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中原的名将名臣失势后,多数逃到楚国?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中原的名将名臣失势后,多数逃到楚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434 更新时间:2024/1/25 18:48:03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时候学的春秋五霸都是谁吗,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个是说法之一,也是当年的标准答案,那么早就不考试的我们,现在能不能看出来这份名单有什么问题,是的,这份名单很有问题。眼尖的同学一定看出来了,大家称霸的时候都叫某某公,好像大家都在同一个等级上,哪怕是开创第一霸业的齐桓公也只是敢称公而已,可为什么最后一个楚庄王敢称王,似乎看起来要称王的要拽很多呀。是的,中国的爵位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一般人封为公已经是最高等级了,以为上面最高的那一级只有一个,也就是王。

[var1]

[var1]

[var1]

周朝当年分封天下,按照同性异性的区别,分封了无数同姓和异性诸侯,大家熟悉的姜子牙的封地就是齐国,那些同姓诸侯都是姬姓,只不过这些同姓诸侯后来混的都不怎么样,所以后来的那些国家中,大家很少听说姬姓国。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国家,下面分封了无数小的诸侯,这些诸侯国各自有自己的等级,公侯伯子男一字排开,共同尊奉周天子,大家都承认周天子是大家长,有什么纠纷也喜欢找周天子裁决,在这个系统里大家遵守同一套规则,可一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问题就偏偏处在这率土之滨上,有些地方当年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因为实在是太偏远,完全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周天子也就没有在哪里册封,或者说只是有一个大概的册封范围,对那里的文化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楚国就是这么一个国家,周天子当年只是把他看做是一个小马仔,在天子的分封体系内完全是个不入流的角色,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可没想到楚国因为地理位置好,可以一直往南发展,结果经过几百年之后,这个当年不入流的角色已经变得兵强马壮,成为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国家。可是偏偏自己爵位不入流,文化水平又低,屡次要求周天子给自己加官进爵又被嘲笑为为南蛮。楚国人最后逼急了,说不跟你们玩了,你们的爵位我不要了。于是就自己给自己封了了王,于是当时的楚国在名义上就成了和周王平起平坐的国家,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交代清楚背景,我们的答案终于呼之欲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人在自己的诸侯国犯了事,不管你跑到哪里,都是周天子的地方,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统统和自己国家有引渡条约的,名义上自己国家可以和别国商量或者请求周天子把自己引渡回自己国家受审,所以跑到这种周天子分封体系下的国家,等于没有跑,也就是没有实现王“外国”跑的目的。

楚国就不一样了,楚国自称王,跟周天子一样都是王,根本就不理会什么条约之类的东西,跟周天子下的那些国家又没有引渡条约。所以说犯了事往出国跑,是当时人最明智的选择,其他的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诸如国力、地理位置、需求人才等,这些别的国家也有符合的。

更多文章

  • 齐桓公是如何成为春秋第一个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春秋战国故事齐桓公称霸,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

    严格来说齐恒公并不是第一个称霸的。因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郑庄公,这个人在春秋的历史上,称为小霸。他是在齐恒公之前,虽然没能象齐恒公九合诸侯那样大的称霸于世,但也算是称了一回霸。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一般的诸侯没有敢觊觎霸权的想法。最初周王室对于诸侯的拥有多少兵,仪仗队的规模大小都有

  •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为什么周王室没有趁机重新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战国的周王室,春秋时期周王室实际如何,战国群雄争霸的年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变得徒有虚名。由于周王室衰落,天下群雄并起,各大诸侯国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征伐兼并战争频繁,中国进入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混战中,很多诸侯国趁机崛起,而作为“共主”的周王室却没有在混乱中趁机重新崛起,越混越差,连打酱油的资格都没有。那么为

  • 春秋时候所谓的“法家”,比“儒家”先进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法家和儒家谁厉害,李斯是儒家还是法家,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区别

