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舍人,官名。
始于先秦,最初是国君和太子的亲近属官;魏晋时期设中书省“通事舍人”,掌管传宣诏命;南朝沿袭了此种做法;至梁时,去“通事”二字,只称“中书舍人”,主要工作除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外,还参与国家机密大事抉择,权势日重。在隋唐之后,中书舍人的权利再次被限制为起草诏书。
明朝的中书舍人分为5类。
中书科舍人,负责书写皇帝诰敕,拟诏,银册,铁券等事;
文华殿舍人,负责奉旨抄写书籍;
武英殿舍人,负责奉旨篆写册宝,编撰图书,册页;
内阁诰敕房舍人、负责书写官方文书,翻译国书及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
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负责为皇族制敕、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奏折、揭帖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总之,这些舍人实际只有一些文字类的工作,并没有什么重要职权。
众所周知,明朝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据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中书科20名舍人,每人每年的工资只有84石。按今天的粮价折算,也就是7000多块钱,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600元。此后直到万历年间,近200年来,中书舍人的工资就没涨过。
明朝其他中央机构的人员工资也不高,可人家福利好啊。比如尚书,有御赐的福利房;侍郎,有貂皮帽子类的劳保用品;掌印的就更牛啦,可以暗示来办事人,夏天送“冰敬”、冬天送“炭敬”。中书舍人,没有实权,什么都没有。
京城里物价高,这点儿工资,怎么够中书舍人养家呢?而且奇怪的是,史书中从没有中书舍人集体辞职或罢工要求涨薪的记载。更奇怪的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之后,还有大批进士争着进中书科。莫不是这一清水衙门是个晋升的跳板?
非也,不要小看这抄抄写写的工作,这发财之道就在这一笔一画之中。
《万历野获编》记载:快过年了,宫里总要写很多的对联,这项工作是中书舍人的分内之事。于是内监给中书科送来一盘朱砂和一盘金粉,用来调墨。
负责写对联的中书舍人从怀里掏出一支笔来,卯足了劲儿,在金粉里一蘸——“哎哟!什么破笔啊,断了头儿了!得,换一支。”那支断了头儿的破笔顺手塞入袖筒里。
再掏出一支来,使劲这么一蘸,又坏了?再换一支。
“今天是怎么啦,喝凉水都塞牙(其实憋着乐,肚子都疼了),什么破笔,连坏了十来支。”等对联写好了,袖筒里蘸满金粉的破笔都快装不下了。家去拿给银庄熔了,一个小金锞子就到手了,足足抵得上三月工资。
嘉靖皇帝朱厚熜笃信道教,经常令中书科抄写道德经,据说每抄一部,就要用去金粉900两,而这900两中有800两被中书舍人“蘸”走了。估计要是没有内监看着,“蘸”去的更多。
中书舍人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偷走了国家大量的黄金,提高了自家的收入。一届文职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感叹明朝的官员俸禄低一事,说:“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而公认明朝的腐败正是从嘉靖年间开始的。
作者:不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