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实行分封制是迫不得已?有秦始皇的志向,没有千古一帝的魄力

刘邦实行分封制是迫不得已?有秦始皇的志向,没有千古一帝的魄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22 更新时间:2024/1/20 7:15:43

很多历史说法是: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就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分封的制度。

其实,这也有一定道理,不过,真正让刘邦实行分封制的,不是分封制优于郡县制,而是当时情况下的迫不得已。

为何这样说?

我们先来看下秦朝没有采取分封制和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秦朝灭亡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始皇秦二世滥用民力,秦法的严苛残酷,秦二世的昏庸和赵高的乱政等等。

这些原因自有公论,我们现在暂不去说,咱们主要看下秦朝没有采取分封制到底和秦朝的灭亡有没有关系。

津城沐雨认为,是有一定关系的。

周朝的分封制在中华大地运行了近800年,天子、诸侯、卿和士大夫的层层分封,早已经深入人心,是维护上层社会利益的重要制度。

在战国时期来往于各诸侯国的“士”,更是在分封制下才有自己的舞台,郡县制,会让很多人丢失饭碗。

当秦始皇力排众议,决定全国采取郡县制,彻底取代分封制时,这些依附于分封制存活的阶层必然不愿意,成为反对秦朝统治的众多力量之一。

另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各地反对秦朝的势力暗流涌动,刚刚统一的秦朝还没有稳定局势,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郡县制下,朝廷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还不是特别牢固,很多地方发生叛乱往往来不及做出反应。

这种情况下,适当的、暂时的分封制有利于朝廷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朝人认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秦始皇没有采取分封制,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了,并不是说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高瞻远瞩,也不是说分封制是统治的最好方式,而是当时情况下适当的、暂时的郡国并行制可能更优于完全的郡县制。

我们再来看看秦朝灭亡后分封制重新出现的时代背景。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秦朝各地反对势力先后出现,原来的六国贵族复出,展开“复国运动”,建立了楚、赵、魏等政权。

秦朝灭亡后,项羽以反秦联军“盟主”的身份进军关中。此时,虽然没有人敢和项羽叫板,但是联军各部并不是项羽的军队,他们属于山东各复辟国的政权。

当时条件下,项羽并不能有效节制各诸侯势力,于是,在项羽的精心策划下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这次分封项羽故意埋下很多矛盾和隐患,为的就是各诸侯国再次发生战乱,项羽好一一击破,从而真正的掌控天下。

这从项羽定都彭城就可以看出,一个政权对都城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防御,项羽却选择容易遭到攻击、但也方便出击的平原为都,很大原因就是为了出兵扫平诸侯。

为何说刘邦实行分封是迫不得已?

刘邦作为实力比较弱的一方,为了在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中胜出,只能多拉盟友,如何才能拉取盟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

于是,在击败项羽前后,刘邦封了张耳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王。

项羽被杀后,异姓诸侯王成了汉朝的最大威胁,刘邦先后剪除各地异姓诸侯王。异姓诸侯王被除掉后,汉朝经过常年战争,国力损耗很大,对边远地区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分封刘姓子孙为王,则可以加强刘家人对边远地区的掌握。

于是,刘邦先后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和兄弟们为诸侯王,屏藩朝廷,替朝廷管理大汉王朝的部分地区。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虽然有秦始皇的志向,却没有千古一帝的魄力,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靠郡县制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控制,郡国并行制,是刘邦的迫不得已。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独家角度看历史,敬请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严禁洗稿抄袭,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

更多文章

  • 陈胜起义后,有没有可能再出秦灭六国的历史?可能非常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胜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统一多少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

    要说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说其他的国家在干什么?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诸侯国复国了,但是他们依旧像原来还没有灭国的时候选择了进行观望,有一些国家虽说出兵了,但却是很典型的出工不出力,最多也就是做了点呐喊助威的事情。所以在章邯出兵的时候陈胜他们是没有任何的一只援军的,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了,他们不是已经打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直接赐死长子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害死关羽的原因,关羽死后诸葛亮为什么把刘备干掉,关羽是被诸葛亮借刀杀死的吗

    但是选择储君是大事,刘备自然不会随手一指,便让刘禅继位,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考虑。比如他的大长子刘封,其实很有本事,却落了个被赐死的下场。都说虎毒不食子,刘备舍得这么对他儿子,太过心狠。表面看他是为了最看重的关羽,而背后,还有更深远的考虑。 尴尬的养子 关羽失荆州陷入困境,孤立无援,他死后,诸葛亮淡淡

