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的赵军没有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的赵军没有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951 更新时间:2024/1/1 3:57:04

[var1]

《法言义疏》: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法言义疏》里记载的这场战争不是蚩尤大战,而是长平之战。意思是,蚩尤之战在长平之战的规模面前不过如此。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战,经此一战,秦国奠定了统一华夏的基础,而对手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作家王东满:

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

提起长平之战,总的来说让人惋惜。一方面战争是满腔报国热情豪情万丈,然而战争也是异常残酷的,马革裹尸裹的未必是一腔报国的热血,更多的是百姓们无可奈何地悲凉。

当年,赵王赵烈侯不听平原君苦劝,认为韩国即便是祸水东引也无所畏惧,能拿到上党的地盘,比什么都重要。最终决定派出了40余万大军剑指上党郡,令人遗憾的是赵国大军最后被困在了狭小的山区内,最终全军覆没,只有寥寥数人侥幸得活。

不禁要问,兔子急了还咬人,为何数量庞大的赵国大军在命悬一线时不抵抗?这个谜底最终在两千多年后的一次考古发掘中找到答案。

[var1]

白起的离间计

提起赵国,你不一定会想起赵烈侯,但你一定会记起“负荆请罪”的主角之一廉颇。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此人作战勇猛,深明大义,是战国末期名声鹊起的沙场名将。然而,“廉颇尚能饭否”的决定权,始终在封建君王的手里。

长平之战在即,白起的一个计谋却让廉颇处境异常尴尬。

白起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不论是军事策略还是临场杀敌,堪称完美。在著名的伊阙之战中,他率秦军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而魏国和韩国只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更是三战而亡楚。相较于耿直且无谋的廉颇来说,白起要阴险狡诈得多。

长平之战打响时,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面对秦军的攻势,赵国内部人心惶惶,尤其大家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主帅廉颇。为了避其锋芒,廉颇在长平一带修筑了百里防线,固守不出。廉颇想用牵制敌军的办法,拖垮秦军。

[var1]

就这样,秦赵之间开始了长达3年的对峙,期间,双方虽然小规模摩擦不断,且双方都有输赢,但秦军想快速攻破赵国的计划破灭,面对这种情境,幕后主帅白起开始焦虑起来。

白起深知,秦军因长期跋涉、人困马乏,人力和物资都支撑不起了,面对稳重老成的廉颇,白起打算使出一招离间之计。

白起派出很多间谍到赵国,到处散播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而且扬言廉颇已经叛变。

经过秦国线人有心渲染,这些消息最终传到赵王和那些“主战”大臣的耳朵里,赵王心里泛起了嘀咕,最终廉颇被换下,赵括接替主帅之位。

熟读这段历史我们知道,赵括虽熟读兵法,但却没有上过战场,典型的“纸上谈兵”。赵王如此荒唐的决定,直接中了白起的圈套。

赵括上任之后,为了在赵王面前强势表现一下自己,他急于求胜,将“主守”的那些副将全部撤换,甚至更换了作战防务图。

然而,廉颇在军中已经有了绝对的地位,赵括这一波换帅、更改布防的骚操作,直接动摇了军心,而且大家都知道,赵括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会摆花架子,真要对战沙场,只会是一败涂地。

可赵王却偏听偏信,不分青红皂白,接下来,赵王将是一路悔恨的开始。

[var1]

长平之战

两军对垒智者胜。

事实上,长平之战的结局几乎已见分晓。白起的第一招离间计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他又亲自换下秦国主帅王龁(hé),自己从幕后跃至台前担当指挥。

白起当然不是为了争功,以他在秦国的地位,他不需要显山露水。之所以冲到前面,他是想速战速决,因为对付赵括,他胜券在握。

再看赵括,自担任赵国主帅之后,他便蠢蠢欲动,也想以速度取胜,最主要的是他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赵王的决策是英明的。于是他率领大军走出了壁垒,决意与秦国军队一决雌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赵括却犯了大忌。赵括对秦军换帅之事一无所知,面对强大的白起,就是廉颇都不敢轻举妄动,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又怎能占得了便宜?

