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十全武功”含金量如何?4成凑数,6成属实,有一功堪称伟大

乾隆“十全武功”含金量如何?4成凑数,6成属实,有一功堪称伟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12 更新时间:2024/1/4 10:38:17

那么,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含金量究竟如何呢?

按时间排序,十全武功依次是:

1747~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乾隆派兵镇压。叛军依靠地形,屡屡重创清军。

但乾隆对拿下大小金川的意愿很强烈。为了打赢战争,不计代价,也是屡屡增兵。最后迫使莎罗奔在重压之下主动请降。

大小金川碉楼遗址

不过,由于莎罗奔是主动投降的。清朝并未能彻底打服金川土著,后来的金川土司又造反了。所以乾隆这次的武功,名不副实,纯粹是凑数来的。

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

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准部实力最强的两个大贵族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为争夺政权而内讧。两派混战数月,阿睦尔撒纳战败,归附清朝。

阿睦尔撒纳归附的次年,表示愿意为清军充当带路党。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西北,攻陷准噶尔首都的伊犁,俘虏了达瓦齐。

1755~1757年的平定阿穆尔撒纳之战

清军攻占伊犁后,将准噶尔汗国分治,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

但阿睦尔撒纳的野心很大,他归附清朝,只是想借清廷之手,消灭死对头达瓦齐,然后自己当准噶尔的可汗。所以当清军主力撤走后,阿睦尔撒纳立即造反,重创了清军在伊犁的留守部队。

听说阿睦尔撒纳反叛,乾隆派兵镇压,将阿睦尔撒纳驱赶到了沙俄。

大体来看,平定达瓦齐和平定阿睦尔撒纳可以看作是一次武功。但乾隆为了凑齐十全武功,硬是给拆开了。

不过,乾隆的这两次武功的含金量很高。灭了与清朝缠斗了70多年的准噶尔汗国,基本控制新疆,绝对是大功一件。

值得一提的是,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后,为了加强对新疆的控制,乾隆制定了送土地,提供车辆,送路费,派人护送,送农具、送籽种、送房子,减免六年税收的奖励政策,鼓励陕甘地区的贫困汉人移民新疆。

按照清朝史料统计,当时约有几十万汉人移居到了新疆屯垦。乾隆的此举,对中央加强对新疆的控制有很大的贡献。

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

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时,统治新疆回部的小和卓也参加了叛乱。

清军打败阿睦尔撒纳后,兵败逃亡的小和卓不服,又怂恿兄长大和卓叛乱。

听闻大小和卓叛乱,乾隆下令镇压。刚刚参与平定阿睦尔撒纳的清军顺势西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经此一役后,新疆全境正式被纳入清朝版图。

1762~1769年的清缅战争

清军镇压准部与大小和卓叛乱期间,缅甸的贡榜王朝屡屡侵犯云南。起初,为了集中全力对付新疆叛军,乾隆选择息事宁人。

等到解决了西北的问题后,乾隆下令反击。

但是,由于云南清军久不经战阵,战斗力已经退化了。而从北方调拨的清军又不适应东南亚的雨林气候。所以清军的前三次反击都以失败收场。

三战皆败后,乾隆加大用兵规模,但清军的第四次反击,战果仍不理想。损失了大量将领和士兵不说,就连乾隆最信任的小舅子傅恒也病死在了前线。

傅恒之死让乾隆很悲痛。心灰意冷下,未等议和开议,乾隆就下令让清军班师回国了。

也就是说,清军四次征讨缅甸,并未在战场上打服对手。乾隆的这个武功,名不副实。

1771~1776年的再平大小金川之战

结束与缅甸的战争后,大小金川土司再次起兵叛乱,并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乾隆为了彻底搞定川藏,派大军前往征讨。

战争历时多年,清军付出惨重伤亡和7000万两白银的代价(军费开支是平定准噶尔的两倍),终于打服了大小金川。

清军平大小金川图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钱花得多,但结果很值。经此一役,西南土著再不敢与清朝对抗。乾隆趁势废除了当地延续千年的土司制,委派流官管理当地。并迁徙了很多四川汉民到当地屯垦生活。

