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治年间汉军的正式设置:使汉军官员与汉人官员之间泾渭分明

顺治年间汉军的正式设置:使汉军官员与汉人官员之间泾渭分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61 更新时间:2024/1/26 7:10:33

清朝定鼎中原之初,一切职官建制悉仿“明制”,又融合入关前的“清制”,在二者基础上稍微有所变通和调整,将职缺以民族成分作为划分标准之一,汉军缺正式成为清代官缺的一种。顺治年间汉军缺的正式设置,凸显出了汉军不同于汉人的政治地位,使汉军官员与汉人官员之间泾渭分明。

一、入关初期的中央机构

顺治元年,满洲统治者进入山海关,占领京师,逐渐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清朝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如何建立有效的国家机制,保障政权的稳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参照明制设置的中央机构

早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便已认识到广泛吸收汉文化及制度的重要意义,开始仿照汉人职官制度统治国家。顺治初年,满洲政权初步统治中原,在新旧两朝交替之际,为保障国家机构迅速恢复运转,统治者在中央机构与职官制度上大体“承明之旧”,设置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各卿寺等,并将这些机构中原有的职官也保留下来。不论是机构还是职官,其职能也都沿自明代,并未有太大变化。

入关后,后金职官体系及规模已经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需要,统治者在中央机构及职官体系上“承明旧制”,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相较于汉民族,满洲文化及制度相对落后,而汉人职官制度经历了整个封建王朝不断地继承与改革,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加之入关前统治者已经参照明制设置机构及职官,已经为继承、融合明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承明制”可迅速恢复行政正常运转。其二,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在汉民族占主体的国家,大体继承明代的行政机构及职官体系,可以方便招揽前代官绅阶级,减轻汉官抵触,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承明制”对促进政权稳定的意义不言而喻。

2.清朝特有的中央机构

每个王朝的行政体系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是对前代一成不变的完全继承”。清代行政体系大体继承明制,并非一成不变。与清代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特点相适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清朝统治者对职官体系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并逐步发展成为定制。

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入关之初,清政府首创了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地理藩院、管理皇族事务的内务府;扩大了中央机构下辖的分支机构,如内阁的满汉本房、满汉票签处等;将明代行政体系中突出的几种不利于统治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如重新规定了内阁的品级及职掌、废除了一些明代宦官体制等。

在职官设置上,亦有很大变化。其一,入关初,摄政王和硕睿亲王便下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加之中央机关分支机构的增多,以及清统治者在大小文武职衙门增设了大量的小京官及笔帖式以供升转,使得官员群体数额庞大,“一事而设数官,一官而至数人”。

其二,入关初,统治者保存了汉人固有的职官体系,又将皇太极时期的满官体系相融合,但满汉官员的设置并没有完全划一,职官体系相对混乱。如:为保障满洲入仕利益,统治者保留了一些入关前的官职,如心郎、理事官、外郎、笔帖式等,这些职官是旗人专任,汉人无法任职的;顺治初期满汉官员不管是在品级上、升转上还是在职官名称上都存在差异,且满官品级、升转上较汉人优越。

在职缺分配方式上,中央机关职缺分配以民族成分为标准。清代中央职缺,按照民族身份的差异,分为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包衣缺、缺等。清代这种按民族分配官缺的方式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已经萌芽,在皇太极时期已经初具雏形。

入关初期,为平衡各民族间的利益,突出民族联合,中央职缺分配以民族为划分标准正式固定下来。顺治初是中央官缺及官缺分配的确立阶段,在会典等史料中经常可以看到清代同一职官设置不同民族数人。

清代职官制度在明制的基础上呈现出了自身的特色,突出表现为将各民族间的权力分配正式以官缺的形式呈现出来。官缺分籍平衡了各民族之间入仕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对稳定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顺治初汉军缺的设置

清廷定都北京,汉军官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入关前对明中冲锋陷阵、积极献策,招降明朝官员,入关后协助统治者治理天下,稳定政权,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对待汉军群体,统治者也采取了宽厚的政策,不仅地方上重用汉军官员,在中央国家机构中职官构成上,也设置大量汉军缺。当然,不仅是因为其功劳卓著,更是作为汉人和满洲人之间的纽带,统治者希求依靠汉军官员巩固统治。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联合汉人官绅、缓和民族矛盾、借鉴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治国经验,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入关之初,汉军成为“一支独特而醒目的力量”,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主要原因在于汉军官员的特殊性——旗籍汉人,具有旗汉双重性质。

