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传奇的女子就是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名女词人”的吕碧城,她生于光绪九年,父亲吕凤歧是进士出身,她也算得上书香门第,要强的性格从她年少时分就可见一斑。她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产差点被同族取巧豪夺,她凭借几封书信,动用了父亲生前的人脉,保住了家产。不过她的行为也吓退了之前的定亲对象,使自己开始走上了单身的道路。
之后吕碧城跟随母亲投奔舅舅之后,因为观念传统的舅舅拒绝了她进天津女学的要求,她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就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之后因为无处栖身,给住在《大公报》社的一位故人写了一封求助信,结果因为才华横溢被聘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发表了很多提倡女学的作品,例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更是写下了“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这样的名言,成为了女子教育的先驱,并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女子学校,成为了第一名女校长。
如此强势的女子虽然不符合那个年代对女性的要求,但是她却一直非常受欢迎,时人曾有“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评价,她的追求者也不少,例如袁世凯之子,李鸿章之侄都曾向她表达过爱意,只是她并没有接受罢了。
追求者甚众却终生未婚,其实并非是她具有独身主义,而是所有追求者中没有人能够让她另眼相看,她在提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时说过:“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也就是说,她并不看重男方的家庭地位,也不看重男方的钱财,只要有人能够在文学方面战胜她,她就愿意倾心,这一点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毕竟是她的文学成就不容小觑。
当然,她并非是站在当时文坛最巅峰的存在,当时的一些大文豪,如参加过公车上书的梁启超,一直在努力提倡白话文的胡适,“才貌兼备”的卖国贼汪精卫,以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够符合她的择偶标准,但是他们都已娶妻生子,或对她无意。坚持自己的择偶标准不肯动摇的吕碧城最终孤老一生。
一些观念迂腐的人,会自视甚高的评价一句“活该”,仰慕她才名的人也会叹一声可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一生非常精彩,不但取得了众多“第一”的称号,为女权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经商有成,凭一己之力,过上了优越的生活,到了晚年更是周游世界,并皈依三宝。
所以现在的“剩女”不必心急,更无需将就,不过,眼高手低者要另当别论。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吕碧城女士传》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