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退魏、东攻齐、南败楚,春秋战国时代宋国复殷商之路

西退魏、东攻齐、南败楚,春秋战国时代宋国复殷商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106 更新时间:2024/2/3 21:09:48

春秋战国诸侯国国都分布

复国梦不灭

西周初年,周人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为防止商朝遗民再次反叛,就将他们分成两个部分,参与反叛的那部分殷“顽民”被迁到东都洛邑,严密监视;而持“中立”态度的那部分商族则受到优待,并被立为典型。在“国际”政治和地缘博弈当中,将“非我族类”的人全部消灭或迁走固然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并不一定是上佳的解决方案。根据先秦时代的惯例:一个正统王朝建立,要先做好“兴灭国,继绝世”,这样才能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因此,一个商族后裔国家—宋国建立了,纣王庶出兄长微子成为了这个新国家的君主,以奉商朝宗祀。周王甚至还破例授予宋公这一爵位,要知道公一般只授予周王直系子嗣,即使燕、齐、晋等国最初也只是被封为第二等的侯爵。但这些并不说明周王室对宋真的放心了。相反,周王室在宋国周边建立数个姬姓封国(卫、鲁)以对其进行监视,又派遣周军三大主力之一的股八师驻防于股之故地朝歌,以时刻应对商族。这种恩威并施、区别对待的方案,为稳定西周的统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国的腹地位于今河南商丘市境内,据考证这里曾是股商诸多都城之。仔细观察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一块平坦辽阔的土地,大道和航道纵横,“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这种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为宋国发展商业带来可能。经商是商族人的老本行。与视农业为本的周朝相比,商朝是一个商业国家(有人推断说“商人”这个名词现在作为交易中间人的代名词,可能就是源自“商族”),商族在经商和手工业方面十分擅长,尤其是股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销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当商族在政治上没有企图时,这两方面的优势反而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有人说这种情况与二战后日本在政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军力发展被限制后,却在二三十年间实现经济腾飞颇为相似)。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的商族,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商贾”这个自古以来就备受轻视的职业中来顽强地证明自己。

商人经商,周公是支持的,还确立了“优待殷人”的原则—一商族百姓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习俗生活,而不必完全按照周礼的约束。典型的例子就是商族人可以聚众饮酒作乐(商族很喜欢杯中之物),而周人这样做则要受到严厉处罚。这些优待政策,促进商族创造了数量可观的财富,为宋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发展经济只是商族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业,复兴殷商才是宋国上下最大的梦想。春秋初期,“小霸”郑国的崛起,让宋国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公元前43年齐桓公去世、中原霸主之位空悬,宋襄公看到了希望。

宋襄公

昙花一霸

桓公死后,宋襄公一直试图填补中原霸权的空白,屡以“霸主”姿态对待周围小国。公元前642年,他率领曹(今山东曹县)、卫等国诸侯,带兵平定齐国内乱。公元前645年,他为清算旧怨而出兵讨伐曹国。此后,膝国(今山东膝县西南)国君婴齐因公开驳斥宋襄公,即被他拘执。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召集曹国、邾国(今山东邹县)以及东夷诸国在曹南(今山东曹县南)会盟。但酆国(今山东苍山县)国君邮子没来参加会盟,宋襄公居然做出了“杀酆子以慑服东夷”的决定。

