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兴于人才,亡于人才,从李斯《谏逐客书》说起,看秦国的用人得失

兴于人才,亡于人才,从李斯《谏逐客书》说起,看秦国的用人得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6 更新时间:2024/2/6 8:01:26

[var1]

《谏逐客书》是李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所作,从文章的历史价值看,记述了秦国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四位君主能够延揽人才而终致国富兵强的成就,尤其强调了秦国对“士不产于秦”即外来人才的招纳,是李斯对秦国任人制度的肯定,也是他规劝秦王嬴政继续施行这一政策的积极建言。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第一位登场的是早在春秋时期,得以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正是由于他开创了“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基业,极大地拓展了秦国的版图,才使原本声名不显的秦国登上了诸侯纷争的舞台。秦穆公的求贤若渴,表现在千方百计地招纳人才,欣然接受举贤荐能。公孙支向他推荐百里奚,百里奚向他推荐蹇叔,这些人才都能得到秦穆公的重用。他为了得到由余的效力,使用离间计破坏由余和西戎王的关系,最终也因为采纳了由余之谋,才获得攻打西戎的巨大成功。

[var1]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战国时期的秦孝公,在他的支持下进行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直接影响了秦国的发展方向,李斯称其“至今治强”,说明在秦王嬴政时期仍然受到惠泽。商鞅本是卫国人,正是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才西入秦国求见,“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把秦国改造成了所向披靡的战争机器。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开疆拓土,充实国力。当时秦国的实力已经让其余六国感到畏惧,秦惠文王通过任用魏国人张仪,游说诸侯建立连横的关系,瓦解六国合纵所带来的威胁。秦惠文王终身信任张仪,直到去世。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秦昭襄王作为秦王嬴政的曾祖父,对秦国的“帝业”起了强力的推动作用。范雎从魏国随行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加强王权等一系列措施。而秦昭襄王初次面对范雎时,如《战国策》中所记载的,“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秦昭襄王毕恭毕敬、礼贤下士的态度。

[var1]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申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观点,也就是只有广纳贤良,才能德泽天下。作为被上书的秦王嬴政,是否乐于接受,我们看《谏逐客书》的前因后果便知。

当时的韩国苦于秦兵的连年攻伐,为了延缓其进兵的野心,消耗秦国的国力,用计派遣一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作为间谍向秦国献策,在秦国境内修渠,企图用大型水利工程来削弱秦国的民力。事情败露后,秦王嬴政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因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最终秦王收回成命。而间谍郑国也因修渠确实对秦有利得以继续施工直至完成。

可以看出秦王嬴政继承了秦国历来唯才是举的优点。不仅从谏如流,因李斯之言收回逐客令,甚至为了秦国水利的进步,容许敌国的间谍继续指挥工程。结合前面四位秦国君主的作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国不断吸纳人才并充分任用人才,无论其来自本国或外国,通过他们的谋略,能够因势利导,最终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和军事实力,使其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政权,自号为“始皇帝”,用来彰显自己前无古人的壮举。同时废除谥号,禁止后人议论自己,并希望皇位能够代代相传,“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显然历史轨迹并非如其所愿,秦朝成了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仅十余年后就有陈胜吴广起义,继而天下纷争,秦朝也难免“二世而亡”的下场。

[var1]

纵观秦朝从争霸到统一再到覆灭的过程,也是人才运用政策出现偏差的过程。可以说人才运用的失误,对秦朝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对人才的破坏。

早在秦国尚未统一之时,嬴政任用李斯为长史,并依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是当时秦国对外国人才的处置方法,能够用金钱笼络收买的,则厚待结交,对于洁身自好者,则不惜杀人灭口。这固然削弱了六国的实力,但也造成了人才的破坏与流失,使秦国的声誉大幅下降,用财货结交而来的士人,又怎能称得上真正的人才呢?

秦国统一后,发生了著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毕生寻求仙药,不惜斥重金令人寻觅。而有侯、卢两位书生因为秦始皇法令严苛,拒绝为其寻找仙药。秦始皇大怒,以诽谤之罪下令捕杀四百六十余人。此时秦始皇已经骄傲自大,丧失了面对人才的谦卑之心,这一举动使民间人心惶惶,杜绝了人才仕进的途径。长子扶苏就谏道:“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其次是妄图通过愚民政策加强统治。

秦国统一后,改称百姓为黔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开始采取压制人才的政策,闭塞言路,愚弄百姓。《过秦论》称其“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在李斯的倡导下进行焚烧百家诗书的恶行,只允许在民间留存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

李斯认为天下统一后,应当制止有识之士对朝廷颁布的法令私下议论,擅长诸子百家学说的人,有“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风险,容易煽动民间的反抗情绪,不利于秦朝统治。而秦始皇在处理“坑儒”事件时也强加了“或为訞言以乱黔首”的理由。由此可见,此时秦朝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已经从搜罗人才转变为压制人才,从而加强在民间的统治力。

[var1]

还有治国策略的失误,导致人才运用不当。

秦国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奉行严刑峻法的治国策略,促使秦国迅速发展。但在统一之后,其统治者不懂“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法令更加森严,错过了充分调动人才以文教兴国的机会。刘邦入咸阳时曾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足可见当时的刑罚严苛。

秦始皇既不能转而任用文士,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专人擅权。丞相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始终掌握着话语权。他提倡“以吏为师”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历史证明一味地以法制民也不是治国良策。秦始皇并非守成之主,使他在人才运用的策略上步入歧途。