由于乾隆的改土归流和移民政策,加强了川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四川藏区的一些藏民讲的是西南官话,而非藏语。

1786~1788年的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

乾隆末年,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而这一情况在台湾地区更加严重。

1786年,台湾北部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南部天地会首领庄大田也积极响应。起义军打着反清旗号,顺应民心、纪律严明,引得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很快发展到十万人,声势浩大,几乎攻占了半个台湾。

闽浙总督八百里加急向乾隆汇报了起义情况,但并未引起乾隆的重视,乾隆觉得这不过就是一次民间小型暴动,没有派重兵前往台湾镇压。直到林爽文的起义大军一路胜仗,打得清军节节败退,乾隆这才意识到林爽文起义的严重性。

后来,乾隆火速调整战略,派出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猛将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共同前往台湾平定林爽文起义。这才将起义平定。

乾隆的这次武功,事儿虽然不大,可对于稳定清廷对台湾的统治,意义非凡。

领土问题,是没有小问题的,都得上纲上线。

1788~1789年的安南之役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清初的时候,黎氏领导的安南王朝就和清朝确定了番贡关系,年年向清朝纳贡。

作为清朝的藩属国,安南的国王更替都会和清朝打个招呼,新王上任,大清也会给一些赏赐恭贺一下,这种关系一直和平地世代延续。

乾隆中期,安南的权臣阮惠势力日益强大。1788年,阮惠带兵攻入国都黎城,国王黎维祁逃到中国边境,向清廷求救。

乾隆认为安南黎氏一直称臣纳贡,是大清最忠实的藩属之一,如果自己不能帮忙伸张正义,大清就丢面了。

于是,乾隆便派兵护送黎维禧回国,并下令打击篡取黎氏政权的阮惠。

此战,清军先胜后败。原本打败了阮惠。但清军在取得初期胜利后,得意忘形,在军中开宴会,遭到阮惠偷袭,结果死伤惨重。

事后,乾隆决定彻底收拾阮惠,便任命福康安为两广总督。

福康安出兵前,对安南做了详细的调研,然后写了一份奏折汇报给乾隆。奏折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安南是烟瘴之国,如果出兵,要避开瘴气发作的时间;二是安南王黎氏昏庸残暴,很不得民心,而阮惠若掌权,则有意向清朝纳贡,继续做藩属国。

福康安画像

乾隆收到福康安的奏折后,认为不出兵是上策,便抛弃了黎维禧,支持阮惠上位。

正是在乾隆的支持下,阮氏王朝最终代替了黎氏王朝,安南战争以和解告终

安南之役,清军其实没占到便宜。乾隆把征安南也算作是一次武功,明显是自吹自擂。

1790~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

廓尔喀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当年廓尔喀完成统一后,便第一时间入侵西藏。

由于西藏的藏兵和清军只有几千人,打不过数万尼军。乾隆便调兵遣将,增援西藏。

但在清军进藏前,由于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雅满泰就已经与尼泊尔议和了。以每年送钱的形式,换取尼军退兵。因而这一仗,双方就没打起来。

不久后,尼方派人来要钱。西藏当局拒绝履行承诺,双方开打,尼泊尔再次入侵西藏。

直到此时,乾隆才终于知道真相。为此,震怒的乾隆先是处理了谎报军情的清朝官员,随即又命令福康安率军反击。

福康安领命后,率清军一路追击,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深入到尼泊尔境内,还曾一度威逼现在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尼泊尔国王见打不过清军,只好称臣乞降。

事后,乾隆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制订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具有同等地位。同时还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要经由中央认定后,才具有合法身份。

乾隆的这两个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需要说明的是,平廓尔喀实际只开战了一次。但为了凑数,乾隆非说是两次,反正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战。