在冷兵器时代,很多时候拼的还是人头数,对于这一点白起深知肚明。当时对战双方,赵国45万大军,实力不容小觑,如果采取强攻的办法硬碰硬,即便取得胜利,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var1]

要说白起不亏是一代“战神”,他利用上党地形是个典型的台地这一特点,向东向南皆呈居高临下之势,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合围击杀的打法。白起边打边退,让赵括觉得白起徒有其名,而这种假装失败的假象也巧妙地骗过了赵括。

占据上党制高地的白起让赵括不知所措,才知自己被白起上了一课。史书记载,天下劲弩皆从韩出,可再强劲的弩箭也射不到上党了。此时此刻,深陷泥潭的赵国军队要如何能化险为夷?

回看赵括的种种鲁莽行为,正中白起下怀,当40万大军被秦军团团围住时,赵括悔不当初。

……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随即派出一支2万5千人的精锐突击队,突袭赵军后方,又派出一支5000余人的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一条血路。此时白起已经占据了地利,双方都拿出了最擅长的弓弩互射,准备一决高下。

前文有述,上党的台形地形为秦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可以说谁占据了制高点,谁就可以赢得胜利。很明显,赵军被吊打。

在弓弩大战中,那个心高气傲、志气满满的赵括被乱箭射死,被困46天的赵军,终因断粮而不攻自破,他们只能向秦国投降。

不过此时白起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降将,他将如何处置?常规收留,显然已不合时宜,为什么?

[var1]

“坑杀”疑云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白起将军,大破赵国于长平,杀尽了赵国的四十万将士。

两军阵前,不杀降将,这是从古至今约定俗成的兵家法则,但此时白起却狠心杀了这些赵国降将。作为有名的军事家,他不怕犯忌吗?

长平之战中,虽然有很多赵军被杀,但至少还有20万降将。对于剩下的数量庞大的降将而言,白起不敢轻易纳降。原因很简单,他怕这些人再度抱团拿起武器,而且留下他们,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支出。

经过慎重考虑,白起宁愿背负“杀俘虏”的骂名,也要将这些人处死。但20万人不是小数目,怎么杀,如何杀,白起一时间犯了难。

有史料只言片语地记载,说白起只放走了200多个孩子,其他降将是被“坑杀”的。很多人把“坑”理解为“活埋”,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杀完人之后,将尸体扔进土坑?

很多年来,对于长平之战中赵军降将被“坑杀”的说法莫衷一是,直到1995年,高平市永录乡将军岭下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大坑,才将疑团揭开。

[var1]

考古人员发现,这处由无数大大小小尸坑组成的尸坑群,就是当年白起坑杀赵国降将的地方。他们发现坑中的尸骨大多杂乱无章,随处堆叠。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尸骨致命伤大多是在头骨上,且大多数头骨已经与躯体分离。

后经专家分析,白起坑杀这些降将的手段,主要是“各个击破”。白起将这20余万降将瓦解成一个个仅有五六万人的小团体,然后进行“团灭”,这就比集体坑杀要容易得多。

专家猜想,白起为了安抚这些降将,将他们“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前往秦国营地进行调整和静养,可让这些俘虏没想到的是,等带他们的不是受降仪式,而是被分散虐杀。2020年7月14日,《山西晚报》再次报道称长平之战尸骨坑中的尸骨数量众多,但分布不均,可见白起这一招确实够狠。

长平之战,白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瓦解了赵国的实力,为秦国一统中国打下基础。虽然白起坑杀俘虏给人留下口舌,甚至觉得他惨绝人寰,但自古以来,每场战争都是残酷的,就像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自古慈不掌兵,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白起作为一个优秀的将帅,没有被仁义所限制,选择了最合理的决策,他没有错。

事实证明,白起的做法于秦国是有益的,随着赵国的衰败,其他弱小邦国已经无力再与秦国争雄,秦国自此走上巅峰。

[var1]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更多文章

  • 这位春秋霸主放过两次刺杀他的人,也救了自己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春秋霸主排名,春秋时期的四个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作者:我方特邀学者包明丽他叫重耳,属于大器晚成,当年遭到骊姬迫害的时候已经43岁,当上国君的时候已经62岁了。他父亲晋献公本来是个比较能干的国君,但是最大的缺点是沉溺美色,老年后宠爱骊姬,骊姬的话说一不二。晋献公娶了六个老婆,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狄姬生了重耳,狄姬的小妹妹生了夷吾,骊姬生

  • 楚国八百年:先秦时期湖北的崛起与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国怎么由强大到衰落,湖北宜城是楚国国都吗,先秦楚国服饰