不过,春秋时期“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即称霸者必须以自己的国家实力为基础,借助于提倡仁义为号召,但归根结底,霸主一定要是大国。宋虽不算小国,但与齐、晋、楚等国相比,毕竟差了一个等级,其国力甚至不能与郑、鲁等国相提并论。宋襄公要建树霸业,有些不自量力。地缘上看,宋国位于黄淮平原的东部,土地平坦辽阔,其东部虽有芒砀山,却基本无险关要隘可守。自北向南,宋境内依次有汴水、濮水、涡水睢水、颖水、浍水及获水与泗水等河流呈扇形展开。这种没有山脉保护的平原地区,就是所谓的“四战之地”。尽管春秋后期吴国依托纯粹的平原,也成了一方霸主,但吴国的经验在于提升了河流的战略作用,依靠人工修筑引导构筑出一套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适合自己战略防御的河网系统。如果让吴人来经营宋地,他们也许会想办法向北将势力范围渗透至济水,向南延伸至淮河然后再在商丘的东西两侧,选取两条甚至数条南北向的河流,构筑一条可以循环的河网系统。事实上,后来吴人北入中原争霸时,正是这样做的,邗沟的开挖就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产物。然而,春秋初年的宋人并没有后来吴人的意识(即便宋国的河流冬季有可能结冰,但不像吴国江南那样可四季行船,淮河的那些支流也没有长江那么宽阔,如果建成封闭、全面的水上防御系统,仍可为宋国的逐级抵抗提供便利),宋襄公图谋称霸甚至没有将地缘因素考虑进去。

在宋襄公看来,资格才是首位的。如果周王室权威尚存,或许会论资排辈地选出一个“诸侯之长”。尽管宋人非姬姓,但殷商王族后裔和公国之尊的双重身份,让他自视比他国更有资格成为新盟主。公元前639年,宋、楚及陈、蔡等国在盂(今河南睢县境内)会盟,宋襄公呵斥楚成王:“汝以假公压吾真公乎?”纵观历史,一国不通过与其他大国进行一场甚至数场战争,是根本无法获得稳固霸主地位的。宋襄公仅仅通过对几个小国的胜利(如曹国),就要称霸是不可想象的。更可悲的是,第二年,公元前638年秋宋楚爆发泓水之战(古河流名,今河南拓城境内)。楚军来犯之时,宋军本可依托泓水作为防线,但这条天然防线并未发挥任何战术作用,原因是宋襄公命令“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可惜春秋无义战,宋襄公的“仁义道德”使霸业成空。

宋国军队

弭兵之盟

宋襄公图霸失败后,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归国即位,国势大增,开始了对霸业的追求。由于宋国在“天下之中”,所处极具战略意义:宋在春秋兼并了宿国(今山东东平东南)、逼阳国(今山东枣庄南)、曹国以及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戴国(今河南民权东北)和彭(今江苏徐州)等六国之地,实为“南北之要冲,列国之门户”。清代学者顾栋高对宋国战略位置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陈、郑、宋皆在河南为要枢,郑处其西,宋处其东,陈介乎郑、宋之间。得郑则可以致西诸侯,得宋则可以致东诸侯。”

对楚晋两强具体而言:楚与齐、鲁的往来路线,是出方城(今河南南阳境内)隘口,东经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过陈国(今河南唯阳一带东北行,经宋而达鲁境,再到泰山以北的齐国。而晋国与吴国的联系路线,是由延津(今河南新乡境内)渡过黄河,经过宋国,越淮河、长江而至太湖流域。宋国不仅战略位置重要,其国力在中原诸侯里也较为强盛,辽阔的疆域在当时甚为可观,且有兵车千乘左右,在列国争霸作战中投向何方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中原诸国尤其是宋国的归附就成了争霸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的重大战役城濮之战和邺之战,均因晋楚争宋而引起。公元633年,楚率陈郑、蔡等国围宋都商丘,宋向晋告急。次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楚晋郄之战,晋败。数年后,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所以,顾栋高论断:“宋为中国门户,常倔强不肯即楚,以为东诸侯之卫。至宋即楚,而天下之事去矣。”

然而,宋国长期跟随晋国出兵征战,同时还受到楚郑的不断侵伐,早已不堪重负。春秋末期,晋吴结盟抗楚,两国来往频繁,作为交通要道的宋国更难摆脱兵征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宋国两次充当弭兵的倡导者,分别于公元前579年与公元前546年,召集晋楚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最佳配角