既可以帮助不熟悉汉人制度的统治者稳定统治,又可以利用汉军群体来展示其对汉人的优待,标榜满汉一体。谢景芳《清初八旗汉军的地位和作用—兼论清初政权性质》一文中认为,“满族能够成为统治民族的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满洲统治者对八旗汉军的成功利用”。

清初,汉军旗人官员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清朝建构的族群精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汉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产生很大影响”,“许多善政中都留下了汉军旗人的身影,对统治者巩固政权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

在军事上,统治者重用汉军官员来平定清初的动乱,控制汉人军队。清入关之初,“天下初定、人心反侧”,各地叛乱、起义不断,而汉军“南收吴楚,北定晋秦”,成为清初统治者重用平定动乱的主力军。同时,部分汉人编入八旗令汉军管理,且汉军可以补授绿营职官,这些都极大程度地加强了统治者对汉人的军事统治。

在政治上,统治者重用汉军官员来治理国家,突出表现在汉军出任各地督抚。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已经有很多研究,如李燕光《清代的八旗汉军》一文,曾举例论证,“顺治十年,全国总督十人、巡抚20人,除甘肃巡抚周文叶籍贯不明外,其余29人,都是八旗汉军”。

周文叶曾任礼部启心郎,且为辽人,故其应为汉军旗人。所以顺治十年时,督抚全部为汉军旗人。汉军旗人是联系满人和汉人间天然的中介,利用其控制地方,对稳定清初的政治形势有重要意义,关于汉军官员在清初出任地方督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文官亦设置大量的汉军区别于汉人。

按照官员级别和地位不同,清代官员可分为高级官员、中级官员和下级官员三种类型。堂官与京卿称为高级文官,包括内阁、部、院、寺、司、府、院、监衙门的长官和副长官。按品级来说,堂官除左副都御史为正三品外,其他均为二品以上大员,京卿多为正三品以下、正五品以上。高级文官地位、品级较高,职掌较为紧要。

司官为中级文官,主要包括各衙门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与这些官员品级相当、升转方式相同的司员,如内阁侍读、都察院都事等。这些官员负责处理“司”之事务,多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员,地位、品级较高级官员低。

下级官员是指主要有小京官和笔帖式,小京官多为从六品以下官员,笔帖式分七品、八品、九品。较前两类官员品级、地位低,是职官入仕的基础,故为低级官员。汉军的设置既有高级官员,也有中下级官员。

除衙门外,部分衙门中仅设置汉军笔帖式。如文职衙门:翰林院笔帖式,“汉军八人”;光禄寺,顺治元年置笔帖式“汉军二人”;太仆寺,顺治元年设置笔帖式“汉军二人;鸿胪寺,顺治元年设置“汉军二员”;国子监,顺治元年置笔帖式“汉军二人”。

武职衙门中亦设有一些设置汉军笔帖式专缺。如銮仪卫设有汉军笔帖式三员;八旗都统衙门设有八旗满洲都统下笔帖式“汉军各一员”、八旗蒙古都统下笔帖式“汉军各一员”、八旗汉军都统下笔帖式“汉军各一员”、八旗汉军都统下随身“汉军笔帖式各一员”。

总结

汉军的大规模设置使汉军官员升转较为容易,扩大了其入仕途径。相较于入关前,中央机构中汉军缺的设置更加广泛。入关前行政系统并不完善,仅设有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入关后,仿照明制建立了完善的中央机构,增设了遍布整个中央机构的汉军缺。

总体来说,顺治初年汉军不论是在范围还是数量都相当可观,大量汉军缺的设置,使得汉军官员入仕途径变得十分宽广,对当时职官制度及汉军官员都影响深远。从中也可窥见,当时的官制度还不是特别完善,职官体系相对混乱。随着政权的稳定及行政体系的发展,汉军也会逐步调整。

更多文章

  • 慈禧有多“骄奢淫逸”?其密室被打开后,室内景象让隆裕太后羞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慈禧隆裕,慈禧太后统治时大事件,慈禧和隆裕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在清朝末年,中国曾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要么弯道超车跟上列国,要么被列国蹂躏成为强者的殖民地。在如此艰难的危机下,慈禧太后没有做出果断的选择,他一方面抗拒变成别人的殖民地,但另一方面她又疯狂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拖清朝下水。于是,西方的政治革命以及工业革命我们全都没赶上,虽然其中有几次大胆的尝试,例

  • 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曾靠两招打败霍元甲,一说名字都很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霍元甲与清武状元,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清朝末年一位武状元打败霍元甲

    自隋朝实行科举制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多朝多代。而科举考试也成为了阶级严苛的古代,那些儒客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也就有了“学而优则仕”。而在层层筛选的考试中,只有在最后一关殿试中最终取得第一名的才被称为“状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我们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武状元苏乞儿》就是让武状元受到大众关注的

