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被荆轲刺杀,狼狈不堪,为何没有一人上前帮忙?并非人缘太差

秦王被荆轲刺杀,狼狈不堪,为何没有一人上前帮忙?并非人缘太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0 更新时间:2024/1/20 3:42:48

[var1]

《战国策》记载,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前,还是秦王的时候,燕太子丹曾派刺客荆轲借着献地图的名义,去刺杀他。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一计策很难成形,毕竟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帝王的安全,身边有大量的护卫。而且如果有人意图不轨,满朝文武也不是吃素的。例如,三国时期的郭修身为魏将却无奈降蜀之后,就曾多次试图刺杀刘禅,“每因庆贺,且拜且前”,却因“为禅左右所遏”,未能成功,只能退而求其次,刺杀了费祎

[var1]

然而,史料中却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展开地图,匕首都露出来了,群臣和侍卫也都毫无反应,眼睁睁的看着他一手拉着秦王的衣袖,一手拿着匕首往秦王身上招呼。如果说这时大家还算投鼠忌器的话。秦王果断扯掉自己的袖子,狼狈的绕柱逃亡的时候,大家也该上前对荆轲群起而攻之了。可大家依旧淡定的很,见秦王慌乱之中连手边的长剑都拔不出,他们还兴致勃勃的出谋划策,喊道:“王负剑”,意思是说让秦王把剑背在身后再往外拔。

[var1]

在最危急的时刻,反倒是一个朝堂上无关紧要的侍医,把身上的药囊砸向荆轲,为秦王争取了时间,让他松了一口气,开始反击,先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又连刺几剑,导致荆轲“被八创”,只能倚在柱子上断断续续的感慨,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想活捉秦王。直到这个时候,秦王的属下才姗姗来迟,取了荆轲的性命。

[var1]

也就是说,秦王被荆轲逼的“卒惶急不知所为”的时候,侍卫不知所踪,满朝文武也都在看戏,还时不时的指手画脚,甚至拍手叫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因为秦王人缘太差,大家都不想上前帮忙吗?还是仗着法不责众,故意想看秦王的笑话?答案都是否定的,秦王被刺杀时孤立无援,并非群臣和侍卫们想置身事外,而是不能上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var1]

《战国策》记载:“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意思是说,当时秦国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秦王的安全,群臣皆不得持武器上朝,带着武器维护大家安全的郎中们则被安排在了殿外,而且秦王不下令,他们不得主动上殿。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法律之严苛残酷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这个时候,殿下的侍卫固然担心秦王的安危,却也不敢冒着背上谋反罪名的危险上前。

[var1]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人说,荆轲图穷匕见的时候,不需要带兵器的侍卫、郎中,殿上的大臣就可以凭借人数优势,先下手为强,将他拿下。可是,在那个时代,秦王从使臣手中接取东西,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由大太监转交,而是秦王与荆轲直接对接,正是因为这样原因,荆轲才能在匕首露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抓住秦王的袖子,限制秦王的行动。这一过程说起来复杂,发生时却只在一瞬间,因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也就是说,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var1]

由此可见,秦王被刺杀时狼狈不堪,却根本不能怪大家都在看戏,而是要怪当时律法太过死板,甚至还要褒奖大家都遵纪守法,估计他心里有苦说不出。或许正是吸取了秦王的教训,后世的帝王才开始放下一部分戒心,在身边安排带刀侍卫等能够携带武器的贴身侍卫,并由太监转交大臣或使臣呈上来的物品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战国策》

更多文章

  • 此人乃齐国后裔,死后刘邦大哭不已,手下将士数百人甘心为他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就拿秦始皇时期齐国的后裔来说,当时在山东境内田儋首先自立为齐王,也参与了起义的潮流,后来田儋去世他的后人田荣继任齐王这个位置,但是好景不长,他率领部队跟项羽征战的时候被项羽给打败,然后被杀身亡。接着就是田荣的亲弟弟田横就充当了托孤大臣一职,帮田荣辅佐儿子成为新的齐王。到了后来,这天下最大

  •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心心念念想要恢复的燕国,指的是哪个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天龙八部里慕容复是哪个燕国后代,天龙八部燕国慕容复,天龙八部慕容复最后怎么样了