中原诸国在享受了第二次弭兵所带来的近百年和平后,战国七雄登上历史舞台。如果说战国七雄是战国时代主角,那么还有一些春秋时代的老牌诸侯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比如郑、宋、卫、鲁等。不过,配角也有配角的排名。如果要为配角们做个排序的话,战国后期曾经中兴一时的宋国绝对可以排在前列。

与战国时期中原其他几个老牌诸侯国相比,宋国的状态还算不错。宋的西邻、曾经的“小霸”郑国,在公元前375年就被韩国吞并了;北边显赫一时的卫国,公元前330年沦为魏国的附属;至于东面的鲁国,公元前323年仅剩都城曲阜及周边一带。而宋国的地缘实力并未见削弱,最起码在战国七雄相继称王之后,宋国国君子偃于公元前318年自立为王。之后,宋国东伐齐,攻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里;西战魏,攻取二城。宋国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今山东滕州境内),其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

很多人或许会奇怪,以宋国这种“四战之地”,为何在郑、卫、鲁、宋四个中原区域强国中发展得最好。尤其是与最先被灭亡的郑国相比,宋郑的地缘十分类似,一东一西,分别占据了中原地区的两端,而灭国时间却相差近90年。尽管9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郑国亡在前头还是有其地缘因素的。郑国处在中原的西部,无论是秦人还是晋人,如果想进入中原争霸,都会将目标首先对准它。另一方面,从南阳盆地出“方城夏道”向中原渗透的楚人,也是郑国的主要对手。也就是说,郑国的位置处在诸强博弈的焦点,承受的压的位置处在诸强博弈的焦点,承受的压力最大,以至于三家分晋后,率先被东进的韩国所灭。而处在中原东端的宋国,所承受的压力就要小得多,无论是渭河平原的秦人,还是山西高原的晋人(包括后来的三晋),或是江汉平原的楚人,核心区都离宋国较远。齐国的核心区算是离宋国比较近的了,不过齐宋要想发生直接地缘博弈,必须先跨过鲁国。因此与诸大国的核心区相隔较远为宋国的生存赢得了时间。

不过,宋国从欲“称霸”转向“称王”,还是发生了质的变化。“称霸”所谋求的是在体系中的独大;而“称王”所追求的则是将整个体系归于一家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在诸国相继称王之后,天下重归一统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

文章摘自《世界军事》2016年第三期《地缘经略新解:春秋战国时代之宋国》(编辑:李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纣王虽对妲己言听计从,但对食物更胜,就连妲己也不敢轻易招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纣王被妲己迷得神魂颠倒言听计从,妲己纣王吻戏完整,妲己和纣王

    在我国历史上,要问哪个妃子比皇帝还知名,妲己肯定是第一个,妲己,有苏氏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有美色。纣王十分宠爱她,对她百依百顺,荒理朝政,日夜宴游。传说佳人妲己由狐所化,所以才引得纣王对她百依百顺。纣王本就荒淫,妲己更是火上加油,想出各种杀人的办法以求一笑,又任意尽情,无日无夜。那个时候纣王就

  • 助周伐纣的姜太公,到底是神话人物还是确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姜太公简介,姜太公雨衣是哪里产的,曾仕强预言姜太公重新封神

    在我国的历史上,姜尚是确有其人的,只不过《封神演义》将姜尚神化,使得很多人来质疑姜尚是否真的存在。姜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是夏的封国吕的后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的那个时代,姜尚能够识字并且可以阅读到当时十分珍贵的书籍。但家族传到姜尚一代时,家境已然没落,所以姜尚只能过当时平民的生活。但在那个

  • 钱璐璐:上海交大女博士,靠4任丈夫来升迁,被称为“科研妲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女博士钱璐璐个人资料,上海交通大学钱璐璐,交大博士钱璐璐

    想必人们对于妲己并不陌生,在封神传的故事中,妲己是一位狐妖,她迷惑商纣王耽误国事,最终导致商朝灭亡,自己也被姜子牙处死了,所以后来但凡迷惑男人误入歧途的人,都会被称为“妲己”。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种祸国殃民的形象和一位资深的女博士联系起来,可钱璐璐一生就是以四位丈夫作为垫脚石,最终得以跻身世界名校

