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中一位“五姓家奴”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投靠了我党,起义后被任命为军长,上司王耀武羡慕的眼睛发红。
[var1]
先冯后韩,顺势投蒋
1920年,冯玉祥高兴的看着眼前这个自己送去陆军大学后毕业的旧部参谋,一脸喜意,这正是刚刚年满十六周岁的吴化文。
他本就觉得眼前这个小伙子聪慧,认字识字、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从陆军大学经过了专业的培训后更是能承担大任,西北军成员复杂、混乱不堪,刚好需要这样圆滑的文化人来做润滑剂,调解军队中的各项事务。
只是年龄、资历还是一个问题。在军阀统治的旧社会,即使再有能力也要论资排辈,因此沉思过后,冯玉祥还是授给了他参谋一职,希望他继续努力。
[var1]
可惜冯玉祥不知道的事,在他眼中未来会成为支撑西北军系支柱的小伙子吴化文,此时心中早已有了改换门庭之心。而他钟意的,正是山东地区的坐地虎,韩复渠。
吴化文出生于山东掖县李家村,本就是山东人,与西北军的各项人员格格不入。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混出了一番名堂的吴化文自然也想回到老家,在亲戚邻里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能力。而如果要返乡,韩复渠自然是绕不过的一道门槛。
更何况彼时国内政治混乱、军阀互相攻讦,吴化文也想将宝压在韩复渠身上,便在后续投靠了韩复渠。而韩复渠也没有亏待吴化文,这样有文化、有实力的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便将其任命为第三路军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
[var1]
可惜好景不长,夺得了国民党大权的蒋介石如何能容忍军阀分享自己的权力?在后来的内战中,韩复渠被蒋介石处决,而失去了主心骨的吴化文只能无奈投降。
万幸,蒋介石为了稳住军队人心并没有撤走他的职务,吴化文仍任旅长,只是从手枪旅旅长,变成了中央陆军独立第二十八旅。
敌后抗战,公开投日
二换门庭的吴化文心中早就对自己的冷遇有过备案,可他仍未想到,蒋介石对非浙江役、非黄埔军校的军官有如此苛刻。
[var1]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化文因为几场胜仗被提拔为师长,可是这个师长不仅人员不齐,就连装备、粮饷也不归中央,而是由山东政府提供,国民党一分钱都不掏。
这种状况一开始还能维持,可是当山东逐渐沦陷后,吴化文的粮饷也被掐断了,只能节衣缩食,靠着缴获的弹药和枪支抗争。
吴化文在敌后坚持抗战,只是为了等待那虚无缥缈的援军。他心里也清楚,自己这样的边缘人士,哪里能等来援军呢?蒋介石怎么舍得把自己的军队浪费在他身上?可是让他投日,他心中又不愿,就这样,吴化文继续坚持着,直到后来他接到了戴笠的口信——可以投日,曲线救国。
[var1]
吴化文心中明白,戴笠需要的根本不是他的曲线救国,而是借日本人之手,扫荡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共产党。
可他心中还是十分犹豫,虽然现在的生活艰苦,但自己毕竟还是个中国人,也算是为抗日出过力。如果投靠汪伪政府、投靠日本人,那自己可就变成了伪军、变成了汉奸!可天不遂人愿,1942年的大饥荒和后来戴笠用儿子要挟迫使吴化文做出了选择。
1943年1月18日,吴化文公开宣布投日,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吴化文成为了改编伪军第三方面军,任司令官。
[var1]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在蒋介石的一封电令下,吴化文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第五路军。
起义军长,上司羡慕
1948年,解放战争后期,吴化文领导的第五路军被调到济南,归王耀武指挥。
1948年9月19日,吴化文率部起义,部队被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换门庭,前后历经五主,终于在最后一次找到了自己的明主、走上了为人民奋斗、为国家奋斗的正确道路。
[var1]
其实早在1946年,吴化文就已经与我党有了联系。1945年,吴化文属下于怀安、靳文元被我军俘虏,在努力争取后两人明白了自己的错误,选择了投靠。
正是通过两人,我党才联系上了吴化文,也知道了他是可以被争取的。吴化文有三条意见——国民党内部有人监视,不便起义,静待时机。同意约束部队,但请划分地区、征召补给。同意建立关系,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起义。
吴化文的要求得到了我党同志的认同,在建立了联系后,吴化文算是初步与我党达成了共同意见。后来使他更加坚定投靠我党的,还是蒋介石的所作所为。
[var1]
1946年,蒋介石密电王耀武,让他召见吴化文、就地处决。幸好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偷偷告密吴化文才逃过一劫。也正是此事让吴化文彻底认清了蒋介石负心薄情的真面目,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后来,在我党党员、小舅子林世昌的工作下,吴化文更加深刻的明白了自己曾经的错误,明白了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性,坚定的选择了起义。
起义后,吴化文的老上司王耀武见他仍被任命为军长,羡慕的眼睛发红。但他不知道的是,吴化文早就坚定的选择了我党,这才是他获得优渥待遇的原因。
[var1]
小结: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逐渐成长、攀登,登上最高峰的。吴化文一生四换门庭、五为其主,最终还是在心中的大义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走上了为人民、为国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