    提问问题的人其实是心中有数的。因为,他自己都知道,历史上的燕国除了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三国时期公孙氏燕国,还有一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多个燕国。既然慕容氏的燕国和慕容复属同一个姓氏,那么,用脚趾头都想得到,慕容复要恢复的燕国,当然就是这个燕国啰。当然,您也可以说,鲜卑族建立的燕国共分

  • 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的赵军没有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赵军真有45万吗,长平之战赵军有多惨,长平之战白起坑杀的有40万赵军吗

    [var1]《法言义疏》: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法言义疏》里记载的这场战争不是蚩尤大战,而是长平之战。意思是,蚩尤之战在长平之战的规模面前不过如此。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战,经此一战,秦国奠定了统一华夏的基础,而对手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作家王东满: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

  • 这位春秋霸主放过两次刺杀他的人,也救了自己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春秋霸主排名,春秋时期的四个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作者:我方特邀学者包明丽他叫重耳,属于大器晚成,当年遭到骊姬迫害的时候已经43岁,当上国君的时候已经62岁了。他父亲晋献公本来是个比较能干的国君,但是最大的缺点是沉溺美色,老年后宠爱骊姬,骊姬的话说一不二。晋献公娶了六个老婆,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狄姬生了重耳,狄姬的小妹妹生了夷吾,骊姬生

  • 楚国八百年:先秦时期湖北的崛起与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国怎么由强大到衰落,湖北宜城是楚国国都吗,先秦楚国服饰

    湖北最早的名号——楚,正式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此之前,湖北地区只是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蛮荒之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已经成了当时天下举足轻重的强大政权,但到了西汉早期,楚地重新被纳入汉朝大一统政权,又重新成为了帝国的边缘地带。[var1]蛮荒之地,小小子爵远古时期,中国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经济文化重心集

  • 秦国各代君主开明勤奋,为何还要花费百年时间才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一统六国的经历,秦国最好的君主,秦国历代君主实力

    春秋时期,各国都主张不灭国而称霸。周朝皇室对诸侯国仍有一定的控制,但仍有少数礼乐崩坏的情况。三晋的分裂拉开了战国的序幕,灭国战争频繁发生。最后是秦、赵、魏、韩、楚、燕、齐七大强国。其余的小国要么被摧毁,要么附属于这七个国家,没有任何自治权。战国初期,秦国衰落,山东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起秦国。[

  • 秦灭六国竟然早已注定?司马迁曾四次记载一句话,成功预言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灭六国视频动画,六国分秦是真的吗,秦灭六国的意义

    要不是这件事已经成为了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难以想象原本极为弱小的秦国,最后居然能统一天下。但是在有些人眼里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因为在这之前就有了相关的预言,并且还被司马迁记载了四次。[var1]这句话就是: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焉。这句预言第一次是出现在《周本纪》中,记载着是

  • 最没有作为的宋襄公,为何会被列入春秋五霸?主要是性格太鲜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七霸全文,春秋5霸大结局,春秋宋

    [var1]事实上所谓的五霸的说法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人承认。对于宋襄公,恐怕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他也是一种看笑话的态度来看待他的。一直到唐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考证《史记》里面的人物,就增加了一个春秋五霸的说法。里面就把宋襄公给罗列了进去。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可是不仅仅是战国时期的那几个,大大小小的诸侯有几十

  • 史上最没立场的间谍,本想害死秦始皇,做此事竟为败六国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灭亡六国全过程,秦始皇攻打六国,秦始皇六国统一

    [var1]但并不是所有的间谍都有这种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位专家型的间谍,尽管没有完成自己上司交给的任务,但却足以名留青史。他就是郑国。[var1]战国末期,秦国是绝对的超级大国,无人能敌。许多国家想尽了一切办法对付秦国。比如合起伙来一起算计秦国,派遣刺客刺杀秦王,离间秦国君臣等等。但这些技俩最

  • 康熙一直都以明君示人,为何却不肯拜孔子?都是面子惹的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拜孔子不肯下跪,康熙是一位圣君还是明君,康熙下跪孔子为什么不跪

    [var1]清朝期间,皇帝东巡一般前往塞外祭拜祖先,到祖先陵墓以表寄托,表达子孙的孝顺心。相传到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因此康熙一生前往五台山的次数便有五次之多。除此之外,皇帝还会沿途考察民情,走访吏治。并对塞外少数民族安抚慰问。这对于皇帝的政治方面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还可以通过提察民情,竖立皇帝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