  • 古墓出土姜子牙“天书”,内容迟迟不敢公布,专家:此书太神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姜子牙遗留天书全集,姜子牙墓出土的书,姜子牙用天书疗伤

    说起姜子牙,人们脑海中很快闪现的往往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还有他推翻商朝、建立齐国的光辉事迹,在今人看来姜子牙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此神人,现代人无法与之联通,简直遥不可及,实在遗憾!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姜子牙曾留下一部著作,将他的思想融入其中,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太过神奇,被后人称为“天书”。姜子牙

  • 那么多的死法,为何纣王偏偏要选择自焚而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妲己水池迷惑纣王,纣王与凤青青接吻,纣王剖腹验胎

    来到女娲宫,纣王便看到女娲圣像的绝世之姿,忍不住题诗一首亵渎了女娲娘娘。高高在上的圣人们为了封神大战,早就在盯着纣王,等着他犯错的那一天。终于,纣王犯下了亵渎女娲娘娘这样的大错。于是,女娲娘娘派出轩辕坟三妖去迷惑纣王,元始天尊派出姜子牙到人间辅佐姬昌与姬发。轰轰烈烈了六百年的商朝江山,终于在圣人们的

  • 我国古代商朝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王位,却导致了“九世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的第四位君王就是成汤的长孙太甲。似乎太甲没有兄弟,继位的是儿子。以后的几世没有因此内乱的。太戊得位于兄,按例也应当传位给弟弟,没有弟弟的话,就传位给下一辈的长兄之子。太戊从哥哥手中取得王位,七十五年之后,坐得暖暖的王位就没有还给长房,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中丁,中丁成为第十世商王。中丁迁了都,从

  • 康熙祭拜孔子不愿下跪,当墓碑上一字被挡住后,立即大礼参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康熙是清朝最耀眼的皇帝之一,康熙一生共南巡了六次,其中有三次都经过了孔子的家乡——曲阜。孔孟之道对于维护封建的统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康熙作为清朝的皇帝经过孔子的家乡,按照礼节自然要去祭拜孔子,康熙作为帝王,他这一生很少给他人下跪,除了满清皇室之外,能让康熙大礼参拜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孔

  • 战国鲜为人知的历史:商鞅之死,究竟是因为政治需要,还是为了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商鞅之死,关于商鞅的历史事件,关于商鞅的历史

    [var1]好来,小编其他的话就不说了,直接切入正题,我们今天的正题说的就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商鞅变法大家都应该是很清楚的,但是商鞅的真正名字并不叫商鞅,大家可知道,想来大家知道的也不多,能够知道商鞅已经是非常的可贵了,其实他的名字叫做姬鞅,这个名字有点难听啊,当时小编想,如果他姓遭就好了,叫遭殃。

  • 盗亦有道?盗墓贼将无价扁鹊医书扔掉后,被考古专家挖出欣喜若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扁鹊医书出土日本人借走了吗,扁鹊医书全文,四川千年古墓扁鹊医书

    [var1]虽然盗墓是被人所不齿的,可是历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都和盗墓有关,比如项羽曾经盗挖了秦始皇的陵墓,虽然没有将秦始皇陵墓挖掘出来,却也得到了丰厚的财宝,还有曹操,这个盗墓行业的祖师爷,靠着挖掘汉献帝祖宗的坟墓,养活了数十万人马,可以说在当时的乱世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另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孙殿英盗

  •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谈,如今又该如何对待儒家之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的儒家真的那么好吗,孔子学说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吗

    [var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口头语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大致意思就说“这都可以忍,还有什么忍不了的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其实是孔子所说。这件事情发生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混乱,天子的权力受到极大的破坏,更不用说那些诸侯国之中新兴起的贵族对所谓国君的威胁。私有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