    湖北最早的名号——楚,正式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此之前,湖北地区只是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蛮荒之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已经成了当时天下举足轻重的强大政权,但到了西汉早期,楚地重新被纳入汉朝大一统政权,又重新成为了帝国的边缘地带。[var1]蛮荒之地,小小子爵远古时期,中国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经济文化重心集

  • 秦国各代君主开明勤奋,为何还要花费百年时间才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一统六国的经历,秦国最好的君主,秦国历代君主实力

    春秋时期,各国都主张不灭国而称霸。周朝皇室对诸侯国仍有一定的控制,但仍有少数礼乐崩坏的情况。三晋的分裂拉开了战国的序幕,灭国战争频繁发生。最后是秦、赵、魏、韩、楚、燕、齐七大强国。其余的小国要么被摧毁,要么附属于这七个国家,没有任何自治权。战国初期,秦国衰落,山东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起秦国。[

  • 秦灭六国竟然早已注定?司马迁曾四次记载一句话,成功预言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灭六国视频动画,六国分秦是真的吗,秦灭六国的意义

    要不是这件事已经成为了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难以想象原本极为弱小的秦国,最后居然能统一天下。但是在有些人眼里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因为在这之前就有了相关的预言,并且还被司马迁记载了四次。[var1]这句话就是: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焉。这句预言第一次是出现在《周本纪》中,记载着是

  • 最没有作为的宋襄公,为何会被列入春秋五霸?主要是性格太鲜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七霸全文,春秋5霸大结局,春秋宋

    [var1]事实上所谓的五霸的说法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人承认。对于宋襄公,恐怕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他也是一种看笑话的态度来看待他的。一直到唐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考证《史记》里面的人物,就增加了一个春秋五霸的说法。里面就把宋襄公给罗列了进去。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可是不仅仅是战国时期的那几个,大大小小的诸侯有几十

  • 史上最没立场的间谍,本想害死秦始皇,做此事竟为败六国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灭亡六国全过程,秦始皇攻打六国,秦始皇六国统一

    [var1]但并不是所有的间谍都有这种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位专家型的间谍,尽管没有完成自己上司交给的任务,但却足以名留青史。他就是郑国。[var1]战国末期,秦国是绝对的超级大国,无人能敌。许多国家想尽了一切办法对付秦国。比如合起伙来一起算计秦国,派遣刺客刺杀秦王,离间秦国君臣等等。但这些技俩最

  • 康熙一直都以明君示人,为何却不肯拜孔子?都是面子惹的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拜孔子不肯下跪,康熙是一位圣君还是明君,康熙下跪孔子为什么不跪

    [var1]清朝期间,皇帝东巡一般前往塞外祭拜祖先,到祖先陵墓以表寄托,表达子孙的孝顺心。相传到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因此康熙一生前往五台山的次数便有五次之多。除此之外,皇帝还会沿途考察民情,走访吏治。并对塞外少数民族安抚慰问。这对于皇帝的政治方面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还可以通过提察民情,竖立皇帝爱民

  • 是秦国最耀眼的年轻将领,比蒙恬还受秦王看重,史书上却少有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名将蒙恬,秦国时期蒙恬是谁,秦国八大名将谁最厉害

    [var1]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的各大将领最为耀眼,有王翦、王贲、羌瘣、蒙武等老将,也有蒙恬、王离等耀眼的年轻将星。老将里自然是以王翦为首,那么说到年轻将星里以谁为首,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蒙恬,以其功绩的话的确如此。但是最开始的话其实并不是以蒙恬为首,而是另一位年轻将星,他就是名将李广的祖先——李信

  • 从奴隶到宰相,他奠定了秦国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宰相,秦国军人是奴隶吗,蔡泽之后的秦国宰相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黄福芳百里奚自小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可惜出身贫寒,再加上当时的等级制度深严,人才选拔制度苛刻,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安放。百般思索之下,百里奚得出结论:唯有出游列国求仕,才能拼出一线希望,不被埋没。于是,在妻子的支持下,百里奚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求仕之路。他首先到了宋国,后又到了齐国。然

  • 柏举之战中,楚国能够逃离灭国之灾,竟取决于秦楚之间的联姻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楚之战楚国经常失败吗,秦楚联姻,大秦帝国秦楚联姻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的激烈程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斗争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在吴楚之争中,吴国一直处在上方,吴王阖闾能够击败楚国大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吴王用人准确,他手下的两员大将,也就是伍子胥和孙武,是吴楚斗争中吴国的优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两个人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