    [var1][var1]其实秦朝时候追捧的法家并不是现在提倡的那种"法治社会"。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以法治国",但是他的法,是除了君主之外的老百姓,官员等等需要遵守的,说白了就是只准君王防火,不许其他任何人点灯,法家同样强调君主权威,倡导使用权术。[var1]法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商鞅改革在秦

  • 三国之诈降计,东吴善用,魏国偶尔会用,为何只有蜀汉坚决弃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国蜀汉孙吴政权,三国诈降之计,三国争霸蜀国和魏国

    在史书中,对于黄盖诈降于曹操的情节着墨不多,此次诈降计出名的原因是小说《三国演义》的专门描述和小说情节的广为人知。[var1]在小说中,围绕着黄盖诈降,用了好几个章节的内容来配合,如虚构的“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精彩剧情。有《三国演义》帮着吹捧,黄盖和他的诈降计想不出名都不

  • 春秋战国时期的祭师和选官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宋代选官制度,历史上选官制度

    上古时期没有什么好制度,人与人之间完全依靠的是信任,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概念,顶多也就是分散居住的部落,部落酋长们选拔辅臣的渠道有限,有的是说人长得好看点,或是说比较孝顺,要不然就是懂点儿挖山治水,懂点儿文化的都是高级贤人。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的家族就是因为治水治得好而被百姓拥护成为共主的,还有比如

  • 兵马俑竟是秦国特种部队,大败战国最强魏武卒,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大战兵马俑,外国人看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的手抄报

    [var1][var1][var1][var1][var1]吴起可谓是战国时品德最没下限的人,他杀死看不起他的人,为学儒术不为母守丧而被老师认为不孝逐出师门,甚至为了名位杀害了自己的糟糠之妻。可就是这样毫无品德的人却是战国难得的将才,他拥有超凡的军事能力,并时刻与一线士兵同甘共苦,甚至亲自吸士兵腿上

  • 此人用20年复国,在战国七雄的夹缝中称霸,最终毁在八个字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发展史,战国七雄谁最后赢了,战国七雄的国力分析

    [var1][var1]战国中山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国家,这个国家先后与晋国、魏国、齐国、燕国、赵国等大国持续征战,国运历经风雨,几次亡国,又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复兴,并屡克劲敌,跻身强国之列。在战国那样群雄争霸的年代,中山国虽小,却能在列强的夹缝间顽强生存、开疆扩土,甚至称王称霸,其原因何在呢?

  • 战国时期,除了“商鞅变法”,战国七雄还有哪些变法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时间

    [var1]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战国七雄的其他国家也几乎都进行了一定的变法革新,以此适应当时的激烈竞争环境。一、李悝变法(魏国)首先,从时间上来看,魏国的李悝变法可谓是战国时期的第一场变法。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李悝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在魏国颁布了《法经》,这也为商鞅变法等

  • 长平之战前的秦国朝堂庙算:为什么战神白起一开始不出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长平白起,白起不死秦国能提前统一吗,大秦帝国白起攻长平

    秦国高层在得知上党投降赵国的消息后,秦昭襄王立刻召开了紧急御前会议:“诸卿,前方得报,韩国本许割予我的上党郡日前竟投降了赵国,现在咱们应该怎么办?大家好好商量一下吧!”左庶长王龁率先发言:“商量啥,揍它就是!武安君之前攻下上党,不就是为了攻赵作准备么?现在赵国既已先出手,我大秦决不可示弱![var1

  • 三套国宝级文物告诉你,谁才是春秋五霸中最货真价实的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主要霸主,春秋战国有名的文物,春秋最大的霸主是谁

    主笔:闲乐生城濮之战,晋文公大胜楚师,奠定了晋国的百年霸业。战后,晋军在楚营里开了三天庆祝胜利的联欢会,然后满载着战利品,高奏凯歌,回到晋国。周天子襄王感觉自己也要意思一下,于是派了卿士王子虎前去慰劳褒奖,说:“从前先君昭王伐楚,丧六师于汉,卒于江上;后宣王伐楚,亦丧师于南国;再后,齐桓联合八国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