结语:

我们从秦国兴衰的历史中可以看到,秦国的崛起借助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秦国的灭亡也与人才策略的失误有莫大关系。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四位君主的贤明之处在于用人得当,而秦始皇在前期也能做到任人唯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秦始皇在后期被一己私欲蒙蔽了双眼,从而在人才问题上铸成大错,对秦帝国的分崩离析难辞其咎。

更多文章

  • 隋炀帝的心腹大臣麻叔谋为何会做梦收到春秋时期宋襄公的两把金刀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炀帝麻叔谋,历史上真实的麻叔谋,隋唐演义麻叔谋抱美女

    开凿运河总监麻叔谋凭著一点职权,鞭打奴役百姓,挖人家祖坟,铲百姓房屋,尽把恶事做绝。河道挖到宁陵后,麻叔谋陡患重病,郎中开药方要他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用。身患重病,本就是给他的警示,但他不悟,每日还是硬撑著身子奴役百姓。河道挖到睢阳界口时,又被一座古墓拦住了。这一路下来,也不知麻叔谋挖坏

  • 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为啥刚出土,扁鹊就被踢出历史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扁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上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地四分五裂,战乱的年代让每个人都担心生存,百姓们流离失所。有位神医,游走各国,医者仁心,为每位伤者除去病痛,抚慰着人心。[var1]但如今他是不复存在的,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扁鹊”这个人是确实存在的。在2017年中学历史课本其

  •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家学派均有发展,秦汉将儒道法三家进行整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佛儒道三家最厉害的人,儒道三家书法,儒道佛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用天人感应理论解释天人关系。到西汉末东汉初,谶纬之学又产生出来,成为儒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谶纬以超自然的神话传说和预言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对历代帝王兴废的预言。史称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曾得到《赤伏符》的预示,汉光武帝即位后,酷好谶纬,使得谶纬在整个东汉时期都很流行,形成普遍风气。谶纬

  • 河北曾发现战国“门铃”,硕大体型“震慑人心”,应该还有另一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老式门铃,古代门铃有价值吗,内蒙出土铜铃

    [var1]2月时,河北易县原练台大队的众社员正在土场上挥汗如雨,其中一人手里的锄头落下,就听“咣当”一声闷响,这是碰到了土里的硬物。这名社员心疼锄头,赶紧抽回工具,改用手,一捧一捧将覆土清除;本以为土里藏着的是石头,没想最先露出来的是一只“青铜鸟”,这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众人议论纷纷“不是扒到别

  • 战国七雄中,变法效果倒数第一的国家,史书用了四个字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最成功的变法,战国变法纪录片,战国时期变法原因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辉煌的历史,既如此,又如何甘心让自己的江山给邻国,如此谋求强大就是必然。当时西周早已江河日下,所直接管辖的领地也是越来越少,一直到周幽王时期,都城被破,周平王东迁洛邑才堪堪保住自己的江山。在这期间,国家的大片领土丢失,甚至是西周的祖地,而故土面积也是在国家混乱中被各个诸侯趁乱吃下,西

  • 此人是乞丐祖师爷,孔子找他借粮,读书人因此还了两千年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找祖师爷借粮全集,孔子与乞丐借粮,为何称孔子为乞丐祖师爷

    [var1]孔子是影响了中国千年的教育家,被康熙称为“万世师表”,就是到了今天,还建有孔庙,人们经常前去祭拜,尤其是孩子要高考的时候,家长们都会到孔庙里给孩子取一个好彩头。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曾经他为了求学拜了很多人为师,年龄上也不拘小节,上有老子,年幼的有年仅七岁的项橐等等。也正是因为他的不耻下问

  • 45万赵国士兵被白起坑杀,120名童子军却被放走,目的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起坑杀40万赵军尸骨,白起坑杀赵国40万士兵吗,白起坑杀赵军40万俘虏为何不反抗

    说起白起,或许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个非常残忍的人,这个人一生之中战绩很多,但是他出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杀人绝对不会手软。他曾经担任秦国的将领30多年时间,大概攻城70多座,歼灭近100万敌军。[var1]这个数据在我国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提起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初他坑杀了赵国的45万战俘的故事。当

  •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廉颇负荆请罪时对蔺相如说了什么,廉颇和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过程,廉颇和蔺相如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国在封建时期之前,也就是大秦王朝建立之前,还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很多诸侯国为争夺天下成就霸业,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而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打下基础。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虽然除战国七雄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

  •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白起能灭赵军吗,白起赴长平,大秦帝国白起攻长平

    这场突然发生的战斗,完全源自一场偶然中的意外。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会如此一发不可收拾,是什么原因导致赵括主动出击,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后以战斗力出名的赵军,为何会无法冲破秦军的防线呢?一、一场意外引发的动乱赵国和秦国的这场大战起因,令人意外,它是源于秦国对韩国的攻伐。秦昭襄王四十三年起,白起便奉

  • 古代的4个冷知识,张飞是美男子,管仲的发明奇特,第一个更离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飞的五个著名故事,张飞历史事迹,张飞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历史凝聚着古代先贤的智慧,是神秘的存在,作为一名中国人,生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深知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悠长深厚,神秘至极。要了解历史,不是盲目地去看,岁月的文明一直在传承,历史的字符刻在每个人灵魂中,但对于历史你真的了解吗?历史上那些冷知识你知道多少呢?[var1]封建朝代有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