  • 康熙用30名宫女做实验,4名宫女因此身亡,实验结果至今还在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用30个宫女做实验,康熙为什么将40个宫女关在一屋,康熙的天花实验的记载在哪里

    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得了天花死去之后也会有传染性,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一旦有皇子或者是公主得了天花,宫里就会单独把他们隔离起来,普通人一般都不敢靠近,得了天花就相当于是不治之症。但是在现代天花并不算是个很严重的病,大部分小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接种疫苗,如果免疫力不好地得了之后呢,也是可以治疗的,但是在古代

  • 为何朱元璋墓600年来无人敢盗?康熙见一次拜一次,究竟有何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陵墓无人敢挖,朱元璋陵墓为何历经600年没有敢盗,朱元璋的墓为何600多年无人敢盗

    帝王的陵墓地宫内,更是珍宝无数,奢华至极,因此催生出许多觊觎皇陵的盗墓贼。但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为何从未遭受过盗墓贼的侵扰?朱元璋墓究竟有何玄机奥秘,让康熙帝屡次前往祭拜? 明孝陵数百年不被盗掘的原因 明孝陵之所以一直未曾被盗墓贼侵扰,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朱元璋在为其陵墓修建上就大有讲

  • 朱允炆虽然被叔叔朱棣篡位,为什么不按惯例为明太宗而是明惠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篡位朱允炆,朱棣篡位徐达为啥不阻止,大明王朝朱棣篡位

    不管是太宗也好,还是太祖也罢,这个是庙号。而庙号并非是自己登基的时候就有的,而是死了之后的事了,说白了就是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但是,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他是通过靖难之役被朱棣给推翻了,而建文帝却不知所踪,不管他是死了,还是跑了以后隐姓埋名过小日子去了,他的庙号就得朱棣去安排了。可是,

  • 他是朱元璋的最小女婿,也是明朝最强女婿,历七朝,活了90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最宠爱的三个女人,朱元璋最牛逼的一个女婿历经八帝,历史中朱元璋的女婿

    1476年,当时的明朝皇帝是明宪宗朱见深。一天,他正在和大臣们商议军政,礼部却传来了驸马都尉赵辉病逝的消息。但赵辉不是朱见深的驸马,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明成祖朱棣的妹夫。朱见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而赵辉历仕了七朝,是明朝驸马中的传奇人物。朱元璋称帝后,后宫嫔妃有40多人,这些妃子为他生下了26位

  • 瞧瞧明朝的中书舍人怎么偷国家的黄金,你就明白明朝为什么没救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中书舍人,官名。始于先秦,最初是国君和太子的亲近属官;魏晋时期设中书省“通事舍人”,掌管传宣诏命;南朝沿袭了此种做法;至梁时,去“通事”二字,只称“中书舍人”,主要工作除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外,还参与国家机密大事抉择,权势日重。在隋唐之后,中书舍人的权利再次被限制为起草诏书。明朝的中书舍人分为5类。中

  • 明朝最后的战神,打得清军落荒而逃,顺治害怕,想与他平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顺治通宝十大珍稀品种,顺治真正的身世,刘钧顺治

    这期间发生几次大的起义,其中就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的起义军,这也是比较有名的两次起义,在张献忠的起义军中有这样一个人,被封为战神,因为他武功高强,带兵打仗如有神助,并且战无不胜。在明朝几乎已经灭亡的时候,他还凭借自己的英勇顽强,带领明军将清军打得落荒而逃,就连当时的顺治皇帝,都感觉到他不俗的军事能力,想

  • 浙江有个小山村,其中一位老人自称朱元璋后裔,还有龙椅为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件事情要从朱元璋那个时代说起,为使国家和平发展,为了保证儿子们不会各自为战,争夺帝位,朱元璋将各皇子安排到了不同地方做藩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的子孙遍布天下。等到明朝末期,李自成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京城,这逼得崇祯皇帝自尽身亡,他的三个儿子仓皇逃窜,并暗中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不幸牺牲。顺治元年,入

  • 什么原因驱使明朝自成祖后便放弃领土扩张甚至主动放弃部分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实际领土面积,三宣六慰是明朝领土吗,明朝领土最大时地图

    那么,什么原因驱使明朝自成祖后便放弃领土扩张甚至主动放弃部分领土?第一,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政策。明仁宗朱高炽,他两个人的个性和朱棣完全是两个方向,朱棣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政策,好大喜功,这与他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可是,朱高炽和朱瞻基性格宽厚,坚持简朴、仁爱、诚挚的理想。他们俩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