  • 三千人马控制京城,曹操袁绍被吓得弃家出逃,董卓这三招有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董卓逼袁绍出逃,袁绍朱儁董卓战法搭配,董卓袁绍吵架视频

    东汉除了正规军,地位较高的将领都有数量庞大的家丁私兵,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部曲”——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私人军队,与奴婢一样“身系于主,是为家仆”。不管是正规军还是私人武装,消灭董卓的三千人马都并不困难,所以董卓耍了一个花招:部队头一天傍晚穿着便装分散溜出城去,第二天早上身披铠甲整队入城,反复几次,就

  • 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夺嗣之争中,曹植为什么输给曹丕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植和曹丕谁大,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赵玉平老师讲曹丕曹植

    第一,曹植政治能力明显不如曹丕论文采,曹丕被甩了好几条街,但一个管理国家的接班人,明显不可能仅靠这个。曹操更加看重的是政治能力。相比之下,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是他的缺点,可以看出曹植压根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双方的较量中,曹植充分暴露了他在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第二,曹植背

  • 人们说的“蜀汉四相”分别指的是谁?哪位丞相的能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诸葛亮的能力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被刘备三顾茅庐给请出来以后,一心为了匡扶汉室。帮助其发展蜀地,是蜀汉建立的绝对功臣。刘备死后,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琬蒋琬被誉为"社稷之器"。诸葛亮病逝,蒋琬执政,任尚书令。他执掌国政后,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发展经济,调整战略,安定民生,协调君臣,对诸葛亮死后

  •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最后一计断绳埋棺,诸葛亮吊孝哭灵完整版,诸葛亮棺材南抬的意思

    第五次北伐,蜀军安全撤回,但诸葛亮去撑不到回家了。在他闭眼之前,他拿出了最后一个计策,不是为蜀汉,而是为自己。此计叫“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诸葛亮在为他个人选墓地。 丞相的遗愿 作为蜀国的核心领导人,诸葛亮去世,肯定是要风光大葬的,但诸葛亮一生清贫,精力都放在助刘备光复汉室上了。且他手握蜀国大权多

  • 诸葛亮临终前点亮七星灯,表面是在续命,实际上暗藏着两个大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七星灯续命,诸葛亮为什么死在七星灯下,诸葛亮临死前十二字预言

    不过遗憾的是好皇帝很少,所以百姓又把希望寄托在官员身上,如果当官的个个都是清官的话,那么百姓受的苦也就相对较少,而现实就是清官也少的可怜。三国演义就恰恰满足了古人的清官梦,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书中,诸葛亮被刻画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无

  • 诸葛亮为什么会娶黄月英?因为她有一项技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出生地方是在琅琊郡,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过世,诸葛亮很小就由叔父抚养长大,只是当时兵荒马乱的,一直到诸葛亮25岁还是没有成家娶妻,这在古代是很不平常的,古时候一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成家早早的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诸葛亮会迎娶了一位长相丑陋的媳妇,并且还一起走到了老。这其中还

  • 韩信为什么35岁就死了?原来他干了这4大恶事,折损阳寿实在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死得有多惨,韩信在历史上死的有多惨,韩信是老死的还是被杀死的

    而在历史上,有些人离奇的噩运,也会被人认为是遭了报应,就算是一些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也是如此。而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历史名人,韩信就得属其中一个。大家都知道韩信早年孤苦,而后从军于项羽帐下,也不受重用,但是在刘邦手下做了将军之后,却屡次打出经典战役,最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军事奇才。但是就是这么

  • 皇陵修建在地底下,没有空气流通,秦始皇的尸体会不会腐烂?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皇陵能挖掘吗,秦始皇皇陵复原,秦始皇白发苍苍进皇陵

    就是因为他是一代伟人,所以后人对他才如此好奇,他的皇陵至今为何不敢打开,他的尸身经过千年的“洗礼”,是否腐烂,是否保存的完好呢?这些至今都无法印证,因为秦始皇的陵墓修建在地底下,而且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中存有大量的水银,来防止蚊虫等对陵墓的损害。他的陵墓中还安装了数十种机关,为的就是防止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