总体来看。乾隆的十全武功,虽然有几个是凑数的,名不副实。但一多半,如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加强中央对新疆的控制;平定大小金川,加强中央对西南的控制;反击廓尔喀,加强对西藏的控制。都还是很有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的。

如果要客观评价,个人觉得,乾隆的十全武功,纵向对比,含金量并不低。乾隆把中国封建皇帝这个职业,玩到了极致。而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也近乎达到了所有古典封建王朝军队能达到的极限。

比如反击郭尔喀。福康安率领清军,从甘肃出发,在没有公路、铁路,在没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只靠两条腿,就能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兵临加德满都。此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清军创造了此前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军队都未能做到的历史。

最后简单评价一下乾隆的“十全武功”。

说到“十全武功”,我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竟是白乐天的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尽管以此形容其毁誉参半不甚贴切,但我也不想改了。

乾隆戎装画

这十场战役中,缅甸、安南战役纯粹是乾隆好大喜功所致,得不偿失不说,其结果近乎耻辱;平林和平苗两役(有些资料认为平苗一役不在“十全武功”之内,而将廓尔喀之役一分为二列入其中,个人以为不妥,不用)的规模和影响与其余八战相比不值一提;两讨金川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与清廷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却是大大的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廓尔喀之役就很有必要了——在三哥还沉迷于载歌载舞不可自拔的时候,尼泊尔始终是对于西藏地区最大的外部威胁,这一仗彻底打消了廓尔喀对于西藏的野心;而两平准部和平定回疆之乱的收获和意义,无论怎么拔高都不为过,可以说今日之中国仍受其遗泽。

从汉唐通西域以来,天山南北只能算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不能算作疆域,而且这种脆弱的联系也是时断时续。元朝时,天山南北属于察合台汗国所有,鉴于蒙古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实际关系,仍不能将其作为元朝的通知范畴。明朝时,此地仍为蒙古诸部占据,明廷只能望之兴叹。乾隆讨平准部、回部之后建新疆,天山南北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无论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件大事。

有此一功在手,乾隆哪怕自称“百全”、“千全”老人,也是可以接受的(其实满清入主中原,仅从疆域论,东北、蒙古、新疆、西藏都是其带给中华民族的丰厚嫁妆,即便清末丧权辱国,但中国之所得仍远大于所失之土)。

不过这十场战役之所得,前线将领和士兵居功至伟,而乾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有不少负面的——瞎谋划、滥用人、乱指挥,稍有挫折就“大怒”,随后便是杀鸡一般乱砍脑袋。若不是他胡乱掺和,这几仗肯定不会打得如此费劲。

此外乾隆一朝对内的用兵,还有乾隆三十九年讨平山东王伦叛乱、乾隆四十六年讨平甘肃苏四十三之乱、乾隆四十八年讨平甘肃田五之乱等。可能是国内民变四起太过丢人,所以没将其列入自己的“武功”之内,也算是乾隆罕见的谦虚了一回。

更多文章

  • 民国第一奇才女,与秋瑾齐名,因择偶标准太高,而孤老终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传奇的女子就是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名女词人”的吕碧城,她生于光绪九年,父亲吕凤歧是进士出身,她也算得上书香门第,要强的性格从她年少时分就可见一斑。她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产差点被同族取巧豪夺,她凭借几封书信,动用了父亲生前的人脉,保住了家产。不过她的行为也吓退了之前的定亲对象,使自己

  • 民国女神,被胡适称作第一才女,父亲和丈夫的朋友都对她情有独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江南才女胡适照片,胡适民国才女,北大才女倒追胡适

    林徽因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家世显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从小开始接受古典文化教育,长大后上的又是教会学校,有机会接触学习英文,所以她中西方的文化功底都很深厚,这也为她日后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坛上的地位打奠定了基础。林徽因16岁便跟随父亲去往欧洲,立志要攻读建筑学,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的她经常参

