,因为驻防地域的不同,又分为中央禁军(拱卫京畿)、河北禁军(防御辽国)、西北禁军(与西夏作战)三种,这西北禁军因为长期在边境对西夏作战,其兵卒大多来自民风彪悍的西北一带,所以战斗力在北宋

  • 为什么外国人都认为宋朝是汉唐过后的第三大中国王朝?看看这些惊人数据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而纵观历史上其他的朝代,无不是天朝大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存在,偏偏这两个朝代如此没有骨气,让后世的人看了也十分生气。如果说晚清时因为闭关锁国导致科技全面落后,倒还是有这么一点理由的,可是宋朝的经济和科技均是非常发达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远远比不上宋朝,但是宋朝却做出了没有骨气的事情。但和我们大部分中

  • 宋代官员的升职速度有多快,你绝对想不到,尤其是加上一些潜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宋代官员实际的职位,宋代官员升迁

    在一些野史或者一些历史文章中,我们了解到在宋朝做官可是十分舒服的,当时的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集团在整个朝廷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这也就是当时科举考试会十分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官地位的崇高,也就会使他们避免了前代王朝们对于知识分子的一些迫害,在宋朝知识分子几乎没有死刑的判处,除非你真的是犯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