  • 民国初期,中国差点就拥有了五个首都,只因这个人才没有实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第二首都,南昌为什么会被选为民国首都,民国时期中国首都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有不止一个首都。比如南非有三个首都,科特迪瓦,玻利维亚都有两个首都。可这是极少的个例,大多数国家的首都只有一个。可在民国时期。学贯中西,见识非凡的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了要建立五个首都的想法。这一想法的提出震惊了所有人,大家不明白孙中山先生这样做的意义。其实孙先生的这个想法是为了国家的长

  • 民国兵变局中局,一个落第野心家的上位失败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民国军阀沉浮史,民国兵变的图片,民国军阀混战史深度解析

    文:郑春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乱世生存不易,正常的人生通道走不通,于是催生了一批人玩阴谋、捞偏门,以命赌运。万一成了,飞黄腾达;即使败了,赔条贱命。民国传记作家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记载了一起这样的豪赌,主人翁螳螂捕蝉不知道黄雀在后,结果玩砸了。这就是一九二八年七月发生在新疆的兵变。落第秀才的野

  • 此人是溥仪的妹妹,大清最后的一位格格,临死前一句话,感动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溥仪的十四格格,溥仪的最后一位妃子,末代皇帝溥仪的十个兄弟姐妹结局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国,到了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沿用中原人的传统,即位为帝,改国号为大清,于是大清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而在大金国时期,大汗的女儿被称为“格格”,皇太极建立大清之后,并没有取消这个称呼,所以“格格”的称呼就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爱新觉罗·韫欢,作为清朝的最后一

  • 此人是清朝灭明先锋大将,射死一帝,生擒一帝,却成为大明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忠臣杨喜光,南明二十二帝一览表,明朝196位奸臣名单

    这样一个一生“反复无常”的小人,却一直身居高位。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中的果断坚决。无论是对清朝还是南明,他都献出了他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 起初,李成栋是明朝的徐州总兵。当时多铎率十几万大军南下。李成栋拥兵数万,却不战而降,将这个五省通衢的军事要地拱手送给了清朝。李成栋做事坚决,既然投降了清朝,便与明朝

  • 此人是晚清一代名将,如果没有他,大清早就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晚清十大名将照片,晚清名将向荣,出身广东钦州的晚清名将

    李鸿章被称作“中兴名臣”,由此可见清政府对其的依仗。说到他的故事,要先从清朝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很多有志之士决定一跃而起,报效国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却并未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朝统治者这才幡然醒悟,决定大力改革。 李鸿章便是

  • 此人是康熙麾下一个小官,雍正帝即位后,立即擢升巡抚军政大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官运就不是那么好,当然,我说的是他前半生官运不好,但他后半生官运就跟开了挂似的,这个人就是田文镜,现在我就跟大家伙来说说这个人吧。 田文镜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县丞,不久之后,田文镜的官职就升到县令,田文镜的县令一当就当了二十多年,之后,田文镜的官职才向上浮动了一点,这回田文镜

  • 此人是康熙的韦小宝,培养死士生擒鳌拜,大清名臣,却惨遭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韦小宝第一次对抗鳌拜,历史上康熙如何智擒鳌拜,康熙晚年为何会后悔擒下鳌拜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童年几乎都是在金庸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之下渡过的。最经典的莫过于张卫健版的《韦小宝》传奇,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台词,再加上演员生动的演绎,和刺激趣味的剧情,让人沦陷入清王朝的盛世之中不可自拔。但历史上,康熙真的遇到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韦小宝,而真的是机智狡猾的韦小宝帮助康熙杀死恶名远彰,如狼

  • 他本可成为清朝入关的开国皇帝,却被亲叔叔害死,妻子还遭霸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隆延宗害死了洪凤鸣的叔叔,叔叔害死女儿后续,宋天成害死了何叔叔

    然而,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背后也都有着历史的必然,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几乎可以说是个人性格、社会形势和自然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产物,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有一位不幸的皇子,他的结局就令人叹惋:他本可成为清朝入关的开国皇帝,却被亲叔叔害死,妻子还遭霸占!这是为什么呢?众望所归的豪格这位“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